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是春秋時期的齊國宰相,他為相四十年,推行以民本為題旨的一系列治國之策,從而使齊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諸侯,成為春秋時代的第一個霸主。因而,可以說,沒有管仲,就沒有齊國的霸業,沒有管仲,就沒有齊桓公的王者地位。事實上,在春秋以來的諸多歷史典籍中,對於管仲功績的記載,類似這樣的評價不可勝數。
管鮑之交
關於管仲擔任齊國宰相的過程,不得不提到一個人物:鮑叔牙。管鮑從小就是摯友,然而,成年以後,鮑叔牙做了齊國公子小白的老師,他推薦管仲做了另一個公子糾的老師。當時,兩個公子都作為人質生活在國外,小白在莒國,糾在魯國。兩個人各為其主,盡心盡力地發揮著自己的才幹。正在這個時候,齊國的國君齊襄公死了
為了繼承君位,公子小白和公子糾聽到消息立即啟程回國。管仲帶領一支隊伍,到公子小白的必經之路上去截殺小白。管仲親自射箭,射中了小白的衣服帶鉤,小白裝死騙過管仲,使得公子糾放鬆戒備,放慢了前進的速度。
這邊的小白和鮑叔牙,快馬加鞭晝夜兼程,搶先回到了臨淄。公子小白在群臣的擁戴下,繼承了王位,他就是後來一統中原、稱霸諸侯的齊桓公。齊桓公剛剛即位,立即命令大將率領精兵攻打曾協助公子糾的魯國,並要嚴懲管仲。魯國看到公子小白成就了大業,再幫助公子糾已經沒有什麼意義,索性賣個人情,殺死了公子糾,並把管仲囚禁了送給齊國的軍隊。
我國曆史上最著名的高義讓賢的故事,就在此時的齊國上演了。此時的鮑叔牙,在齊桓公面前的地位如日中天,但他做出了一個驚世之舉:他對齊桓公說,自己才學遠在管仲之下,管仲先前幫助公子糾,是盡分內職責,他沒有什麼過錯。作為一個賢明的君王應該不計前嫌重用人才,才會讓天下人佩服。
作為一代雄主的齊桓公,自然有這樣的胸懷和容量。他問鮑叔牙,讓管仲擔任什麼職務。鮑叔牙說,宰相之位非管仲莫屬,自己心甘情願在管仲之下。
齊桓公聽從了鮑叔牙的勸告,任命管仲為齊國的宰相,為自己成就了一世英名,更使齊國在管仲的治理之下成就了一匡天下的霸業;而管仲、鮑叔牙的故事也成為千百年來中華民族讓賢高義的經典美談。
一個賢明的君王與一個曠世之才組合在一起,從而有了後來齊國四十年的“管桓之治”,這中間起決定因素的人物毫無疑問是後來漸漸從齊國的歷史中隱去的鮑叔牙。對於這一點,齊桓公和管仲都是清楚的,所以,他們不僅僅讓鮑叔牙安享齊國大治的快樂,而且告訴後代的君王要讓鮑叔牙的後人永遠享有俸祿。事實上,在齊國存在的幾百年裡,鮑叔牙以後的十幾代子孫,在齊國都是有名的大夫。他們不僅僅享受著國君給他們的各種待遇,更享受著人們對祖先鮑叔牙薦才舉賢美名的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