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春秋时期的兼并文化是否是现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包容性很强的原因?

左传心理学


我觉得是的,在中国历史上,春秋战国是思想和文化最为辉煌灿烂、群星闪烁的时代。这一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彼此诘难,相互争鸣的盛况空前的学术局面,其中以儒、法、道、墨为主要流派,畅所欲言、广纳百家、百家齐放。也就是所谓的“百家争鸣”。我想我们华夏文化兼容并蓄的能力就是起源于此,每一家都有各自的优点,每一家心中都有一个自己向往的美好世界,儒家的“ 仁义礼智信”,法家的“法制”,道家的“无为而治”,墨家的“兼爱非攻”等等,其实说到底都是为了建立更好的国家,让人民生活的美好!每一家都以为自己是最好的,作为现代人我们能做的就是取长补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每一家的优点都融入到社会主义建设当中,为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国家付出我们应有的努力!


历史的追随者


中华文化有着悠久漫长的历史,其内容博大精深,其发展源远流长,在世界文化之林中一直是一支十分重要和灿烂的组成。可以说,具有博大的包容性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标识性基因。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上可追溯到中华文明的肇始时期。在上古时期,华夏先人已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认识自然,无论从古人的结绳记事 还是到传说中的伏羲画卦、夏禹治渎,都体现出一个原始的、朴素的思想与认识:在敬畏和尊重自然中顺应自然、主动的认识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构成了中华文化最基础的包容性前提。

西周时期,以宗法等级制度为核心的“礼”的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社会正统统治思想的核心,“礼”从根本上也正是以宇宙自然法则为核心的体现,即使以后其内容和适用范围都有不同调整,但其基本的意识形态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格局。这也就形成了中华文化思想认识上的认知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社会思想的发展,宗法制度已然约束不了诸侯并起的客观事实。在这一时期,百家思想争鸣的实质是对社会动荡的深层次思考,是试图从文化和体质方面找到社会回归自然和谐的尝试。无论是楚之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还是秦之变法实践,都是海纳百川包容吸收的生动实践,而缺少思想革新和文化包容的墨守者,最终必然被吞并或融合。在这一时期,孔、老思想最终成为影响后世百代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魂魄,其对历史的传承和对时代的包容是最具有生命力的活跃因子。

——个人一点体会,希望能有所启发。

参考书目:

1、傅斯年《先秦史》

2、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




楚地汉风


这个问题歪史思考过。歪史认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文化并不是中华兼容并包的文化的前提,兼容并包的文化与列国兼并没有直接关系,而兼并会导致一元,这也是后来儒家独尊,其他诸子受到冷落的原因。

东周兼并文化的出现与理论

周平王东迁之后,周王权威日渐下降,各诸侯国开始互相征战,随即开启兼并战争,这其中尤其以齐国、晋国、楚国、秦国吞并的国家为最多,他们兼并的对象除了诸夏之外主要是四夷。

这个局面是四国所处在的地理位置决定,东西南北各占一个,这一时期的兼并就是为了壮大自己和生存,在丛林法则下,不想被兼并只有先兼并别人。这是第一阶段的理论,仅仅是为了活着。通过一系列的征战,到战国初期,天下的诸侯国20个左右,比起春秋初期几百个的诸侯国,被吞并而亡国的可见一斑。

战国以后,第二轮兼并战争开始,还是延续的救亡图存,壮大自己打击别人的存活法则已经不能满足这个时期的兼并战争,从各国称王到齐秦两国互立为帝,诸侯国的野心与实力一步步的壮大,他们开始谋求一统天下,支撑他们的正是周天子一手打造的四海之内、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四海一家理论,这是第二段的理论,家天下、政由己出。这样一直混战两百年,直到秦国的胜出方才中止。

兼容并包文化的奠基与成形

歪史认为兼容并包的文化奠基于华夏形成阶段,正是炎黄两族的融合,互相吸收使得彼此互相忍让、吸纳又扶持,由此发展而来的夏商周封建体系都是互相包容与克制,长久的风气使得民族性慢慢养成兼容并包的文化,这一切都奠基于炎黄结盟。

自此以后,夏商周易代之时都对原来的夏人、商人最大限度的忍让与包容,然后胜败双方互相学习吸收对方的有点,客服自己的劣点,共同融合出一个新的文化体系。

周武王伐商以后,建立起封建天子体系,形成众星拱月的模式,他们通过封建的模式,发展巩固了周王朝的制度,也对外扩张了周文化,但是没有消灭不同的文化,而是吸收与融合,形成了以商周文化为主,杂以其他文化的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的孕育与发展

