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安史之乱平定以后,唐朝是怎么开始收复被吐蕃占领的失地的?

楚之南风繁花盛开1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将西北地区的河西及陇右两地的精兵,全部东调平定当时的叛乱。吐蕃人趁机入侵占据了唐朝西北大面积的土地,当地的唐人也被吐蕃所控制。

在吐蕃的统治下,一些汉人担任了一些比较低级的官职,用他们来管理当地的其他汉人。当地有一个大族张氏,世世代代都任汉人都督。在唐宣宗的时候张议潮从自己的父亲那里继承了这一职位,那时的他就在私下准备集结有生力量推翻吐蕃,重归大唐。

公元88年的时候,张议潮带领当地汉人发功了武装起义,迅速控制了汉人的聚集地区,最终推翻了吐蕃在所侵占领地的控制,和唐朝的中央政府取得了联系,随后他被封为当地的防御使等官职。这时的张议潮所带领的河西义勇军达到了最为鼎盛时期,一鼓作气彻底扫平了在河西的割据力量,让唐朝恢复了昔日的辉煌。


王玉洁507


事实上,由于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冲击太大了,大到唐朝根本没有力量来收复在自己的失地。并且安史之乱结束的同年七月(广德元年二月发生的安史之乱),吐蕃便再度进攻唐朝,将唐朝的河西陇右之地全部攻取,凤翔以西,邠州以北全部被吐蕃占据。

到了唐德宗贞元七年的时候,吐蕃已经占据了唐朝中期的陇西道、河西道、安西都护府辖区以及剑南道、关内道北面的一些地区,相当于今天的青海省、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云南省、四川省、陕西省、宁夏回族自治区的一部分。

之后,吐蕃仍一步步蚕食唐朝的领土,对比唐朝中后期几次与吐蕃签订盟约时所划定的边界线的位置,就会发现唐朝的边界线在一步步往后退,吐蕃的则一步步向前推进。

直到吐蕃后期因王室分裂导致内部发生动乱,唐朝才趁机下令西部边镇各节度使对吐蕃发动进攻,收复失地,比如凤翔节度使李玼复清水,泾原节度使康季荣复原州,取石门等六关,得人数万;灵武节度使李钦取安乐州,诏为威州:邠宁节度使张钦绪复萧关;凤翔节度使收秦州;山南节度使郑涯得扶州。之后又有沙洲张义潮的起义,并一举攻占了瓜(今甘肃安西)、沙、伊(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肃(今甘肃酒泉)、鄯、甘(今甘肃张掖)、河(今甘肃临夏)、西(今新疆吐鲁番)、兰(今甘肃兰州)、岷(今甘肃岷县)、廓(今青海贵德)等11州,但是张义潮攻占这十一州后选择奉表归唐,于是这十一州也等于被唐朝收复。

几年后,张义潮又攻克了凉州,仍奉表归唐。北庭回鹘仆固俊又击取了庭州和西州,此时仆固俊隶属于张义潮所以也就等于唐朝收复了庭州和西州。此外,也出现了大规模吐蕃将领直接带着所统辖的领土投降的情况,先是吐蕃秦、原、安乐三州及原州所辖石门、驿藏、制胜、石峡、木靖、木峡、六盘等7关的守将降唐。后来又有吐蕃镇守河、渭(今甘肃平凉)二州的将领尚延心降唐。所以总的来说,唐朝收复吐蕃所占领的地区,大部分是“捡回来的”,或者说是利用自己正统所在直接摘取了胜利果实。

当然如果问题中的“失地”也包括长安,那就另当别论了。

时拾史事作者哒哒的马蹄原创,谢绝转载,更多吐蕃相关历史请关注时拾史事阅读。


时拾史事


唐朝一共存在了二百八十九年,在这二百八十九年里,唐朝从来不缺少对手。但只有一个对手,从唐朝建立到最终灭亡,和唐王朝周旋始终,那就是屹立在青藏高原的强大帝国——吐蕃。

有关唐朝和吐蕃的关系,今人耳熟能详的,就是文成公主进藏。这场中原和吐蕃的盛事,确实一度为双方带来了和平,但是这个和平,却是暂时的。

吐蕃在公元7世纪时,由杰出领袖松赞干布统一了青藏高原,然后,开始了他们在青藏高原的霸业。和唐王朝一样,他们也是一个处于上升期的政权。在唐太宗平定东突厥期间,吐蕃也在不断地北进,发动了对青海吐谷浑的战争。吐谷浑最后的灭亡,也是唐朝和吐蕃双方夹击的结果。在获得了青海高原之后,吐蕃的领土已经和大唐直接接壤。到了公元638年,唐朝和吐蕃的第一次接触,是以战争开始的:击败吐谷浑的松赞干布顺势东进,打到了四川松州。唐军初战失利,但很快唐朝就命名将侯君集统军反击,凭借坚城击退了吐蕃的进攻。在这次军事冲突之后,雄才大略的松赞干布认识到了唐王朝的实力,决定与唐朝建立友好关系。三年之后,唐太宗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为了这次和亲,双方都花费了巨大心血。松赞干布以文成公主为自己的正室,而唐朝方面,则为文成公主陪嫁了大量的农产品以及许多出色的工匠、技师。中原先进的农业、手工业技术从此传入了西藏地区。这次和亲为双方赢得了数十年的和平,终松赞干布一生,他与唐朝始终保持友好的关系。

