周世宗柴榮為什麼下令毀佛像鑄銅錢?

一德格天1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因為沒錢呀,五代十國國家動盪,中原陸沉。中原大地沒有一天不在打仗,老百姓們為了逃避現實,為了混口飯吃,紛紛跑去當和尚。

周世宗繼位後,國家窮的底掉,而那些寺廟各各金碧輝煌,僧人個個肥頭大耳。


更可惡的是,數萬僧人不事耕稼,天天唸叨幾句阿彌陀佛就有人供養。

五代十國五十年,中原幾乎年年打仗,後周國庫空虛,國家財政就是個笑話。周世宗是一個有雄心的人,他需要錢糧來充實軍備,需要人力拉發展生產。所以寺廟自然成了周世宗首要下手對象。

當時後周全境不過中原地區,河北地區和兩淮部分,卻有寺廟三萬多所,周世宗下令毀佛,只留了兩千多所寺廟。其餘一切充公,寺廟拆毀,寺產歸國,把寺廟的土地分給百姓,把寺廟的銅像熔了鑄錢,把那些僧人們發回原籍,該種地種地去。


周世宗此舉是非常明智的,首先,周世宗不是盲目滅佛,毀佛之後,還有寺廟兩千餘所,凡是僧人,只要是真心向佛,還是會讓你當和尚的。

而毀佛之後所得大大增強了後周實力,周世宗籍此整頓禁軍,開始征伐,為後面的後周,乃至北宋的統一奠基。


守仁看劇


從南北朝隋唐以來,佛教深入統治階級上層,佔有大量土地和勞動力,和國家爭奪社會資源。僅在柴榮即位之初的顯德二年,公元955年,面積並不大的後周九十州境內,就有寺廟33054座!你可以算一下,一座寺廟需要多少土地和勞力?而根據當時的政策,寺廟是需要不向朝廷交稅一文錢的。柴榮志在建立大一統王朝,開創盛世,自然不能容忍佛教與國、民爭利。

其中重要的一點,朝廷缺錢,而鑄幣需要的銅,基本上都進入寺廟鑄成佛像了。沒錢就不能養兵,沒兵還打個雞毛撣子的仗?

確切的講,柴榮並沒有毀佛,而是對佛教進行整改。柴榮保留了很多寺廟,前提這些寺廟有官方的認定。但是,所有寺廟的土地都要充公。其次,縮減和尚、尼姑的數量。當時很多人為躲避勞役或戰亂,都跑進廟裡敲木魚了,這些人對佛教經文有的根本不會。柴榮下令,想當和尚可以,你必須會背誦100紙的經文,尼姑要背出70紙經文。

然後就是銅器禁令。柴榮要求寺廟除了保留一些必要的銅器,其他一律上繳,以便國家鑄錢。當然,朝廷不會搶你的銅器,會照價賠償。但是,必須得交。如果你不交,過了期限,那就踩了紅線。過期限後,只要發現有藏銅超過5斤,斬!藏5斤以下也要嚴懲。收回寺廟的土地、勞動力、銅器,周朝的綜合實力明顯上升,這就為北宋在中原地區的統一打下基礎。

實際上,柴榮本人對佛教非常尊重,他常說真正的佛在心中,做善事即是佛,而不是寺廟裡的那些銅像。另外,柴榮還經常去寺廟參觀,賞賜物品和錢物,還讓僧人整理相關的佛教書籍。

請問,這是毀佛嗎?

注:本題特邀《柴榮是個好皇帝》作者姜郎為大家回答。


司馬路的歷史會客廳


五代十國作為古代中國最為混亂的時期,周世宗柴榮繼位後,意欲統一全國,因此,急需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為籌措軍餉,安撫百姓,將目光瞄向佛教。於是下令毀佛,將佛寺中的銅像銷燬,鑄成“周元通寶”。作為毀佛錢的一種,周元通寶在中國錢幣史和宗教發展史上都產生過深遠而重大的影響。

周元通寶始鑄於周世宗顯德二年(公元955年),是五代時期鑄行最多、質量最好的銅錢。當時銅材緊缺,周世宗便下令毀佛,但遭到佛教徒和滿朝的反對。可週世宗柴榮才智過人,搬出了“捨身飼虎”的典故,他說:“佛祖說以身世為輕,以利和為急,使其真身尚在,敬利於世,猶欲割截,豈有所惜哉!”意思是說,佛是造福眾生的,假如他活者,為了救人,他的真身都可毀去,又為何捨不得銅像呢?此番言論,說得反對者啞口無言,只好服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