天子制度确立以后,四海一家已经不容质疑,但是周天子权威的下滑使得各国间都想分一杯羹,建立自己的权威,于是出现的春秋五霸继起争雄的局面,他们无不以尊王为旗号来经营自己的霸业。

经营霸业需要人才,原来的封建制度,世袭化的贵族不在满足用人需要,于是出现各国之间的变法,如胡服骑射、建立军功爵制度。各国勋贵为了博得好名声增加自己的筹码,由原来的大封子孙转为纷纷蓄养宾客,用人从血统改为才能。也正是因为这个改变,诸子百家开始萌芽并且呈现百花齐放的态势。

影响后世的学术思想几乎都是这一段时间萌芽并且形成体系的,这一些是中华文化核心,经历战国的征战,秦始皇统一六国,刘邦建立汉朝,最终符合大一统王朝需要的儒家称为王朝显学正统。其他诸子式微,但是并没有消没,只是都弱化围绕在儒家周围。

总结

歪史认为,周天子制度的确立表示理论统一,秦王朝的建立代表政令统一,独尊儒术代表思想统一,最终形成中华文化。长达千年的时间给中华文化充分的时间成长孕育,逐渐发展出以儒家为主,杂以百家的文化。


歪史


准确的说,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兼并文化。


首先看兼并文化的内容,是由兼并战争和百家争鸣构成。一个诸侯国兼并另一个诸侯国,扩大地盘,寻求霸权,是“春秋五霸”“战国七雄”的作为。

一、兼并战争。常年兼并战争中,形成战略合作的两大派:张仪连横,苏秦合纵。苏秦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国意图攻秦,他游说六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 连横: 秦国用魏国人张仪,劝说各国帮助秦国进攻其它的弱国,叫做“连横”。“连横”就是由强国拉拢一些弱国来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土地的目的。


二、百家争鸣。诸子百家,有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农家、名家等等。代表人物有孔子、老子、墨翟、庄子、韩非子、许行、公孙龙子等等。其中,儒家和法家在兼并文化中影响最大,形成“阳儒阴法”的统治思想。

三、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主要来自兼并战争和儒家文化。打仗,使疆域变化,也使人口变化,各个地方的人迁徙,导致文化融合。《论语•颜渊》载,子夏曰:“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样的思想展示了儒家的胸襟,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盛大的开幕式上,3000人扮演孔子弟子,吟诵“四海之内皆兄弟”。



秦国王室是华夏族,地处西边,可能有少数民族血统,和东边的齐国、鲁国相比,是文化上比较掺杂、落后的族群。


秦王嬴政出生于赵国都城邯郸,后回到秦国。前247年,13岁时即王位。公元前238年,平定长信侯嫪毐的叛乱,之后又除掉权臣吕不韦,开始独揽大政。重用李斯、王翦等人,自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先后灭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统一中国大业,建立起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朝,最终统一六国,依靠武力扩张,建立了“整修长城”的大一统帝国。


慈善文化研究


兼并文化不是产生包容性的原因,因为它还没有形成包容的资本和条件。兼并文化很早就有了,远古时期就是由诸多部落不断兼并、不断融合的。直至炎、黄、蚩三大部族争夺融合,黄帝为中原各部族的共主,但此时还只是一个大联盟的性质。後来的分封也是因各部族的存在,强者为主的部落联盟的遗续。到战国又出现大动荡、大改组互相争夺、兼并的局面。包容性的产生是完成兼并後的事。秦统一後历朝的基本特点是北面防、南面扩、西面扩、通,周边较远处釆用怀柔安抚,也就是包容的意思了。常見的说法是因儒家的。“中庸″“恕”、“己所不欲,勿使于人”等思想融合了各民族。我认为这不是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l、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扩大、稳固、强盛时为表中央大国声威安抚周边、外通有无。如嫁女和亲、汉的丝绸之路、唐的兴佛、明的郑和下西洋等;2、农耕的稳定、黄河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富庶和地理优势、汉族族群的厐大和一统观念牢固意识的形成。既便致北方少数民族南侵强占最终也被融合,中央集权的强力南推及汉族被迫南迁的主动融合。这两种融合都不是什么思想上所谓感召的结果,而都带有被迫性和主动性、强力性;3、地理优势。中华民族大一统(以秦的郡县制等为奠基)的框架和意识形成以後,尽管出现过混乱,但其大一统意识是共同的,分分合合总体不散。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是西面、西南面是高山,阻隔了较强大民族的入侵、冲击,而中原四周都是相对弱小的,不管依什么方式总结局是强者包容了弱者。至于儒家思想,准确的说“独尊”改造融合诸家以後维护了大一统的皇权,在总的包容中起到了一定作用。就古代而言,从根本上说就是以上三个方面而产生的“包容”。所说现代包容更与春秋及上古的兼并无关了。新中国国内釆取民族平等、尊重、扶助少数民族的政策,致使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团结创造了空前的奇迹。面向世界的“包容”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团结第三世界,敢为弱者发声、慷慨相助,使我国成为发展中国的旗帜、榜样,这是我党我国的根本信仰和马列毛泽东思想的精神实质的体现,是正确的政策、策略和真心诚意、实际行动的结果。


