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8 肿瘤,靶向药物、免疫药物选哪个?

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是两大类新的抗癌药,目前这两大抗癌药已经成为很多病种的主流治疗方案。很多人都会问“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哪个更好?”这不能一概而论,有些人更适合靶向药物,有些更适合免疫药物,有些适合两个同时使用。虽然很难直接比较好坏,但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确实有很多明显区别。

作用细胞不同

靶向药物,针对的是癌细胞上特定的靶点,比如某个特有的基因突变。靶向药物和化疗的目的都是直接杀死尽可能多的癌细胞。比起化疗,靶向药物理论上只会抑制癌细胞,而不会对正常细胞造成显著伤害,因此副作用小很多。

免疫药物,与以往药物的逻辑截然不同。它的作用对象不是癌细胞,而是免疫细胞。这类药物自己不能直接杀伤癌细胞,而是激活针对癌细胞的免疫系统,然后让大量活跃的免疫细胞成为真正的抗癌武器,完成使命。免疫治疗主要是通过强大自身免疫系统,起到抗病毒、抗细菌、抗肿瘤的目的。

副作用不同

由于作用机制不同,靶向药物和免疫药物副作用很不一样。靶向药物针对的往往是对蛋白,蛋白是癌细胞生长的重要食粮。靶向药物通过抑制这些蛋白活性,从而达到“饿死”癌细胞的目的。但由于种种原因,药物也会“饿死”一些正常细胞,产生副作用,这点和化疗类似。所以患者使用后会产生明显反应。

免疫药物功能是激活免疫细胞,增加抗体、干扰素等生成水平,增强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吞噬活性,来对抗癌细胞。但被激活的免疫细胞如果出现亢进,就有可能攻击自身的正常细胞,这会产生暂时的“自身免疫疾病”,所以,免疫药物要尽可能选择具有双向调节的功效,不能一味免疫增强,也需要免疫控制。天津药物研究所选择GPComplex甘草多糖作为非小细胞肺癌的免疫治疗,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甘草多糖具有双向调节的功效。

起效速度不同

靶向药物因为直接针对性杀死癌细胞,起效往往比较快。如果有效,通常几个星期,甚至几天,就会发现肿瘤缩小,或者肿瘤标志物降低。患者通常服药第一次去医院复查,就会知道是否有效了。

免疫药物反应要慢,也要复杂得多。免疫药物是通过激活免疫系统,而间接杀死癌细胞,因此变数比较大。很多患者需要用好几个月乃至更长时间的药物直至产生效果。甚至有患者用免疫药物超过1 年后,肿瘤大小看起来纹丝不动,医生决定停止用药,谁知几年后复查癌症却消失了。这个现象就是免疫疗法特有的“假进展”现象。

对肿瘤变大的判断不同

临床上“肿瘤进展”指的是肿瘤在扫描影像下体积增大,或者出现新的肿瘤。对于靶向药物(或者化疗)来说,这通常意味着药物对肿瘤无效!正常操作是停止治疗,换别的药物。

但免疫药物带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现象,叫“假进展”。约10% 使用免疫药物的患者,用药后CT 扫描会看到“肿瘤变大”。如果按传统经验,这是药物失败,应该换药。但实际上后来知道,药物是成功的,因为这10% 患者后来肿瘤又缩小!“假进展”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免疫药物起效后,会引发大量免疫细胞进入肿瘤组织,和恶势力斗争。但CT 区分不了癌细胞和免疫细胞,只是简单发现肿瘤变大了。其实,这是免疫细胞部队进入战场,消灭肿瘤细胞,这是大大的好事!

长期、短期效果不同

如果用在合适患者身上,靶向药物有效率高,而且起效快,能迅速缓解肿瘤带来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一定时期内能显著提高存活率的特点。但由于肿瘤的异质性和进化,一段时间后几乎无一例外会出现抗药性,需要换药,极少出现长期存活或治愈。

免疫药物目前最大问题是有效率不高,仅在10%~20%,所以对很多人来说,它是无效的。加上“假进展”现象,一开始多数人肿瘤都不会缩小。但随着时间流逝,开始有患者出现响应,肿瘤缩小,而且很多响应的患者会长期受益,这就是所谓的生存曲线“拖尾现象”(见下图):一部分患者会长期存活,甚至被治愈!这是大家热衷于免疫疗法的主要原因。天津药物研究所选择GPComplex甘草多糖免疫制剂,寄希望于突破20%有效率的瓶颈,未来将有理由,有依据为患者提供更有效产品。

因此,提高免疫力,构筑身体健康盾牌,是势在必行的。甘草多糖作为身体免疫调节剂,双向调节,可以促进淋巴细胞增殖、活化,增加抗体、干扰素等生成水平,增强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吞噬活性,实现显著抗病毒、抗感染、抗肿瘤的作用。因此,可以通过免疫调节剂提高了免疫力,改善了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

(部分摘自《菠萝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