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4 结肠镜进镜笔记(二)--各部位进镜的重要论断

说明

1.“陈”为陈星,“工”为工藤进英,“图”为图解大肠镜这本书。

2. 在这里的上打就是Up,下打就是down。

3.三门书所讲归根结底遵循的原则都是一样的。

4.希望各位老师给予补充,也作为交流的学习的方式。

插入

1.肛门:肛诊的目的是使患者适应,提前触摸肛门部病变,而使得进镜时避免肠镜划伤肛管病变。

2.斜插着入肛门,少量注入气体,能看到方向即可。几乎70%是左,左,右的顺序进行的,整个过程只在旋转,没有向前推送的过程。

3.进入到Rs后,吸引空气,尽量降低Rs的位置。

通过Rs段(陈)

1.最重要的一步是立刻吸气,S-top弯曲从一个锐角度变成钝角,略微向上调角度钮勾住肠壁,并向后回拉镜,等镜身快向后要滑脱时候就拉直肠腔了。

2.旋转镜身,使得管腔12点钟方向,上打螺旋进入Rs后,吸引空气,尽量降低Rs位置。较难通过时,助手压迫脐下,耻骨联合上2cm。

3.值得注意的是在通过S-top位置时,右手应该是几乎没有任何向肠腔送镜的动作而完全采用顺时针+左手上打角度钮。一旦通过弯曲部,进入下一肠段后,下调角度钮,来代替送镜身。右旋并少许退镜,拉直镜身。

乙状结肠

1.压向皱褶后,通过向上打角度(压大钮)与右旋配合,一边抽吸空气,一边退镜,下一个弯曲自动靠近,如管腔出现于相反方向,应将镜身转向反方向,再次越过肠袢后,旋回镜身,反复进行以上操作。(工)

2.在稍微用力把内镜的前端推至SD弯曲部尽头的状态下,边右旋转内镜边退镜,以短缩乙状结肠并使之直线化,然后回旋为中间状态。这种方法总称为右旋短缩。(工)

3.乙状结肠由于肠段自然走向大多是处于顺时针方向,所以实际操作应采用始终顺时针的方向进境,加上适当时机复位来操作。(讲的都是一个道理)

4.右旋+上调镜身+复位为主,接着如果是方向在左侧时,采用复原旋转镜身时,不必进镜,复原,同时吸气让肠段自动套叠上来。进入下一段肠腔后,则可以先轻微地顺时针旋转找腔的同时,略微地向后退镜,吸气达到短缩肠腔的目的。(陈)

5.在乙状结肠基本上反复采用右旋推拉吸气,勾拉,jiggling手法进境,管腔始终保持在12-4点方向之间,如果在左边易形成袢曲。(图)

6.乙状结肠的三种通过方法:

(1)A型:简单,乙状结肠较短,无需伸展乙状结肠就可到达 SD 弯曲部。此类型,一旦越过 Rs 部位,就可以观察到肠管不断地向内镜画面(视野)的右方展开。因此可反复进行边右旋边退镜这一动作,肠管就会短缩,在插入 25-30cm 左右,常轻松地地越过SD弯曲部。

(2)B型:若内镜前端不断向左侧旋转进镜,就会形成α袢曲,之后就需要进行解除α袢曲的操作,右旋回拉退镜,吸气后变成A型;若内镜前端向右侧大幅度延伸,就必须降低乙状结肠最高部位的水平,向后退镜且不使其镜端拔出,其结果是肠管顶部下降,肠管短缩。就退镜技术来说,轻微的右旋操作极其必要,但避免过度旋转也很重要。

(3)C型:腹部手术肠粘连或乙状结肠过长,一开始就反复采用抽吸法,尽量避免肠管的伸展,然后把动作控制在最小幅度,越过弯曲处再退镜。可在通过乙状结肠时多配合压迫点脐下,降低难度。

SD

1.保持管腔在3-4点方向,勾拉结合轻度右旋回拉退镜,同时吸引空气使管腔钝角化。行仰卧位及用手压迫SD使锐角钝化,更容易通过。(直线化后,此处基本上看不到管腔屈曲,不好辨认。如果乙状结肠过度伸展可见皱壁被纵向的系带牵拉,最好退到直肠重新进境)(证明了乙状结肠对于旋转退镜是很敏感的)(图)

降结肠

1.在SD成袢进入降结肠时,一定要设法短缩,直线化;退镜短缩,完全直线化后,前后抖动镜身,达到完全直线化。(右旋回拉,图)