但是松赞干布去世后,事情却起了变化。

这时候的唐王朝,是唐高宗李治在位时期,唐朝已经完全占有了西域,河西走廊畅通无阻。而这时候的吐蕃,则是禄东赞把持大权。公元651年开始,吐蕃首先对夹在唐朝与吐蕃之间的吐谷浑发起进攻,彻底平定了吐谷浑。从此以后,唐朝与吐蕃之间就完全接壤了,而冲突也接踵而来。正当唐王朝大军把主要兵力放在平定高句丽以及镇压西突厥叛乱时,吐蕃却首先在河西走廊发难了。公元670年,吐蕃首先奇袭安西都护府,夺取了今天新疆阿克苏地区,唐王朝苦心经营的安西四镇,一下子全部落到了吐蕃手里。对此耻辱,唐王朝自然不甘心。同年四月,唐王朝派遣名将薛仁贵以五万大军发动反攻,在青海大非川与吐蕃激战,未曾想吐蕃这次下了血本,一口气动用了四十万大军,且采用诱敌深入的战术。结果,五万唐军陷入了吐蕃军的重重包围中,阵亡三万多人,归来不满千人,几乎全军覆没。

唐朝自然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辛苦打下来的地盘落到吐蕃手里。经过八年精心准备,唐军再次在河西走廊发动了反击,这次由唐朝中书令李敬玄直接挂帅,率十八万大军出击。和大非川一样,唐军又是初战告捷,接着在进兵到青海湖时,再次陷入了吐蕃军队的重重包围。幸亏唐将黑齿常之率领敢死队殿后,奋勇阻击下,唐朝主力部队方才突出重围。经过这三场大战,唐军彻底认识到了吐蕃的厉害。这以后,唐王朝在河西地区采取守势,在当地屯田驻军,稳打稳扎,轻易不主动进攻。

唐朝在对吐蕃战争初期之所以连遭惨败,一个原因是对吐蕃的作战方式不熟悉。生于青藏高原的吐蕃战士,其吃苦耐劳程度极强,吐蕃战马虽不如蒙古战马高大,但也同样是以耐力好著称的。唐军在大非川和青海湖的两次大败,共同的特点是吐蕃诱敌深入,唐军紧紧追击,很想像当年打突厥那样穷追猛打,结果等到了埋伏地点,吐蕃的战马依然有耐力发起冲锋,唐军却已经人困马乏,骑兵优势荡然无存。当然,更重要的原因是这时期处于武则天全力“抓权”时期,军队里也搞大清洗,许多战功卓著的名将,因为政治上站错了队而遭贬谪。如此一来,此消彼长,唐军自然毫无优势。

虽然在河西战场连遭败绩,但是在西域战线上,唐军还是挽回了一些面子,毕竟唐军在西域地区根底扎得深,当地诸国大多服从于唐军的统治,远非劳师袭远的吐蕃可比。因此在公元672年和公元694年,唐朝名将王孝杰两次联合西域诸国军队,击败进犯的吐蕃军,更在公元694年的会战中,成功收复了沦陷的安西四镇。这时候的吐蕃发生了内乱,禄东赞死后,诸子争位,一度陷入内战。所以在唐朝收复了安西四镇后,双方的边境暂时恢复了平静。

唐朝与吐蕃之间烽烟再起,是在武则天去世、李唐复辟后。

在唐中宗李显复位后,吐蕃与唐朝一度关系密切。公元710年,唐朝与吐蕃再次和亲。此时吐蕃首领是尺带珠丹,他对唐朝奉行友好政策。唐中宗将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尺带珠丹上表说,唐朝与吐蕃已经“和同为一家”了。这是所有爱好和平的百姓的愿望。但是好景不长,就在唐王朝经历了中宗、睿宗两代皇帝短暂执政后,吐蕃与唐朝再生摩擦。公元714年,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的第二年,吐蕃以十万大军进犯河西走廊。唐朝灵州守将王海滨壮烈殉国。这一战正是盛唐最困难的时期。为了筹集军费,李隆基甚至下令宫中妃嫔都要捐献财物。最终,在唐将薛讷的打击下,吐蕃再次被击退,但是在唐玄宗心里,对吐蕃的复仇情绪却从此强烈起来。

开元年间,唐朝在河西走廊对吐蕃的战法发生了改变,由以前的大规模野战,变成了堡垒攻防战。在青海和甘肃交界的漫长战线上,唐军修建了大大小小两千多个军堡,各军堡之间互相支援,利用唐军强悍的防御能力和先进的弩箭技术与吐蕃人周旋。这个战法一下子点中了吐蕃的命门。擅长骑兵野战的吐蕃军队,多次在唐军的军堡面前吃亏。公元729年之前,休养生息的唐王朝对吐蕃主要以防御为主。之后,随着唐朝军事力量的强大,唐朝开始了对吐蕃的反击战。这个时候,一个让吐蕃军队头疼的人出现了:王忠嗣。他是当年阵亡于灵州的守将王海滨的儿子。身为河西节度使的他,是此时唐朝最出色的战将。王忠嗣对吐蕃采取了积极防御战术,即坚固的堡垒防守和突然的骑兵打击相结合。他相继发动了青海湖会战和积石山会战,在两战里重创吐蕃的有生力量,巩固了唐王朝的防御。与此同时,唐朝在西域也打赢了小勃隶之战,粉碎了吐蕃进入西域的企图。到了天宝年间,唐朝的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再次在大勃隶之战中击败吐蕃。这一时期唐朝和吐蕃的战争,唐朝已经取得全面的战略优势。吐蕃在唐玄宗在位时期,曾多次向唐朝示好,要求重新恢复双方的友好往来,但都被唐玄宗拒绝。然而唐玄宗没有想到,屡次胜利之后,唐朝将迎来一场建国后最惨痛的失败。

