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7 《道德经》:为什么第一章难以理解?因为第一章是序言,不是正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大家回想一下,有没有这种感觉,在最开始接触《道德经》的时候,我们兴致勃勃翻开第一章,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后面又是『玄之又玄』之类的。瞬间感觉非常绕,不好理解。我之所以能坚持下来去反复学习《道德经》,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听了一场讲座,解开了我心中的疑惑,希望大家也能有所启发。

讲座上,学者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道德经》的第一章其实是整本书的序言,我们没有按序言的特点去理解他,所以我们理解起来感觉非常困难。我们都知道《道德经》共有81章,其实这81章都是后人在梳理全书的内在逻辑之后,人为给分的章,而第一章就是整部书的序言。那我们写一本书,序言的作用是什么呢?是向大家介绍我这本书最重要的内容,最重要的概念,以及跟其他书的不同之处等等。

《道德经》第一章开头其实是一个类比的论证方法,可以理解成『道可道非常道』,因为『名可名非常名』。我们知道诸子百家中有一个派系叫做“名家”,非常著名的《子非鱼》就是“名家"的惠子和"道家"的庄子之间的辩论。“名家”是研究语言和逻辑的,『名』就是定义的意思。语言表达是有局限的,而道是高深的,一旦我们用语言和逻辑来进行定义,它就变得不高深了。这句话的理解就成了:可以用语言来述说的『道』不是恒长的『道』,就正如可以用名称来定义的『名』不是恒长的『名』。

接下来就告诉读者,后面的章节中有一对非常重要的概念,叫『有』和『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很多人把这里理解成『有名』和『无名』,其实是不正确的。应该是用『无』来定义天地之始,『有』来定义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拿『有』观察的是事物的边界,比如我们身高、体重。『无』的方面观察事物的妙处,比如人的精神世界各有不同,就需要用『无』来观察。老子就说要是谁懂得用『有』和『无』这一对概念来看待事物,水平就已经很高了,可以称为『玄』。『玄』是天的颜色,比喻深刻的意思。我们不仅能看外表,还有灵魂,这就能了解到事物的妙处。

最后又告诉我们四个字叫『玄之又玄』,对于『无』的那个部分,虽然我们生活中经常使用,比如画中的留白,计白当黑,虚实相生;再比如大象无形,无声胜有声,大音希声等等,但是却经常被人们所忘却。如果谁懂得用被大家经常忘却的『无』来观察事物,谁就了解了《道德经》的妙处,也就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妙处。

以上是我听完讲座之后结合自己的理解所给出的观点。对于《道德经》有非常多不同的解释,引用白岩松的一句话“不同的人读道德经会有不同的理解,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读道德经依然有不同的理解”。古人写书是没有句读的,这就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不同的断句也就代表了不同的理解。

文章中开头的断句是我对道德经第一章的理解。希望你们能把自己的理解留在评论区,一起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