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3 如何解决冗官冗兵问题?宋神宗:冗兵还可以裁军,但冗官只能替换


宋太祖赵匡胤画像

众所周知,自北宋建国以来,宋太祖赵匡胤为了进一步加强皇权,防止再次出现藩镇割据的状况,所以对兵权一直都控制的十分严格,除了在中央设立枢密院,掌控调兵权以外,更是废除了府兵制,转而推行“募兵制”,还招募了大量士兵,借以进一步的预防武将专权、以及抵御北方民族的南侵。

而后到了宋仁宗赵祯执政执政时期,“庆历之籍总一百二十五万九千,而禁军马步八十二万六千”,顾名思义,在宋仁宗执政时期的庆历年间,其兵马总人数就已经发展到了将近130万之多。——《宋史·兵一》

与此同时,在用人行政上,宋太祖也是“恩逮于百官者,惟恐其不足”,通过科举、恩荫等形式拉拢了大量的人才,借以用来分化削弱官员的权力,保证宋太祖统治地位的稳固。——《廿二史·卷二十五·宋史》


宋神宗赵顼画像

宋神宗面临“冗官冗兵”困局

但随着时间的变迁,宋太祖此举的弊端也逐渐开始浮现,继而也就导致到了治平四年,也就是公元1067年,宋神宗赵顼在登基之时,实则就已经形成了“冗官冗兵”积弊已久的不良政治局势,对北宋朝廷造成了巨大的财政压力不说,行政效率以及军事战斗力也是十分低下,形势十分严峻。

就好比治平二年,也就是公元1065年,宋朝廷“内外入一亿一千六百十三万八千四百五,出一亿二千三十四万三千一百七十四,非常出者又一千一百五十二万一千二百七十八”,顾名思义,单是治平二年这一年,宋朝廷的财政亏空就已经达到了将近1853万之多。——《宋史·食货下一》

而这个时候,距离宋神宗执政还有将近两年的时间,换句话来讲,如果宋神宗在执政以后不立即解决这“冗官冗兵”的不良政治局势,而是任由其自由发展下去的话,那北宋的未来可就真的不好说了。

毕竟对一个封建政权而言,若是政权的“财政”出现问题,且呈现出了一种连年亏空的状态,那么封建统治者为了继续保证自己政权的稳固,从而使政权继续正常的运转下去,那么势必会将弥补亏空的重任转嫁到封建政权的另外一个根基“百姓”的身上。


古代农民起义画像

但如此“拆东墙补西墙”,实则与杀鸡取卵无异,治标不治本。顶多只能暂解一时之急,并不能作为长久之计来使用,否则一旦超出了百姓所能承受的那个临界点,那么势必就会导致百姓因承担不了繁重的苛捐杂税而起身反抗,发动农民起义,反而更加不利于统治者的统治。

历史上类似的案例属实算不上少见,就好比隋末农民起义、秦末农民起义、明末农民起义,其它小一点的农民起义更是不胜枚举,这种种案例的起因,也基本都与统治者对百姓无限制的压迫和剥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故而,为了解决这“冗官冗兵”的不良政治局势,维持政权的稳固,宋神宗采纳了王安石的提议,鼎力支持王安石变法,一场声势浩大的“熙宁变法”也就此登上了历史的大舞台。


冗官示意画像

宋神宗解决“冗官冗兵”问题的方向

既然宋神宗想要解决“冗官冗兵”的不良政治局势,那么首先他肯定得弄清楚解决“冗官冗兵”问题的方向吧?

而所谓“冗官冗兵”,如果单从字面上来看的话,其意所指无非就是闲散无事的官员以及士兵太多了,而朝廷既然招募其为官或者为兵,那么势必就要给人家发放俸禄,从而也让北宋朝廷额外的支付了一大笔本没有必要支付的花费。

那么首先,宋神宗赵顼就可以基本确定解决这“冗官冗兵”的大方向,也就是“裁剪”,故而也就有了熙宁元年,也就是公元1068年,宋神宗“命翰林学士司马光等置局看详裁减国用制度”的事情发生。——《宋史·食货下一》

但结果也正如司马光所说的那般,“官职冗滥,军旅不精。必须陛下与两府大臣及三司官吏,深思救弊之术,磨以岁月

”,“冗官冗兵”积弊已久,属实不是光说个“裁剪”就能解决的。——《宋史·食货下一》

毕竟之所以会呈现出“冗官冗兵”的现状,都是宋太祖赵匡胤为稳固中央集权而制定下的政策,如果贸贸然就对这些“闲散无事”的官员以及士兵加以裁撤,势必就有可能会导致很多不必要的麻烦,甚至是反效果。


宋太祖赵匡胤画像

就好比政治上,宋太祖赵匡胤招纳这么多官员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搜集人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分化以及削弱朝中官员的权力,如果啥也不考虑就加以裁撤,那岂不是说又将事态恢复到了宋太祖推行“一职多官”政策之前的状态吗?