公元755年发生的安史之乱,成为唐朝和吐蕃之间战略形势的又一个拐点。

这时期,唐朝为了平定安禄山叛乱,大量调动河西和安西都护府的军队,结果吐蕃趁机北进。在河西地区,吐蕃兵不血刃地占领了河西走廊。在安西地区,吐蕃一路北进,占领了阿尔泰山以南地区,得到了唐朝当年的安西四镇。唐王朝的军事防线则完全退回了关中平原。这以后,吐蕃甚至一度深入到唐朝内地。比如唐代宗在位时期,公元763年,吐蕃曾攻占长安,虽然后来被名将郭子仪击退,但这时期的唐朝与吐蕃战争,已经从完全的优势,变成了被动挨打的劣势。

唐朝被动挨打期间,日子很不好过。为了防御吐蕃,唐朝大量调动内地兵马驻防关中平原。因为吐蕃多在秋天发动进攻,因此这些军队又被称为防秋兵。这时期的唐朝边关防御,依然沿袭了河西走廊时期的战略,以大量的军堡遥相呼应,阻遏吐蕃骑兵,同时以骑兵突袭进行反击。这种防守反击的战略很快收到了效果,吐蕃虽然占有河西走廊,却无法进入关中平原。公元768年,吐蕃围攻灵武,被唐将白远光击退,同时唐将李晟奇袭吐蕃的后勤基地甘肃临洮,导致吐蕃大败。公元786年,李晟又在陕西龙州战役中再次击败吐蕃。这时候的唐朝军队,大多采取正面坚守、主力部队大迂回袭击吐蕃后方的战术,用围魏救赵的方法粉碎吐蕃的进攻。

和战争同时进行的,还有双方的外交战。唐朝在安史之乱初期最吃亏的事情,就是唐玄宗曾下旨讨伐南诏,导致南诏成为吐蕃的盟友。后来吐蕃每次对唐朝进行军事行动,南诏都从侧面夹攻,使得唐朝两面作战。特别是地处前线的四川,更是腹背受敌。在这种情况下,唐朝也开始转变外交思路。唐宪宗在位时,唐朝宰相袁滋筹划,将与唐朝翻脸数十年的南诏重新拉了回来。这以后,吐蕃的日子不好过了。在西域,由于唐朝和阿拉伯结成了联盟,吐蕃不得不调动精锐在西线防备阿拉伯军,战线日益拉长,作战也日益吃力。漫长的战争激化了双方的内部矛盾。唐朝内有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吐蕃内部也多次爆发奴隶起义。双方都认识到一个问题:这场战争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公元821年,唐穆宗即位。这时候统治吐蕃的,是赞普赤热巴巾,他极力主张和唐朝恢复和平关系,并在唐穆宗即位的第一年,就连派三次使节到长安,表达和平的诚意。同样内忧外患的唐王朝,也希望能有一个和平的环境。公元822年,唐穆宗派重臣刘元鼎到吐蕃。经过商谈,唐朝和吐蕃会盟于拉萨东郊,双方发誓“患难相恤,暴掠不作”。记载这次会盟情况的会盟碑,今天依然屹立在拉萨大昭寺。此后的事实表明,双方都忠诚遵循了这个承诺。此后吐蕃几次遭遇严重雪灾时,唐朝都主动拨发粮食援助,而唐朝与吐蕃双方每逢婚丧嫁娶、帝位传承,都互相通报情况。持续几个世纪的战争终于结束了,尽管对于双方百姓来说,这个和平来得有些迟。


尘默行


安史之乱是大唐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公元755年,唐玄宗天宝年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的安禄山与节度使史思明,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发动叛乱,史称“安史之乱”。大唐王朝利用八年的时间最终平定叛乱,但安史之乱给当时的社会经济带来严重破坏,中央集权也遭到了严重消弱,大唐从此由盛转衰,形成藩镇割据的的局面,为唐朝后期的灭亡也埋下了隐患。

吐蕃趁火打劫

吐蕃趁唐朝安史之乱,边疆精兵猛将内调平乱之际,联兵南诏夺取巂州(西昌)、会同(会理)、台登(泸沽)、昆明(盐源),进据清溪关(大渡河南),之后吐蕃借机控制了陇右十八州和安西四镇,并攻陷唐朝都城长安。

唐朝用郭子仪声东击西,疑兵之计,吓阻敌军。吐蕃不知虚实,占据长安十数日后退走。

此后数十年间,唐王朝再无力攻打吐蕃,唐朝对吐蕃也从此进入防御时期。

大唐吐蕃战争从未停止

吐蕃与唐高祖武德六年(623年)开始,一直至9世纪吐蕃分裂为止,双方从未停止过战争。双方争夺区域主要围绕西域和青海地区,包括河西、陇右、关中(今甘肃、青海、陕西一带)和西域(今新疆、中亚一带)等。

