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家乡天下流传一封丘各村名来历(张晓峰)

我常常打开封丘地图,注视那些亲切而又熟悉的村名,试图发现隐藏在其中的文化密码,做一些文化层面的解读。在经历了很多天、无数次的观察和思考之后,今天,我拿起笔,开始了初步的粗浅的挖掘。


封丘的村庄名字,前面大都带有姓氏,后面带有村、庄或者寨、岗等表明村庄属性的字眼。专家的解释,“村”和“庄”是有区别的。庄:是指有大片农田的聚居区。是傍路而成,有一定的驿、旅、商、防之功能的村落;村:屯聚之意,自然形成的村落。在古代,村庄的名字往往不是专家和官府命名的,大都是老百姓叫起来以后官府默认的,所以,在封丘的村中,“村”和“庄”并没有什么区别。中国人可能是世界上最重视家族观念的,聚族而居是古老而顽固的传统。比如荆隆宫乡的孙庄,孙姓居多;尹岗镇的艾村,艾村为主,几乎无杂姓。有两个大姓的,就把两个姓氏都带上,比如城关乡的杨徐寨、留光镇的李王庄等。大姓的姓氏命名的村庄,就多有重复,就以地理位置、村子大小、村中其他姓氏来区分,比如说冯村乡有两个王村,分别叫东王村和西王村;封丘的李庄也不少,李庄镇镇政府所在地根红苗正,可以叫李庄,冯村乡有个大李庄,王村乡有个新李庄,城关乡有个李家庄,应举镇分别有大小两个李庄和大小两个李村。王村乡的王村特别多,用位置和村子大小都无法区分,就加上村中另外的姓以示区别,计有贾王、陈王、刘王、周王、王王、边王、崔王七个王村。


也有名不副实的,如荆隆宫乡的丁庄,现在已无一户丁姓;城关镇的南范庄,也已没有了范姓的踪影。历史的变迁,从一个小小的村名中就可以窥见一斑!好在这两个村名还保留了下来,让人们看到村名能想起丁姓和范姓先民的建村之功。尹岗镇镇政府所在地的大庄,据传原来叫史大庄。后来朱姓人迁入,史姓人绝迹,村名干脆改成大庄了。再过若干年,恐怕谁也记不起史姓人在村里的历史了吧。


村名中往往带有村子的地形特点。因为封丘涉临黄河,历史上饱受河患之苦,人们大多把村子建在高地,所以封丘的村名里带岗、丘、陵、台等字眼的较多,如鲁岗、尹岗、赵岗、马常岗、大黑岗、沙岗、竹岗、韩丘、盘丘、黄陵、马台、贯台等。封丘的村子,不少和河患和治河有关。如荆隆宫乡的荆隆宫、金龙口、顺河街、大工等村;曹岗的清河集、李庄的堤湾和鹅湾等村;另有很多带“堤”的村名,如董堤、段堤、夹堤、耿堤等。金朝黄河改道流经封丘以后,黄河封丘段泛滥频繁,据史料记载,共在封丘境内决口35次,给封丘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李庄镇的苦庄村名字里一个“苦”蕴含着村民们多少的无奈和辛酸。


很多的村名因当时村民所从事的职业而来,最有名的当属“七罗文和八马牧”。先说罗文。古时候,人们磨面用的是石磨。磨出的是粗面。要想吃细面,要用箩筛一下。箩是一种桶形的器具,桶壁是木的,底儿是丝绸,细面可以筛过去。当时,周罗文、陈罗文、罗罗文、焦罗文、徐罗文、孙罗文和夏罗文等村由于手工制作的“箩纹”细致、精致享誉方圆数十里,故被外地人称为为“萝纹”,为了区分,村名前面又冠以村中的主要姓氏。封丘人爱省事,渐渐地把“箩纹”写成了罗文。再说马牧,在宋代,“八马牧”所在地为当时的牧苑,养殖马匹。明初有村民搬迁至此养马为业,并聚集成村落,随后按照各自姓氏形成八个“马牧”。八个“马牧”分别为:张马牧、董马牧、李马牧、彭马牧、程马牧、王马牧、谢马牧,由于当时谢马牧村内有一、二百米空地无人居住,故当地人称谢马牧为两个马牧。潘店镇油坊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有一徐姓人在此开油坊为业,后来成了村子,就以油坊为名了。


