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现场直击|“暴风眼”中的社区卫生中心

疫情发生以来,武汉市的医疗资源持续进行重组和调整,在此过程中,基层医疗机构承受了相当大的压力。

2月26日,记者探访了武汉市洪山区青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该中心自疫情发生以来一直在运转,既抗击疫情,也提供日常诊疗服务,为各类患者提供了生命的庇护。

1

毫无退缩的余地

2月26日,在武汉市洪山区青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影像检查室外围,一条人人戴着口罩、两两相隔一两米的队伍有序缓慢移动。

“这是已经治愈出院、从隔离点过来接受CT检查的人员。”该中心主任谭伟感叹,疫情发生以来,人们的行为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在隔离点就能看到,被隔离人员自觉服从医务人员安排,彼此间说话也是隔着一两米的距离。全民有这种氛围,离抗击疫情胜利也就不远了。”

疫情发生以来,青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历了很大的考验。1月22日晚,接到武汉即将“封城”的消息,谭伟受命带领十余名医务人员来到马路上。眼前是一条挤满汽车的公路,“最长堵了5公里”。谭伟和同事的职责,就是依次给每位想要离开的人员测量体温。

在经历“离城潮”后,1月26日,中心面临着另一股人潮——从三级医院重症病房转出来的患者。这些患者大多病情较重,有的需要长期护理,有的刚刚接受完手术,他们原先所在的病房马上就要被改造为接受新冠肺炎患者的病区。青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指定为这些患者暂时的安置点。

“两天内,我们接收了100多位重症患者和30多位需要维持透析的人员。”谭伟坦言,当时大家心里都很忐忑,怀疑有无实力接纳患者。但在大灾面前,毫无退缩的余地。

谭伟曾在三级医院当过科主任,2011年到青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担任主任,此后带领中心努力做大做强。“2017年,曾因为中心建设超标被批评。如今,超标建设却在疫情中派上了用场,使我们有条件能够将发热门诊、普通门诊彻底隔绝开,有足够的床位接纳患者。”谭伟说,他们在应急状态下开展了涉及胸部、盆腔、肿瘤、卵巢破裂等多台以前只能在三级医院开展的手术,挽救了许多患者的生命。

2 医疗秩序开始变得平稳

青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综合内科住院部,当前仍收治着40多名疫情期间下转的重症非新冠肺炎患者。

住院部主任黄招兰说,医改过程中的医联体建设在疫情中发挥了作用,通过网络会诊、学科对接、联系专家,以及政府各种渠道保障药物供给,绝大多数病人病情稳定。

“比如,一位胸腔大量积液的患者,正常条件下应当在三级医院ICU治疗,但在这里已经维持10多天了,情况还好。”黄招兰说。

该住院部原有9名医生、15名护士,当前只剩5名医生、10名护士,其余人员被抽调到了该中心的新冠肺炎患者病房和洪山区的10个隔离点。

在医务人员减少的同时,更多的患者汇聚到该中心。疫情前期,一些长期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在维持治疗上面临困难。付爱文是一个幸运者,在原有医院被指定为新冠肺炎定点医院后,于1月29日被转介到这里透析。该中心透析室内,血液通过透明的导管在付爱文的体内进出。她躺在床上说,目前一周接受3次透析,没有间断。

为了保证70多位血液透析患者的治疗,在政府的投入下,该中心的血透机数量几乎翻了一番。“一位病人透析需要4个小时,清洗1个小时,每台机器一天4位病人用,几乎就是连轴转。”血透室主任王先惠说,最近已基本没有血透患者求助治疗的情况出现,“说明医疗秩序开始变得平稳”。

3 “我们已经轻松很多了”

青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部的中部,一条走廊联通了另一个病区,三道闭紧的大门隔绝了来往。“1月30日,在武汉病床资源严重紧张的条件下,我们开始收纳新冠肺炎患者。”谭伟总结,由此,该中心应对疫情的功能全线拓展,从参与社区网格管理、上路检测体温、发热门诊、新冠肺炎患者收治,覆盖到重症非新冠肺炎患者收治、血液透析、隔离点监护,并于2月24日开辟了隔离病区,用于新冠肺炎疑似患者的血液透析治疗。

“我们预计,还得再战斗2个月。”谭伟表示,虽然战线拉得长,但人员的战斗力不能掉。早在疫情发生之初,中心购置了足量的防护用品,顺利撑到了1月底政府保障稳定之后,同时给全院职工安排住宿地,确保他们与家人、社会人群隔离,并准备了一笔700万元的款项,随时用于被感染员工的救治。“只有这样,大家冲在一线才不会有后顾之忧。”谭伟说。

由于没有回过家,谭伟已经成为所住社区的“追寻”对象。“保安天天给我打电话,问我在哪里,干了什么,是不是藏起来了。”谭伟说,他只能回复“我是医生,就在医院里”。但对方还是不依不饶,天天打电话要求谭伟上报体温监测情况。“从这个细节就可以感受到,大家对疫情防控非常重视。群防群控落实到位,我们还有什么可怕的?”

目前,该中心的发热门诊已从排长队降到每天寥寥数人,新冠肺炎患者大部分被转送至更高等级的医院,普通门诊维持在每天100多人次。“相对疫情之初,我们已经轻松很多了。”谭伟说。

审核:陈会扬 曹政 闫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