唐玄宗初年,经济军事实力强大,大唐王朝的精兵猛将也多聚集在西北地区,一直对吐蕃采取高压政策,吐蕃无法从河西直接进入到关陇腹地入侵中原。

天宝八年,哥舒翰收复石堡城,唐军在青海势力达到顶峰。

天宝十二年,唐将封常清先后攻破大勃律(今克什米尔巴勒提斯坦)和西域东部要道上的播仙(今新疆且末),唐朝在西域势力完全碾压吐蕃,把吐蕃势力从安西彻底驱逐出去。

唐天宝年间,唐玄宗宠爱杨贵妃,爱江山更爱美人,重用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从此荒废朝政,致使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边疆形势紧张。而此时吐蕃由于赤松德赞的上台,励精图治,重用人才,发展经济,综合国力已今非夕比,于是早已经对西域与河西虎视眈眈的吐蕃,趁西北边陲空虚之机,趁机入侵。

天降英才

安史之乱后吐蕃占领河西四郡,统治了河西走廊,自此切断了长安与西域的连接通道,唐王朝无力统域西域及河西走廊广大地区。

西域与河西走廊被吐蕃统治近百年,实施文化专制,不许百姓穿汉家服饰,对汉人的残酷压榨,导致经济凋敝,民不聊生。

诗人张籍的一首《横吹曲辞·陇头》,描写了河西陷落时的惨状:

陇头已断人不行,胡骑夜入凉州城。

汉家处处格斗死,一朝尽没陇西地。

驱我边人胡中去,散放牛羊食禾黍。

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毡裘学胡语。

谁能更使李轻车,收取凉州属汉家?

诗人发出呼吁:难道就有没有像李广、李蔡兄弟那样的名将,来收复凉州,带领百姓们重回汉家故土吗?

公元799年,一个注定将改变这个地区命运的孩子出生,他就是张议潮。张氏世代是沙州豪门首富。张议潮自幼自幼就刻苦学习兵法和武艺,立志驱逐侵略者。他散家财作军资,秘密招募、训练义军,同时不断收纳反抗吐蕃起义被镇压后的流亡者,蓄积力量,伺机而动。

收复失地

公元844年,张议潮趁吐蕃爆发大规模内乱。外交政策上,唐王朝结好回鹘,孤立吐蕃,派河东节度使于盐州大败吐蕃军。次年,派凤翔节度使一举收复了原州、威州等地。至此大唐王朝开始由防御转入反攻。

公元848年,做好周密计划的张议潮见时机成熟,与当地名门望族、豪杰义士联合,发动起义,振臂一呼,全城汉人响应号召,纷至沓来,誓与吐蕃决一死战。张议潮修缮甲兵,且耕且战,先后收复沙、瓜、伊、肃、鄯、甘、河、西、兰、岷、廓等十一州。

至此沦落百年的河西诸郡又重回归到了大唐王朝。


四哥聊历史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朝将西北的河西、陇右两镇精锐东调平乱,吐蕃趁机大举入侵,占领了唐朝西北大片领土,此地百万唐人沦入吐蕃统治之下,称为“落蕃人”,处境悲惨。

吐蕃占领西域的数十年时间里,采取的是横征暴敛的统治手段,当地的百姓都感到非常的不满,相比于大唐来说,吐蕃人太贪婪,所以他们心怀大唐也就不难理解了。

张议潮出生于当时归属吐蕃的沙州,也就是现在的敦煌。虽然张家在当地也是豪富之家,可是吐蕃人却对他们剥削的更多,因为军事力量不够,当地的汉人也只是敢怒不敢言。

公元842年,吐蕃王朝爆发了严重的内乱,当时控制河西地区的吐蕃贵族更加残酷的剥削百姓,开始了烧杀抢掠来获取钱财,更加的激起了当地民众反抗的决心。到了九世纪初,吐蕃在陇西驻守的大将发兵攻打唐朝的边军,没想到几次都被唐军打败,而且还让唐军收复了宁夏和甘肃一些地区,吐蕃军队受到了挫折,对河西,陇右等地控制程度自然下降。

公元848年,张议潮带领沙州汉人发动起义,一举驱逐当地吐蕃驻军,又经过十余年的战斗,攻克了吐蕃在河西的统治中心凉州。张议潮起义控制沙州后,便派遣使者与唐朝中央取得联系。当时在位的是唐宣宗李忱,他在迎接了使者之后,马上派人去吐蕃嘉奖张议潮等人,而此时张议潮已经在西域打下来了十一个州,面积至40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并且恢复了唐朝旧制。

张议潮向大唐献出了这十一州的地图和户籍,表示了臣服,这代表着被吐蕃占领的河西正式回归了大唐!


