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4 最详细睡眠类型分析:「云雀」、「蜂鸟」、「猫头鹰」,你算哪种鸟?

你平时几点睡?

如果你习惯了深夜一两点才开始酝酿睡意,相信你也已经习惯了收到诸如“早点休息注意身体”之类的关心。

但生活在这个时代里,没有人能保证可以保住“早睡”的时间点。

一日之计在于晨。“闻鸡起舞”的早睡早起观念自古以来一直被宣导,以致于“熬夜”也被贴上了“熬”的标签

然而,早睡真的是对的吗?晚睡就一定是熬夜么?

观察下身边的朋友,你不难发现,有些人到了深夜两三点还在床上辗转反侧全无睡意。早于10点的起床对他们都是一种折磨,而到了中午,他们开始变得精神奕奕,异常活跃,对于他们来说,晚上早睡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事情。这些人,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夜猫子”。

“我又何尝不想早睡呀,每天起床上班都快困死我了,可到了晚上却还是历史重演,精神得睡不着,是我自律力不够还是怎么?”

其实,这还真不能完全怪你,晚睡不一定是你的错

早在1976年,就有心理学家发现,很多人都有不同的睡眠偏好,根据这些偏好,开发出了一套睡眠问卷评估法(也称MEQ调查),用来评估不同的睡眠偏好:

1)云雀型:倾向于早睡早起

2)蜂鸟型:习惯正常的睡眠时间,没有什么特别的睡眠倾向

3)猫头鹰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夜猫子”:倾向于晚睡晚起

一般来说,“云雀型”习惯在11点前入睡,“猫头鹰型”通常是1-2点,而蜂鸟型的正常人没有特别的倾向,可早也可晚。在人群中,早起的“云雀型”约占24.7%,“猫头鹰”约占26.4%,而正常人则占了刚好一半。所以,如果你非常努力,仍旧很难在1点前入睡,不必怀疑你的毅力,很可能只是因为,你刚好属于「猫头鹰」而已。

那么,是什么因素决定一个人属于云雀还是猫头鹰呢?

有两个先天因素,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的睡眠类型。

第一个因素是生理时钟周期(Circadian Rhythm),也是我们常说的“生物钟”。

我们知道,正常意义上的“一天”是24小时,长期以来,我们都在这样的周期中生活着,但其实我们身体内部的生理时钟周期 (大脑、内分泌,及身体内各系统的活跃周期),适应的并不是24小时。

它存在着一些误差,而这个误差因人而异,有的人是23个小时,有的人则是25个小时。

显然,对于前者,他的「每一天」会短一些,因此也就倾向于早点入睡;而对于后者,他的每一天会更长,也就倾向于晚睡。

但是,这又产生了一个问题:这个理论,只能解释「为什么“猫头鹰”睡得晚」,却无法解释「为什么“猫头鹰”越晚越精神」。

这就涉及到到第二个因素:演变和遗传

心理学家认为,我们身上的每个细胞中,都有专门的基因,负责各自细胞的活跃和新陈代谢节奏。从而影响到整个个体精力和思维的活跃水平,这是有一定随机性的。

因此,在人群中,有些人的活跃峰值在上午,有些人在下午,有些人在晚上。

而在远古时代,我们不但需要与日出日落同步的活动,也需要一部分人承担早班值日的工作,另一部分人值夜 —— 因此,他们的基因也沿袭了下来。

现在的“云雀”和“猫头鹰”,就是值日者和值夜者的后裔,亦即自然选择和演化的结果。

目前的双胞胎实验发现,遗传基因可以解释约50%的睡眠偏好差异(剩下的部分由生理时钟周期、环境因素等共同影响)。

也就是说,如果你是一个“猫头鹰”,那么大约有50%的因素,要来自于你的父母。

根据“云雀”和“猫头鹰”两种类型,科学家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云雀型”的人比较自律、自信、有责任感,思维逻辑也比较偏向聚合思维和归纳推理;

而“猫头鹰型”的人思维则更加开放,较为聪慧敏捷,思维更加偏向抽象和发散的思维。

所以,如果你是“猫头鹰”,不要觉得自己格格不入。我们更聪明嘛!~

在现实中,两者的差异确实也有所体现。

习惯晚睡的“猫头鹰”,大多从事些创意类型的工作,比如说广告策划、新媒体运营、市场营销、(可能还有部分程序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创作者】

有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习惯于晚睡的他们在夜晚思维更加活跃,状态更加集中,尤其适合这些岗位。

正因如此,看到前不久一个《凌晨三点不回家,成年人的心酸有谁懂》的催泪视频,我的内心竟不起半点波澜——对我们这些工作者来说,这就是常态啊!有什么好心酸的?也只有刚入职的毕业生会觉得很心酸吧?你看我睡得晚,我也起得晚呀。

但这也是困扰着“猫头鹰型”最大的问题——它有个专有名词叫“社交时差”

