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3 对话李翔: “水墨”概念越来越热,是流行还是必然?

欢迎戳右上方加关注!每天上午准时与您分享三篇优质文章~本文共计1405字,阅读仅需4分钟~

李翔《春风满载归家急》48×136cm 2018年

近些年,“水墨”概念越来越热,这是流行还是必然?中国画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把握?

水墨概念越来越热,这是必然,是理所应当。中国画的本质就是笔墨,失去了笔墨,就不能称之为中国画。“笔”具有书写性,中国画是书写出来的,不是“抹”出来的,也不是“描”出来的。书写性极其伟大,这是中国人独有的发明。梵高亦是学习了中国的书写性,才有了如今的名望和成就。

李翔《荔波小七孔》69.3×135.5cm 2016年

“墨”是晕染,“墨分五彩”是指墨的丰富性。中国画强调笔墨,但对色彩的研究却简单至极,只有“随类赋彩”一说。色彩作为一个科学体系,非常难。西方也是在解决了造型问题后两三百年,随着科技的发展,明白了光的本质,才最终搞懂了色彩的密码。随着光和色彩的结合,印象派应运而生,将西方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时至今天,中国真正懂色彩的人并不多。所以有这么一种说法:色彩不是中国的产品,墨才是真正属于中国的。

李翔《意彩陕北之二》180×180cm 2015年

我一直在研究西方的色彩理论,并在我的创作中做了很多尝试。我希望能寻找到一种既不失去笔墨又融入色彩的中国画创新之路,开创出中国画独有的颜色体系。这条路很难,越是难才越值得攻克。

你如何看待写实与写意?你觉得中国人物画的未来方向是什么?

写实(或超写实)和写意(或抽象)本身并没有高低之分,有高低之分的是技法的高度和表达的深度。“写意”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特征。“写”是书写性,“意”是胸中之情怀或对事物或形象的感受。笔墨之后就是写意。我认为,写实和写意其实是统一的。写意有两种——具象、非具象,或者叫兼具象、半具象。比如大写意花鸟画是半具象,它具有写意性。具象是有具体细节,实实在在的表达,国画中也有。

李翔《父老乡情》230×200cm 2004年

现在艺术界有一种倾向,认为国画不需要深厚的写实能力和造型能力,国画是大写意,只要把神表达出来就可以了。这其实是有些人在给自己找借口、降难度、下台阶。

学国画,首先要把“写实”“写意”“具象”等概念认清楚,然后找准方向,并沿着这个方向不断努力。写实还是写意,并非势同水火,非要有所选择,它们各有各的分工,可以并行不悖。

李翔《意彩陕北》180×180cm 2015年

你的山水作品表现形式丰富,“淡彩山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对传统古代山水的既有程式有所改变,特别是传统笔墨上的突破,你是怎么取舍的?

现在的山水画,色彩分量很重。很多画家用色彩很“概念性”,这样做的问题是不能和大自然对接。画作无法完全表达大自然的美。表达能力欠缺,就显得很“概念”,千篇一律。为了克服这一问题,我在创作中,总是力求打通自然与传统、自然与现代、自然与感受、感受与形式这几个环节,让画面的表现力尽可能地丰富起来。打通的内容没什么局限,山水、花鸟、人物、书法、诗词可以打通,传统、当代、现代也可以打通,中西方的造型、笔墨和造型的关系、造型和颜色的关系、颜色和笔墨的关系都可以打通。这些关系打通之后,作画就能游刃有余,对任何感受的表达就会变得很流畅。在我看来,作画的本质就是将感受表达出来。每个人的感受、修养、精力都不一样,创作出来的画就不一样,作品的价值也就不一样。若没有感受,那相机完全就可以取代绘画了。

李翔《笔歌千里写平生》61×178cm 2018年

但是,感受的表达并不容易,往往受到很多东西的阻碍,比如颜色、造型、书写性,还有笔墨、透视能力。只有解决了这些障碍,作画才会通畅,才能出新。而且,感受不是一成不变的,同一时期看不同的事物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时期看同一件事物也会有不同的感受,这种不同也要在画面中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