大江侃历史


导读:崛起于雪域高原的吐蕃几乎与盛唐同时崛起又同时消亡,相对唐朝的绵延吐蕃的国祚更短所以也攻击力也更强。唐朝和吐蕃之间的半年战争大多数在首任赞普松赞干布去世后发生的,集中在河西、西域、陇右、剑南等结合部。安史之乱爆发后大唐为了平定叛乱不断从西域抽调精锐军队进入中原,“尽征河陇、朔方之将镇兵入靖国难”。吐蕃趁机蚕食了河西和西域,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安西都护府白发老兵依然抵抗了吐蕃几十年。安史之乱后才逐渐收拾局势,逐步展开对于吐蕃的反攻。


其实吐蕃和大唐是一对冤家,吐蕃有点死心眼也有点穷兵黩武。大唐好不容易平定安史之乱后,吐蕃已经占据半壁江山还屡屡进攻大唐。由于此时河西、陇右都在吐蕃的控制下,所以大唐都城长安等西部边境时刻面临威胁。因此吐蕃频频进攻,大唐被动防御。吐蕃在频频进攻中不断损耗国力逐渐走向衰落;大唐被迫抵御吐蕃的不断进攻下无暇压制和调整地方节度使,终成藩镇林立。也就是吐蕃和大唐都在碧池进攻中不断的消耗,谁也没有得到好处。当然大唐最终在亡国前灭掉了吐蕃,为后世元明清三朝把青藏纳入版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大唐正是收复领土还是在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遇刺以后,吐蕃西北边境的军阀论恐热妄图自立赞普和归义军崛起才让河湟之地重归大唐

从安史之乱后,吐蕃与唐朝彼此攻防拼杀将近百年。鼎盛时期的吐蕃包含青海西藏、甘肃、新疆、中亚的克什米尔以及藏南的不丹、锡金、尼泊尔等地,曾经凭借一国之力硬撼大唐、回纥、大食三大强国。但是花无白日红,大唐吐蕃双方都在攻杀中彼此消耗慢慢的走向衰落。无论是历史的偶然还是其他原因吐蕃最先出问题了,吐蕃末代赞普朗达玛因为灭佛被仇恨的佛教徒刺杀。之后云丹、约松两位王子在各自拥趸的支持下建立政权,盘踞河西的军阀论恐热也野心勃勃的打算自立赞普。一时间强大的吐蕃处处烽火,如下图所示:

吐蕃内部各部势力内斗时候自然会抽调兵力调回国内,所以边境地区如中亚、安西四镇、以及河西、陇右都失去了控制。大唐终于腾出手来在吐蕃内乱中迎来了收复国土的良机,公元849年吐蕃控制下的泰州、原州、安乐三州以及南方的雄州纳入大唐版图。西北部的吐蕃割据军阀论恐热降唐,妄图让大唐册封他为雍凉节度使割据自立。大唐当然不会允许这种情况出现,所以再度叛唐与吐蕃镇守鄯州尚婢婢彼此攻杀。

在此前一年河西走廊的唐朝遗民张议潮在沙州起义,自称归义军。归义军驱逐吐蕃守将,建立政权。随着论恐热实力的萎缩和归义军的迅猛发展,张议潮又占据瓜﹑沙﹑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等十一州。张议潮遣使把河西十一州的地图﹑户籍奉献给大唐,河西地区在将近百年后再归唐朝版图。


虽然吐蕃由于内部斗争控制版图逐渐缩小,但是唐朝也屡屡发生叛军、节度使叛乱。所以河西十一州仅仅是名义上归唐朝,其实还是在唐朝册封的归义军节度使管辖之下。所以随着李克用、河北等地的藩镇屡不服管理,再加上爆发的黄巢起义唐朝根本没有精力对河西等地管理。


小结:

唐朝和吐蕃的彼此征战进行了百余年,安史之乱后虽然唐朝屡屡获胜但是基本都是被动防御。在吐蕃末代赞普被刺杀后唐朝迎来收复故土的良机,但是此时大唐也被消耗的没有更多的精力。除了张议潮的归义军名义上的归属,唐朝并没有收复过太多的领土。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欢迎斧正。


历史纵横帝


趣谈答案:安史之乱后,吐蕃席卷而来,唐帝国十五日收复长安城,主要战术为巧用疑兵、内外呼应、识人之才,用人之能和部分天时地利起到的关键作用多方相结合,创造了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大规模集团军收复都城及附属控制地的记录。

安史之乱大爆发后的唐帝国边防布局

安史之乱也就是著名的天宝之乱,这一次叛乱从公元755年12月16日开始,到公元763年2月17日截止。而此次叛乱先后经历过三代帝王,是唐帝国中后期破坏力较强的叛乱。

在接近10年的叛乱过程中,整个唐帝国的城防版图发生了剧烈变化。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唐帝国的城防版图发生变化的前提是因为安史之乱,而安史之乱发生之后,唐帝国的城防版图并没有及时扭转。正是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不可预测的事情发生,最终导致了吐蕃趁乱来袭的悲剧。

尽征河陇、朔方之将镇兵入靖国难

在安史之乱发生之后,唐帝国的边防兵绝大多数都进入了内地,帮助唐帝国维系帝王的统治权力。

河陇、朔方的精兵悍将

赞磨 “为东面节度使,专河陇”

《新唐书·吐蕃传》当中,我们能够明显察觉到河陇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军事国防战略地。河陇之地也是自古以来的兵家必争之地,无论是在唐帝国时期还是南北宋时期都在河陇进行大规模的排兵布阵,为的就是抵御敌国。