有的村名以当地的物产而来。据传,封丘东南有一特大野生杏园,吸引了许多人家在杏园附近居住,后来发展成一个个村庄。因姓氏不同,逐渐形成“十二个杏头”,也就是丁杏头、郭杏头、李杏头、刘杏头、张杏头、马杏头、窦杏头、孙杏头、翟杏头、朱杏头、郑杏头、杨杏头。赵岗镇有柳园和杏园,留光镇有榆林,荆隆宫乡有桑园,冯村有谢菜园村,说明封丘人有植树造林的传统。赵岗镇还有个铁炉村和双炉村,说明这两个村的先民有冶铁的手艺。


封丘有的村名来自民间故事。居厢村的村名就颇有来历。据说五代时村西北有一个红沙寺,有一个逃荒的外乡人寄宿在寺庙的西厢房里。后来这个外乡人在寺的东南方盖了房子,他的后人越来越多,慢慢发展成了一个村子。后人为感激寺庙的收留之恩,把村子命名为居厢。据说光武帝刘秀北征王朗时曾在留光村留宿,村子以此得名,以前也叫留光店、留光集。潘店的得名和潘美有关。历史上的潘美和戏曲里的潘仁美是两回事。潘美曾任枢密使,是大宋一位名将、良将。据说他去河北大名省亲时曾在此地宿店,当地人就改称此地为潘店了。在潘店镇还有几个车营村。来历是这样的:明朝初年,这里有一个在战时运送给养的马车营,里面有几百名士兵,天下太平以后,官府让这些士兵进行军屯。一百多名军士编成了五个排,每个排选出排长一人,领导他们进行工作,分片进行屯田,形成了村子。人们以排长的姓氏为区别,这就有了宋车营、马车营、刘车营、李车营、王车营等村名。应举镇的龙化村名字来得更加离奇。明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迁到这里张、邢、赵、何4户人家。他们开始烧荒垦地,因为当地土地盐碱化严重,非常辛苦。有两条土龙非常同情他们,就吃盐碱土,吐沙土,帮助他们松土,改良土质。有一年的二月二龙抬头那天,雄土龙爬到路边晒太阳,姓邢的那家赶着骡车拉粪经过这里,骡子看到土龙,受了惊吓,横冲直撞,从土龙身上辗了过去,恰好辗到了土龙的要害处,竟然死去了。雌土龙知道后,整天嘀哭不止,不久也死了。人们非常怀念土龙,希望他们能够复活,就把村名叫作“龙化”,后来村里的秀才又把村名改成了“龙活”,意思是希望家家和睦,风和雨顺。直到清光绪年间,有位老道士来到此地,称龙善变化,忽而腾云驾雾,忽而隐匿草间,忽而潜藏水底,就又把村名改成了“龙化”。


封丘很多村子依寺而建,村名也多和寺有关。最有名的当属应举。唐朝时村子边建了一个应举寺,村子也就以寺得名。另外还有王村乡的大马寺,居厢的小马寺。据传说,大马寺原来叫王庄,小马寺原来叫周庄,后来因为两个村子各建了一个寺庙,而且都供奉着白马,附近的老百姓就根据寺庙的规模分别叫王庄和周庄大马寺和小马寺了。王村乡的庙岗村也因为一代廉吏百里嵩的使君祠而得名。冯村乡境内,有五个都叫作淳于的村子,分别以姓氏冠名,叫做秦淳于、刘淳于、田淳于、宋淳于和李淳于。据说汉朝时,这里有一座淳于寺,是为了纪念名医淳于意和淳于缇萦而修建的。淳于寺香火很盛,吸引了不少人在地定居,旁边就形成了很多叫淳于的小村子。潘店镇的黑塔田村,原来也有个小寺庙,庙里有座黑塔,南宋时期,姓田的流落于此,村名就由些而来。陈桥镇含有寺庙字眼的村子最多,有二郎庙、关帝庙、下济庙、时寺、毋寺等。


封丘的村名文化博大精深,需要长期的、不懈的、深入地去研究。希望更多的有识之士参与到其中,做出系统的、科学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