我们这个时代,是一个极度推崇「高效」「上进」「勤奋」的社会,因此,我们会极力追捧「早起」,认为早起的人更努力、更上进。

反之,晚睡晚起的人,则容易被目为「脱离社会」「拖延症」「缺乏上进心」—— 这给许多“猫头鹰”造成了困扰。

同时,多数公司要求8-9点上班,以及正常的人际交往,都会安排在白天—— 这些,都会对“猫头鹰”造成压力,迫使他们改变自己的睡眠习惯,变成「晚睡早起」。长此以往,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2012年,一项针对65000名欧洲人的统计数据表明:晚睡早起的人,更容易患上抑郁症,同时超重的几率也会更高。

2015年,一项睡眠跟踪实验发现:晚睡早起跟胰岛素密切相关。

实验中,被试者每天只睡5小时,连续一周,对胰岛素的敏感度就会出现显著变化,难以保持正常的血糖水平。这会提高患上心脏病、糖尿病和肥胖的几率。

同时,长期睡眠不足,还可能导致不可逆的脑损伤,以及β蛋白的明显堆积,后者是导致阿兹海默症的元凶。

更不用说明显能感受到的症状,如头痛、疲劳、记忆力衰退,等等。简而言之:罪魁祸首不是「睡得晚」,而是「睡得少」。

可能有“猫头鹰”朋友会说:我睡得也不少,每天都能睡足7-8小时,但为什么还是感觉难受,非补眠不可?

原因很简单:很多时候,你以为你睡足了,其实并没有

众所周知,调节睡眠、产生「困意」的,是一种叫做褪黑素的激素,由松果体分泌产生。

那松果体是如何调节褪黑素浓度的呢?

答案是:大脑会通过视网膜和皮肤感知环境中的光线,再把信号传达给松果体,从而调节褪黑素。当环境中完全没有光线时,褪黑素分泌最旺盛。而哪怕有一点点光线,都会严重干扰褪黑素的产生。

所以,许多“猫头鹰”以为自己睡足了7个小时,但其实,很可能在早上6-7点,环境的光照强度就已经全然不同了。

这时,你的身体早已被唤醒,进入半清醒状态,只是自己感觉不到而已。另外,对于敏感的人来说,一点外在环境的声音都会对睡眠造成干扰,导致难以进入深度睡眠。

所以,真想睡足7-8个小时的话,你可能需要:

一扇完全遮光的窗帘,一个完全黑暗的房间,隔绝一切噪音的环境,并且长期坚持这样的生活节奏。

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睡眠周期」。

我们知道,睡眠并不是连贯不断的过程,而是分成多个阶段的。每一个阶段中,我们会经历「快速眼动期(REM) → 浅度睡眠 → 深度睡眠 → 浅度睡眠 → REM」这么一个周期,亦即呈现「U型」。

其中,每个周期约90分钟。云雀型短一点,猫头鹰型长一点。

具体可以参考这张图:

图中,横坐标表示持续时间,纵坐标表示睡眠深度,越往下睡眠越深。标红的地方属于REM,stage 1-2 属于浅度睡眠,stage 3-4 属于深度睡眠。

其中:

1)REM 恢复精神,起到「清扫」和「整理」的作用。如果剥夺REM睡眠,会对记忆和情绪造成影响。

2)深度睡眠恢复体力,起到「休息」的作用。如果剥夺深度睡眠,会造成长时间的疲劳和困乏。

3)只有经历一整个周期,才算是真正进行了睡眠。

作为“猫头鹰型”,如果想改变自己的睡眠偏好,有没有什么方法呢?

虽然很难,但可以试试用光线的方式,慢慢调整自己的生理时钟。

具体来说:

当你需要入睡时,关掉所有的光线,让自己处于黑暗中。同时,可以通过诸如运动、冥想、写日记等方式,把多余的念头从脑海中赶出去,让自己慢慢放松下来,尽量入睡。

第二天,定时打开窗帘(这个可能比较难),让光线照进来。一旦醒了,立刻起床,把整个人沐浴在光线中,并通过拉伸和洗漱,来唤醒整个人,绝对不能睡回笼觉。

如果觉得疲乏,中午可以通过10-30分钟的午睡,来简单补偿一下。

这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调整,才能把睡眠节奏调过来。

同时,由于生理时钟周期较长,如果不加以注意,很容易又会把入睡时间慢慢延后 —— 所以,需要有非常强的控制力。

其实,无论你选择什么方式,重点还是这几条:

1)调整心态:不要对「早起」「熬夜」有压力,压力本身会带来一系列不好的后果。

2)睡够时间

:无论几点睡觉,最重要的是保持睡眠时间足够,这比早起重要得多。

3)了解自己:找到自己的生理节律,明确自己一天中状态最佳的时候,把重要的事情放在这个时间段处理。

愿每个「云雀」和「猫头鹰」,都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生活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