昆仑139100429


您好,非常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首先您得知道历史是有其特定的规律以及它的局限性的,历史并不是归类于人文科学或社会科学中,而是其间的桥梁。

越是四分五裂,政治混乱,思想越光辉灿烂;越是大一统,政治稳定,思想越停滞不前。

前者如春秋战国之百家争鸣,魏晋南北朝之三教合融;后者如秦之焚书坑儒,汉之独尊儒术,明之八股,清之文字狱。

春秋初期,楚国日益强大。前704年,楚君熊通自号为武王,有地千里。因其地处中国南方,故而楚国与中原的各诸侯经常发生一些战事。通过战争,楚国先后吞并了四十五个较弱小的诸侯方国,并逐步成为春秋前期中国南方的主要强国之一。

楚国在城濮之战后,韬光养晦,向东发展,灭了许多小国,势力南到今云南,北达黄河。楚庄王改革内政,平息暴乱,兴修水利,国力更为强大,竟向周定王的使者询问祭天地的鼎的大小轻重,意在灭周自立,此即“问鼎”一词的来源。周定王十年,楚与晋会战于邲,大胜。不久又进兵围宋,晋人不敢去救,于是中原各小国纷纷归向于楚,楚人称霸中原。

春秋战国是中国文化大发展的时期,实现了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由卜巫的宗教迷信文化向以人为中心的理性人文文化的历史转型。在春秋这个转型期,尽管夏商周以来的传统观念仍在人们心中起着巨大的作用,普遍地发生着影响。周天子及其诸侯政治权威的动摇与衰落,学在官府局面的被打破。文化走向民间等社会方方面面的变化,又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某种改变,这些变化正是春秋时期思想文化转型得以实现的历史条件。

所以说:春秋时期的兼并文化是其在特定历史,由于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包容性,而出现的一种文化融合的现象。


不求人的三脚猫


您好,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不是包容性的问题,在春秋战国时期,因为多国并立和国家间竞争的需要,客观上形成了比较宽松的学术环境,但是秦统一六国后,接下来的局面,大都是一个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这种专制主义国家恰恰是不利于学术发展的。

春秋时期,是一个很特殊的,张扬了个人的逻辑理性主义和道德人本主义的时期。它与现在由西方所倡导的已经逐渐为全球所接受的,被誉为普适价值的文化脾胃最相投合。因此,只有这段时间里的文化才为我们现代人所关注,并冠之以思想、文化的名号,或者称之为思想文化的精华。

政治上,诸侯混战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各个学派思想主张得到充分的空间发展,各国诸侯都在各种思想中寻找治国良方。经济上,铁制工具的出现,井田制的瓦解,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人的劳动负担大大减轻,人得以解放劳动的束缚。文化上,随着教育不再是贵族们的专利,教育平民化使得底层群众思想活跃,各种思想得以在底层广泛传播。在这个时期,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应运出现了,这就是士。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地位虽然较低,但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其代表人物如孟子、墨子、庄子、荀子、韩非子、以及商鞅、申不害、许行、陈相、苏秦、张仪等,都是著名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或科学家。至于一般的出谋划策、谈天雕龙之流,以及击剑扛鼎、鸡鸣狗盗之徒,更是人数众多。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因而在解决或回答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他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阴阳家、名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许多学派。

希望对您有帮助。




经转流年正业风水师


的确如此。

以楚国为例。春秋时期楚国兼并了40-50个小国家。疆域居春秋五霸之首,方圆3000公里,人口500万之巨!通过兼并战争,加速了民族大融合,形成了荆楚文化中心,最终发展为汉族的主要支系之一。

今天中国56个民族能和谐相处,与先秦兼并文化形成的汉族兼容并蓄的民族性格不无关系。而这一性格特征也使得我国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能迅速融入国际多边贸易体系,从而加速了中国经济近20年的由大到强。


