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7 抗击疫情需要筑牢每个人的“心墙”

湖北日报评论员李思辉

克服恐慌不等于放松警惕。相反的,每个人都加强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遵循权威信源的专业建议,践行最合乎理性的防疫方法,才是最科学的警惕、最有效的防护。

“不要信谣!不要恐慌性就医!”协和医院的一名医生的心声在微信中刷屏;“只要防护措施得当,本病完全是可以预防的”,知名传染病专家桂希恩通过媒体敏锐发声;居家隔离怎么“隔”,同济专家告诉你……疫情防控的阻击战还在持续,稳定人心的战役也在同步打响,针对人们关心揪心的问题进行专业解答、权威发声,正成为帮助群众正确认知新型肺炎、理性判断防控形势的有力武器。

疫情突如其来,关乎每个人的生命和健康,防控措施也在升级,一时的紧张、焦虑是正常反应;大家足不出户,手机几乎成了人与人之间唯一的联络工具,人们对各类信息的渴求就更加强烈。新型肺炎人人关心,就必然出现移动互联网上的信息爆炸;疫情关乎每个人的生命和健康,大家的心自然比平时要敏感、要绷得紧。这个时候,克服恐慌情绪与抗击疫情同样重要。不要说风就是雨,不要听信传播各种“小道消息”,每个人都稳住心神、理性应对,是打好这场全民战争的必须。

过度恐慌,不仅于疫情防控无用,而且可能导致谣言传播,徒增社会防控成本。恐慌感导致的心理异常,不仅会带来就医上的恐慌、发热门诊的拥挤、超市里的抢购,而且为各种谣言的传播提供了土壤、创造了条件。事实证明,在恐慌助燃下,谣言的传播速度不比病毒来得慢,带来的危害更不比病毒小。

消除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面对恐惧。我们要看到,发热病人分级分类安排运转起来了,由社区上报的通道建立起来了,医院的发热门诊就有序起来了;各大超市里的商品始终保持货足价稳,抢购物资的人就少起来了;公布适当延长春节假期,很多准备上班的人就减少了出行担忧;协和医院部分医护人员症状得到控制,就增强了全社会战胜病毒的信心。

我们要用安全感去战胜恐慌感。我们正处于抗击疫情的“战时状态”,在抗击疫情的医疗一线,需要充足的专业力量支持;在全民应战的大后方,也同样需要专业的心理支持。通过实实在在的“好消息”来振奋人心,通过各种权威信息的发布,通过各方面科学知识的普及,来疏导紧张心理、消除负面影响,以理性指导共同行动,不仅能帮助公众克服恐慌情绪,还能让有限的医疗资源最大程度发挥作用。

克服恐慌不等于放松警惕。相反的,每个人都加强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遵循权威信源的专业建议,践行最合乎理性的防疫方法,才是最科学的警惕、最有效的防护。不论是抵抗病毒、抵抗谣言还是抵抗恐慌,每个人都把自己当成一道防线,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才能穿过风雨,迎来胜利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