只不过唐帝国的敌人和南北宋时期的敌人有着很大的差异性,这也就导致南北宋帝国和唐帝国心态的不同,唐帝国采取的是主动防御的姿态,而南北宋采取的是被动防御的姿态。

当我们拿出古地图仔细窥探河陇的地势,就不难发现这个位置位是当今年代的甘肃陇山和六盘山附近,准确的说是在甘肃龙山和六盘溪的西面。它所囊括的区域包括但不限于河西走廊,以及黄河支流的湟水流域。

而在盛唐时期,和龙地区有大量的精兵悍将,他们的存在可以遏制吐蕃的野心,对吐蕃起到战略震慑作用。因为吐蕃想要挥兵而上和大唐帝国进行一对一对决的话,就必须突破河陇的边防线,而突破河陇边防线之前,大唐帝国就能够明显察觉到敌方的军事意图,并且做好防范。

开元时置,治灵州

朔方也是唐朝的藩镇之一,而这个藩镇主要聚集地在宁夏的灵武西南方向。

有趣的是朔方集团军最开始的建立,并不是为了抵御吐蕃,和吐蕃也没有任何联系。因为在当时除了吐蕃之外,还有一个帝国就如同狗皮膏药一样,黏住了唐帝国。没错,就是著名的东突厥,也就是复兴之后的东突厥。

东突厥再一次死灰复燃,并且牢牢的缠住唐帝国,而唐帝国想要阻止东突厥的西进和南下,就必须在朔方安排大批量军队。

精兵悍将的转移

我们先来看一看朔方的部队,能够明显看到和长安城遥相呼应,能够在最短时间之内抵达长安城,并且为长安城提供后勤、军事等多方位全方面的防护。而在安史之乱之后,朔方的军队直接被调去维护唐肃宗的军事政权和国家政治地位。

唐朝历史当中,对于朔方的军队给予了这样的评价,在平叛安史之乱时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句话确定了朔方的军事政治等多方面的地位,与此同时朔方集团军在之后的发展越发重要。

当时的东突厥已经泯灭,北方的回纥和唐帝国的关系渐渐暧昧,此时的朔方一心一意的抵御南方的吐蕃。

在安史之乱发生之时,不单有朔方的军队向长安城靠近,还有一支队伍,那就是河陇的部队。我们能够看到非常有趣的现象,河陇的军队和朔方的军队接连回到了唐帝国的腹地,并且与安史之乱的敌军进行殊死搏斗时,就已经给另一个非常强大的敌人敞开了大门,那就是吐蕃。

吐蕃这个时候直接插入长安城,如入无人之地,但是吐蕃的军事眼光还是非常精准的,这个时候搅入唐帝国的内斗对于吐蕃而言没有任何好处,与其如此倒不如站在一边看他们内斗。

一场好戏即将开演,而开演之前,唐帝国的周边已经有很多的邻居在一旁围观。

安史之乱结束之后的唐帝国

有人说安史之乱之所以爆发,是因为包括但不限于经济、阶级、民族内部等多方面矛盾。但整体来看的话,就是唐帝国自身实力变弱,东西南北各个方向的割据势力变强。变强的一方自然不愿意再听从变弱的一方,伴随着那些割据势力野心的逐渐提升,也就出现了这一系列的悲剧。

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

在公元755年12月16日,安禄山磨刀霍霍,终于向唐帝国动起了手。他并没有直接对准唐玄宗,而是唐玄宗身边的人杨国忠。

在之后先后经历长安失陷,马嵬兵变,唐肃宗继位,睢阳之战,安禄山被杀,史思明复叛和最终的安定天下。

而在经历这一切之后,唐帝国早已经奄奄一息,变得破败不堪。

唐帝国的不稳定因素一:内部矛盾加大

自古以来任何一次战役都是烧钱的,如果没有钱就只能烧命了。

同样的道理,安史之乱从最开始的演变一知道最后的不可控制都需要源源不断的耗费银两。

耗费银两不是问题,可是唐帝国已经没有钱了,没有钱怎么办?只能想尽一切办法去找寻银两。可是银子哪是那么好找的,既然找不到就只能不断的压迫百姓了。

物力为之损屈

于是在整个安史之乱结束之后,一直到唐帝国正式灭亡之前,一直有着这样的现象发生:朝廷不断的剥削百姓,百姓不断的反抗朝廷。当矛盾无法化解的时候就会引起一系列的战役,而这些战役又会加重朝廷的税赋等多方面的消耗。朝廷继续压迫百姓,百姓继续反抗,慢慢的走向了死胡同。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安史之乱之后又有一系列的战乱,只不过这一系列的战乱并没有改变国运罢了。

唐帝国的不稳定因素二:边疆不稳

在安史之乱时,唐帝国已经乱了分寸,先后将陇右、朔方、河西等各个地方的重兵统统带到了国内。再一次大战役即将开打之前,唐帝国的边防军形同虚设,而无数的士子、百姓开始流离失所,往南方逃命而去。

唐帝国的不稳定因素三:西域的丢失

自古以来西域几乎是兵家必争之地,因为西域是连接外地的一个重要端口,而且可以提供给帝国源源不断的战马。

西域的第一次丢失和被敌军的短暂控制,就已经让唐帝国浑不自在。在之后与西域进行多方交涉,多方干预。

几方面构造之下,吐蕃开始入侵

局势已定,安史之乱已经消失,唐帝国陷入危亡的时间阶段,这个时候吐蕃如果再不进攻一下,似乎对不起自己手下磨刀霍霍的军民了。

左思右想之下,吐蕃直接率军出征,由于陇右地区得精兵悍将大都被调离,所以吐蕃的这一次进攻异常顺利,顺利到直接入驻长安城。只不过入驻长安城之后的吐蕃,没有想到十五天之后,自己将会哪来的回哪去。