BuddyYee


怎么说呢,上有炎黄、周易、鬼谷子,下有民族融合、大乘佛教和儒家的集大成,这个问题狭义上就如同题目下所分析的那样,但广义上看这个问题就不成立。

以西方科学“分“的的概念分析中国传承并未断绝过的文化,总有牛头不对马嘴之处。分出来的结果一定要放到宏观的历史背景中,然后顺着历史分析下来才有意义。

自春秋之后,人口的迁徙和外来民族的入侵与融合,让原本春秋时期的文化能留下来多少首先存疑。更不用说文化兼并在春秋本是一种自然选择的淘汰机制在起作用,西方的概念应该就是“官僚主义”和稀泥。

总的来说,讲“春秋时期的文化兼并对中华民族的包容与融合能力有所助益”,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周易那些事儿


中国文化兼并不是起于春秋,中国文化兼并从炎黄时代就有了,后来又出现了商朝文化的兼并,春秋时期文化已经有很强的包容性了,否则孔子周游列国也不会那么轻易做到,春秋时期文化进一步的兼容在了一起,当时也是诸子百家的进一步融合,这个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兼容性。

可是兼并后的文化其实就是融合来的,早期中国文化注重实用,这个是文化对中国人的影响,秦始皇统一六国,首先是做的统一文化的动作,把一些不能兼容文化的人送进了坟墓这个时候中国文化的兼容性得到了巩固,也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兼容性!

中国人的思维还是受五行阴阳理论的影响,才可以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其实中国文化兼容性是中国哲学思想决定的,因为在中国人的思维里金木水火土是不能独立存在的,这个也是对古人的思想有更深刻的影响,中国诸子百家的学说才可以在一起共同发展,其实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

中华民族在行成的过程中也是经历了很多次的政权交替,每一个政权都是非常重视天下一统的大观念,这样就导致了所有文化都是有融入中国文化的基础,中国文化从开始发展的时候就是部族融合后再产生新的文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也是很多学说可以共同发展的一个前提,中国人也是最后受文化影响,最后要变成了一个实用民族,实用民族只是注重实用,对于理论的指导没有太多的要求,这个其实也是文化应该有的样子。

中国人虽然没有统一的信仰,可是中国人有统一的共识,这个是决定中国文化多元性的关键,中国的周易理论可以让所有的元素融合后还可以独立存在,这个就是中国文化的特点!中国的中医也是一样的,可以很多付药合在一起可以行成新的药性,这个都是古人辩证法的具体体现,在辩证法里大家关心的是实用性,很少关心文化本身的出处,这个也决定中国永远也行成不了单一的宗教,永远也不会被一种文化固化!最后行成了多元化的道路!

中国在文化开始的时候就一直追求多元化,这个从《皇帝内经》,《山海经》,《易经》里都可以找到答案!

而且中国人也是很深的家乡观念,大家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来选择宗教的模式,因为中国思想是开放性的,很少会因为认识不同产生分歧,而且中国人的哲学也是比较活泛,人们受到的思想禁锢也相对比较少,文化也是影响了宗教的模式,中国宗教也是种类繁多,在这样的环境里宗教还没有礼法来的实际,所以中国文化始终朝着兼容性的方向发展,永远不会产生一家独大的文化!

这个其实都是有赖于中国国民的特点是实用性这个特质来发展的!所有的文化都是有人传承,大家在接受文化的时候注重的是实用性,没有实用性的文化大家不会接受。

中国文化的特点还有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必须你可以实证出来,当然你在使用的过程中,你证明你的东西有实用性,大家也不会关心你说的是什么!只要你可以用实际效果证明你说的是对的,马上你的观点就可以被人接受,因为注重实用的国民一般不会考究你的东西出处在哪,只要可以印证有用,中国国民马上就可以接受,这个才是中国文化的特点!

中国的哲学决定了中国是一个实用民族,中国人就具备了学习外来文化的基础,在历史上也是一样的,所有学说进入中国都是相对容易的,可是能不能扎下根是另外一回事,所以外国人搞不懂中国人,觉得中国人没有信仰,其实中国人的信仰就是实用,中国人的思想里连宗教都是可以实用的东西,如果不能实用,中国人马上就会产生怀疑的思想!

其实让中国文化有兼容性的根源是文化的特点,中国人一直信奉实用,一切不实用的东西都会被抵触,最后能够存留下来的东西大家都是可以接受,这个也是中国文化很难被理解的一个方面,中国这样大的国家,这样大的群体可以本着实用的根本来选择文化,这个文化一定是非常具备生命力的!

其实中国文化是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这个跟西方说教文化有着很多本质上的不同,中国人的信仰,也是深深的埋藏于文化之中,所以很难让中国人搞清楚宗教和文化的具体区别是什么!中国人的信仰就是如何用所有的东西活的更好,实用文化产生的神也是独有的,我们拜的所有的神灵也是实用的,我们信奉的神灵其实都是我们的祖先,中国人的这个特质是世界文化独一无二的一个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