2.(1)在降结肠为了防止乙状结肠打弯,使镜身在稍右旋的状态下进境;(2)当镜身成袢进入降结肠,一定见到降结肠同时旋转退镜,为了使得乙状结肠解除袢曲。(3)前后抖动镜身,在乙状结肠时同样采用jiggling手法。(4)有自由感后,一边轻轻右旋镜身,一边进境,这样容易直线进境。(因为肠镜的构造使得在旋转时镜身呈直线,如果直着送境,容易使得肠腔伸展,尤其是乙状结肠)

3.对准下一皱壁的上方后插入镜身,接着是不插入镜身直接向下复原,吸气,使肠段自然套叠。(陈,讲吸气)

脾曲

1.通过脾曲首先采用吸气的方法,使得由于过度充气造成的角度过大得以缓和,容易通过些。不得已“滑镜”时,要小于10cm,进入横结肠后迅速吸气,并且退镜时非常重要的弥补手段(很多教授不推荐滑镜,这里的滑镜可能就是指得我们说的顶着进)。

2.脾曲是进入深部大肠的起点,必须把镜身直线化后向横结肠进境。

3.当脾曲难以通过时(1)吸引肠腔空气,退镜拉直,以免乙状结肠打弯或形成袢曲。(2)压迫乙状结肠,将手掌压在脐;(3)改变体位,右侧卧位>仰卧位>左侧卧位。

4.具体步骤:(1)在确认紧贴脾曲部后,退镜吸气,短缩肠管,镜身恢复中间状态,并通过jiggling手法确认自由度,套叠肠管,此时插入镜身约40cm,这一切操作都是为了通过脾曲做准备。(2)在过脾曲过程中,一边抽吸空气一边左旋内镜,便进入横结肠--其内腔呈三角形。(3)为使脾曲部的弯曲钝角化,应稍稍回收角度,并使肠管与内镜轴保持一致的同时向内插入。一旦进入横结肠不能立即进镜,应该先吸气,再稍微退镜后,退镜的程度以肠镜先端部不往后退为标准。才可继续向前进镜。

横结肠

1.不要忘记并用相对插入法,即一边抽吸空气,内镜便自动前进。 而通过横结肠中央部后,边左旋内镜边向后退镜,内镜前端就会从患者的肛侧向头侧移动。(工)

2. 通过乙状结肠不同的是,通过横结肠时,应该一边左旋内镜并稍微向后腹膜侧压迫肠管,边插入内镜。(我的理解是因为左旋进镜能保持镜身为直线状态。)

3.大部分横结肠为M型,选择前方的第2-3个皱壁处的12点方向,在不向前插入镜身的情况下向下打角度钮,并轻微吸气,在稍微退镜后,进入下一个肠段。可以使得肠腔有效地套叠在镜身上,起到很好的短缩效果。(陈,没用过,讲的都是吸气相对进镜)

4.(1)横结肠左侧:稍微加左旋,下打螺旋进境。让患者深吸气,横膈下降,脾曲钝角化。刚进入横结肠左侧时,为了使略有松弛的的乙状结肠取直,可在轻度右旋的基础上回拉,然后继续进境。(2)横结肠中央部:横结肠下垂,呈“M”型,在屈曲处向12点方向移动,上打螺旋,勾住皱壁反复勾拉,向后退镜逐渐拉直弯曲的横结肠。(图)

(3)横结肠右侧:轻度左旋回拉,矛盾运动前进,在越过中央部后,要一点点地上打螺旋,尽量使管腔保持在画面中央,不要碰到半月皱壁,用回拉手法接近皱壁。(图)

肝曲

1.完成横结肠操作后,吸气退镜,确认结肠镜是否处于自由状态后,才可以开始此段的操作。此处操作原则上是向右,向右,再向右。每向前一点,适时地配合吸气,使肠腔及时地套叠上来。一旦看到升结肠的肠腔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吸气,其次是退镜。胃镜从十二指肠球部进入降部一样容易。(陈)

2.到达肝曲后,最重要的就是抽气和充分地退镜操作。通过抽气将肠管壁充分吸到眼前并退镜,在肠管发生短缩后,要调角度和旋转操作。多数情况下,调角度向上并右旋镜身,就可以插入升结肠。(工)

3.向前送镜时,镜身无法前进,甚至后退,大多因为横结肠由原来的直线逐渐形成袢,也可能是乙状结肠起袢,确认自由状态后,压迫相应位置。嘱患者深吸气,使得横膈下移,腹腔容积变小,达到压迫横结肠的目的。或按压脐部,以抵御横结肠的下垂。有时变化体位也会有一定的效果。

升结肠

如果在升结肠的途中只差一步就到达盲肠的部位而不能前进时:(1)抽升结肠内的气体常常会逐渐靠近盲肠。(2)按压患者腹壁也是非常奏效的。(3)改变体位往往会有神奇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