唐帝国的全方位反攻

反攻一:代宗出逃

当吐蕃集团军进攻到长安的时候,唐代宗的第一反应就是立刻逃跑。史学家们针对于这一点说了很多,很多人都说唐代宗没勇气、没骨气、是个软骨头、不适合当皇帝。

在当时那个年代,我们只能说这是唯一的办法,也是唐代宗这一生当中做过为数不多的英明决定。

唐代宗逃跑之后,吐蕃为了控制大唐帝国,又册立了一个皇帝,那就是李承宏。吐蕃人简单的认为只要新册立一个皇帝就可以烧杀抢掠了,殊不知这已经犯了天大的忌讳。

大唐帝国有两个皇帝,可是绝大多数百姓还是想念第一个皇帝的,毕竟人家是真龙天子。随着吐蕃的烧伤抢掠以及唐代宗在远方的遥相呼应,越来越多的百姓开始站在吐蕃的对立面,支持唐代宗掌握朝政,恢复大唐帝国的盛世。

反攻二:郭子仪闪亮登场

唐朝史书当中记载了唐代宗的这样一句话:我真是后悔没有过早的任用你。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郭子仪将会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兵不血刃究竟是怎样打的。

这场战役郭子仪一共用了三个计谋,我们分开来看。

计谋一:巧用疑兵。

郭子仪命令自己的心腹大将长孙全绪率领200名骑兵从陕西的蓝田出发,白天的时候把旗帜展开四处飘荡,晚上的时候就点燃篝火越多越好。

这个疑兵之计让吐蕃疑惑万分,以至于吐蕃的最高层都认为唐帝国的部队马上就来,一时之间人心慌慌。

计谋二:里应外合。

在长孙全绪率领200人出征的时候,郭子仪又命人率领了500人潜入长安城,并且开始传播小道消息,说郭子仪已经掌握了数十万大军,即日就和吐蕃决一死战。

计谋三:混淆是非。

郭子仪巧妙的利用吐蕃和长安城内百姓之间的矛盾,让长安城内的百姓构造各种谣言,让吐蕃人无法得到准确的信息。

就这样,三个计谋三管齐下,十五日之后吐蕃离开了长安城。

历史启示录

吐蕃入主长安其实超乎了所有人的想象,但是在情理之中。

因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导致唐帝国的军事布防图出现了大幅度转变。而吐蕃的离开,除了唐代宗出逃,保留皇帝的正统性和郭子仪巧用疑兵击退吐蕃之外,还有一方面原因,那一方面叫天时地利。

吐蕃士兵绝大多数都是在高原作战,他们习惯了高原的生活,在初次入主长安城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诸多不适。

而郭子仪那边的士兵聚集就加大了吐蕃人的顾虑,再加上吐蕃短时间之内不可能完全控制长安城,依然需要源源不断的从大后方运输辎重粮草。这就为吐蕃的长期战役和长距离战役造成了诸多不便。

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多方干预之下,吐蕃放弃了入主华夏的图谋,在十五日之后退出长安城,而此次战役表现最为耀眼的无疑是郭子兴。


趣谈唐宋元明清


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的领土严重缩水,从唐肃宗开始平定安史之乱,到唐代宗平定成功,最后到唐德宗时期,在短短的四十多年间,唐朝失去了河西,西域广阔的领土,而吐蕃兵锋直抵山西凤翔,宁夏固原一带。而唐朝,从未放弃过收复失地的梦想,但收复失地,却经历很漫长的过程。我把这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筑城蚕食阶段

这个阶段,应该从唐代宗开始,一直到唐宪宗即位结束,这四十多年间,是唐朝和吐蕃战争最为频繁的四十年,也是最为激烈的四十年。唐朝采用李泌的外交策略,逐渐孤立吐蕃,然后通过不断的修筑城池,攻打吐蕃堡垒,步步蚕食等方式,逐渐的将方向向吐蕃境内推进。

在北方,唐军收复北方重镇盐州,并且形成了一道深入吐蕃境内数百里的防线,在中部,唐军向甘肃东部进发,将战线从陕西推进到了甘肃境内,而且不断的修筑堡垒,步步为营,收复失去的国土。在南方,名将韦皋现后收复维州,雅州,嶲州,并且深入吐蕃本土,摧毁吐蕃堡垒150多座。

第二阶段,外交阶段

第一阶段结束后,吐蕃由盛转衰,而唐朝也因为要解决内部节度使问题,而减少边境战争,因此,在这一阶段,吐蕃和唐朝在边境中相安无事,战争渐渐减少。因此,唐军在这一阶段,除了继续通过外交阶段孤立吐蕃意外,最重要的工作是休养生息,这一阶段,持续了大约60年。值得注意的是,在吐蕃和唐朝相对和平的六十年里,唐朝恢复了国力,而吐蕃,在公元842年的时候,灭亡了。

