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4 张伯英,精于书画品鉴,据说半个故宫的文物都来自他的收藏

张伯英(1871-1949)

字勺圃、一字少溥,谱名启让、别署云龙山民、榆庄老农,晚号东涯老人、老勺、勺叟。室名远山楼,小来禽馆。徐州铜山区人,清代光绪朝时举人。书法家、金石鉴赏家、诗人、学者。出身于徐州望族,兄弟四人(分别是张伯英、张仲警、张叔庚、张季遵)。徐州市铜山人。光绪壬寅年补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顺天榜举人。少负异才。

张伯英一生酷爱书法,早年从颜体入手,再学魏碑,卓然成家。明清以来徐州书法界人才辈出,形成彭城书派。彭城书派素来以北碑为宗,方劲古拙,蔚为风尚。张伯英秉承彭城书派传统,又植根汉魂而化以苏、黄,笔力凝重,楷书结构紧敛而不拘谨,字体规整端正而有洒脱之致,用笔方圆兼备,宽博雄放,紧凑严密。行书朴质秀逸,古拙自然,有夺人之效应。行草书亦能见其刚劲风骨。深厚功力出之于传统,行之于独创。

张伯英精于碑帖评鉴,曾仿《四库提要》体例著有《法帖提要》七卷。其中列举了自宋至清帖刻512 种,详细分析论及了各家书法流派的优点与不足,为我国书法碑帖学界权威名著。自谓"平生无他技,惟承家训,辨书帖真伪无所失。"性耿介,重操守,对弘扬祖国传统文化贡献颇多,为时人所敬重。

张伯英定居北京神武门烟袋斜街北官坊口,书斋号为"小来禽馆。"明代著名书法家邢侗,精于识帖,辑有《来禽馆帖》10卷。伯英曾得王羲之《十七帖》,帖中有"来禽"等语,又追慕邢侗,故称小来禽馆。上海人民出版社刊行的《宋拓王羲之十七帖》即为张伯英所珍藏者,卷首有"铜山张氏小来禽馆"印钤。

日军占领北京后,张伯英隐居不出,保持了民族气节,日本人曾以10万银元购买《十七帖》,张伯英视若粪土,坚决拒绝。张伯英晚年贫病交加,生活清苦,犹醉心于书画金石,节操高尚清雅。张伯英与海内名家康有为、梁启超、于右任、张学良、林琴南、齐白石、容庚等交往密切,且以精于品鉴金石书画闻名于京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