因为842年,吐蕃最后一个赞普被刺杀身亡,而从此之后,吐蕃再无赞普,而彻底陷入分裂。

第三阶段,大举收复国土阶段

这一阶段,从唐武宗开始一直到唐懿宗,大约持续了近四十年。这四十年间,是唐朝收复国土最多的四十年,唐宣宗时期,唐军先后收复边境的三州七关,近千里土地,然后,吐蕃河湟之地的守将尚结赞献河湟四百多里土地归唐,接着张义潮收复沙洲,到了唐懿宗时期,整个河西4000多里土地全部收复,而南方,安南也收复。到了唐懿宗末年,西域的西州,北庭,轮台收复成功。

唐朝通过三个阶段一百多年的努力,收复了被吐蕃占领的60%的土地,没有收复的土地,只剩下安西四镇。

只是历史没有 给唐朝收复安西四镇的机会,唐僖宗时期,黄巢起义爆发,唐朝陷入内乱,自顾不暇,永远失去了收复全部领土的机会。


旧书斋


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后,唐朝将西北地区的河西以及陇右两个镇的精兵全都东调平定当时的战乱,而吐蕃去趁机入侵占据了唐朝的西北大片面积的土地,这个地方近百万的唐人被吐蕃人所控制,那时他们被称为落蕃人。

在吐蕃的统治之下,他们也常常会用一些汉人来担任一些比较低级的官职,用他们来管理当地的其他汉人,而在那里沙洲就是一个聚集着汉人的地区,当地有一个大族是张氏,世世代代都任用汉人都督。在唐宣宗的时候张议潮从自己的父亲那里继承了这一个职位,那时的他看见吐蕃正在走向灭亡,所以他就私底下集结力量准备推翻吐蕃,重新回归大唐。

在公元88年的时候,张议潮带领了沙洲的汉人发动了起义,起义后的张议潮迅速控制了沙洲,最终推翻了吐蕃在沙洲的控制,然后和唐朝的中央取得了联系,随后他被封为了沙州防御使等官职,这时候张议潮带领着河西归义军达到了最为鼎盛的时期,一口气之下彻底扫平了在河西的割据势力,让唐朝恢复了昔日的辉煌。

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唐朝竟然开始猜忌张议潮,朝廷认为他的队伍庞大,对朝廷来说是一种危险,于是便开始对他采取了限制的措施,刚开始的时候,朝廷让他们退出了归义军所占领的凉州,然后派遣了天平军去驻守凉州,名义上说是为了防止吐蕃的残余势力,实际上他是为了防止归义军。然后唐朝又开始下令让归义军的管辖区从十一个州缩小到了五个州。

除此之外,唐朝对于那些刚从吐蕃奴役下来的汉人也是十分的不信任,因为他们在吐蕃崩溃的时候自发地成立了一个强大的武装团体,虽然他们为收复西北做出了不少的贡献,可因为他们被长期的奴役在很大程度上文化方面已经习惯吐蕃了,所以被唐朝当做了排斥的对象。

可是张议潮非常希望朝廷能够接纳他们,让他们重新恢复对于西北的治理,于是他便上书给朝廷说,这些朝廷所排斥的人,其实他们都是唐朝西北战士的后裔,只是他们在安史之乱之后被吐蕃人给奴役了,如果朝廷能够真心的接纳他们,他们便可以回归到汉人的身份,唐朝也可以重新恢复以前对西北的统治方法。

可想而知,朝廷对于这些人以及张议潮本人都是不信任的,对于那些已经被吐蕃奴役的人们更是不能接受了,所以最终就导致了双方谈判崩裂,让他们与朝廷成为了敌人,最后凉州也成了归义军和吐蕃的联合阵营。

这时候的朝廷还一心想着削弱归义军,于是他便下令让张议潮进朝,而张议潮为了表达自己的决心,肯定是要入朝做官的,于是他便让自己的侄儿张淮深留守在西北继续统领归义军,后来唐朝又想尽办法去削弱张淮深的领导力,所以他长期拒绝归义军的来信。

进入了朝廷的张议潮最终也因为抑郁而死,最后归义军的内部也产生了动乱,张淮深也被杀死了,归义军的势力由此开始衰落,而这时候的唐朝也逐渐走向了灭亡的道路。


梅姑姑318


趁安史之乱唐朝无暇顾及之际,吐蕃军队顺势攻占了唐都长安!然而仅仅占领了15天就撤军了!这是为何?根据史料记载,主要有以下原因!

第一: 吐蕃占领长安后,把唐宗室广武王李承宏立为皇帝!同时他们纵兵抢掠,焚烧闾舍!弄得老百姓怨声载道,恨透了吐蕃人!对于册立李承宏为当朝皇帝,老百姓更是不满!因为现任皇帝唐代宗还没有退位呢?

第二: 由于唐代宗重用了名将郭子仪,郭子仪平定了安史之乱后,用了一个疑兵计,再加上长安城内老百姓恨透了吐蕃军队,也积极配合唐军,这使得吐蕃军不知道唐军的虚实,再加上孤军深入,只好撤兵!唐军不费吹灰之力随即收复了首都长安!后来乘势收复了吐蕃军队占领的其他地方!

第三: 吐蕃军队占领长安后,由于山川阻隔战线拉长,再加上长期待在高原的吐蕃军不适合一马平川的关中生活,所以在唐军的威逼下慌忙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