那势必就会让权力又回到了少部分官员的手中,继而也就极有可能因权臣势大而导致皇权旁落,对“皇权”产生威胁。

所以,单就冗官这一方面,宋神宗定然是不能随意裁撤的。

再说军事上,宋太祖废除“府兵制”,改推“募兵制”是为了啥?无非就是担心各个“军府”拥兵自重,故而才改用了由国家亲自招募且供给衣食装备的“募兵制”,虽然多了不少的军费支出,但是却对预防藩镇割据有着很积极的意义。

而且,北宋边境的少数民族时常南下袭扰,故而势必就需要招募不少的兵丁以备不时之需,否则等北方少数民族大军压境之时再行招募的话,那可就来不及了。

因此,如何有效而又不伤北宋根基的“裁剪”,才是宋神宗所必须考量的一个问题。由王安石所提出的“保甲法”、“裁兵法”、“置将法”、以及“取士之法”等等一系列针对“冗官冗兵”不良政治局势的改革举措也就此派上了用场。


王安石画像

宋神宗改革军政,消除“冗兵”之势

那么我们就先从改革军政,消除“冗兵”这方面开始说起吧,俗话说的好,“兵不在多,而在于精”,既然宋神宗想要消除“冗兵”,在裁军的同时又想不伤及北宋根基,那么在军事实力上就必须要有显著的提升才行。

换句话来说,宋神宗若是想要实现“裁军”的诉求,那就得全面提升军队士兵的“单兵战斗力”以及“团队战斗力”才行。

裁兵法

故而,于熙宁二年,也就是公元1069年,宋神宗下诏“量减卫兵年四十以上稍不中程者请受”,顾名思义,就是对官兵中四十岁以上的加以考核,如若不合格,便会被削减掉相应数额的军饷。——《宋史·兵八》

同时,宋神宗“每岁拣禁军有不任征战者减充小分”,宋神宗每年还会对禁军进行考核,一旦有不合格的,便会被降为“厢军”。——《宋史·兵八》

换言之,宋神宗这两个举措一方面可以为北宋节省一部分的军费开支,另外一方面也可以间接的实现激励官兵的目的。


宋朝禁军画像示意插图

而后到了熙宁四年,也就是公元1071年,宋神宗又下诏“拣诸路小分年四十五以下胜甲者,升以为大分,五十已上愿为民者听

”,同样还是考核,但这次却不是降薪水,也不是降级,而是升级。——《宋史·兵八》

意思就是让厢军中四十五岁以下的参与考核,考核成功后便可升级到“禁军”当中,此举同样是为了刺激这些官兵的训练热情,与此同时,明神宗还要求那些五十岁以上的官兵,如果想要入民籍的,朝廷也皆会答应。

此举虽然采用的是一个自愿的形式,但如若结合熙宁二年的“降薪举措”来看,其实还是变相的强制性裁军,毕竟古人的寿命普遍没有现在这般长寿,五十岁就已经算得上是一个垂垂老矣的老头了,单体军事素质势必就会急剧下降,正如史书上所记载的,“至是免为民者甚众,冗兵由是大省”。——《宋史·兵八》

很显然,有相当一部分的官兵都被削除了兵籍,也就等同于是淘汰掉了军队中的老弱病残,军队个体的战斗力也因为每年都要考核的缘故而有所提升,也就变相的提升了军队整体的军事素质。

北宋领兵将领示意画像


置将法

其次,于熙宁七年,也就是公元1074年,宋神宗又“诏颁诸班直禁军名额”,明文废止了自宋太祖执政时期就开始推行的“更戍法”,转而推行“置将法”,把各路的驻军分为若干单位,每单位置将与副将一人,专门负责本单位军队的训练,以提高军队素质。——《宋史·兵一》

一改此前“兵不识将,将不识兵”的局面,极大的增加了军队的团队战斗力。毕竟在古代封建时期,战争频发,如果不是特别熟悉的将领,又有哪个士兵愿意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一个陌生的且不知道带兵能力的将领去指挥呢?很显然不会有几个人愿意。

宋朝乡兵示意画像


保甲法

除此以外,此前于熙宁四年,也就是公元1071年,随着王安石变法进程中的“保甲法”的颁布,宋神宗也听取了王安石的提议,“始诏畿内保丁肄习武事。岁农隙,所隶官期日于要便乡村都试骑步射,并以射中亲疏远近为等。”——《宋史·兵六》

顾名思义,就是在推行“五户为一保,二十五户为一大保,二百五十户为一都保”的“保甲法”之余,又给了这些农户另外一层“乡兵”的身份。

一方面加强了北宋朝廷对农村的统治,进一步保证了农村的社会治安,另一方面也变相的给北宋营造出了一个全国性的“军事力量储备基地”,而且还不用支出军费。

故而,在这种种军政改革政策的推行下,“盖熙宁之籍,天下禁军凡五十六万八千六百八十八人

”,相较于宋仁宗执政时期那130万人的庞大数据来看,明显是要缩减了一半以上,这也就意味着每年都可以为北宋节省一笔相当大的军费开支。——《宋史·兵一》

最关键的是,北宋的整体军事实力还并未受到太大影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有所增幅,毕竟那无数的乡兵就站在那里,不显山不漏水,但他就是存在的。


王安石画像插图

宋神宗推行“取士之法”,借以培训新人替换“冗官”

说完了宋神宗在“冗兵”上的改革,那么接下来我们在来说说宋神宗针对“冗官”的改革。相较于前者的那般直接,面对与朝堂局势息息相关的官僚势力,宋神宗针对“冗官”的改革果然就要含蓄多了。并没有冒失的直接去裁撤。

正如前文笔者曾提到过的,宋太祖赵匡胤之所以会大量的招收官员,最主要的目的其实还是为了分化以及削弱大臣的权力。

所以,宋神宗如若想要实现对这些大臣的“裁剪”,势必不能像改革“冗兵”那般说裁就裁,毕竟一旦官员被裁撤的多了,那宋太祖所营造的“官员之间”相互制衡的局势可就破了。

因此,宋神宗只能是另辟蹊径,改革科举,支持王安石所推行的“取士之法”,对宋朝选官体系加以改革,换言之,宋神宗是想重新发掘一批新人,然后再通过重用这些新人替换“冗官”的形式,借机实现宋神宗整顿朝堂、提升行政效率、以及巩固皇权的最终目的。

正如王安石所说的那句话,“古之取士俱本于学,请兴建学校以复古。其明经、诸科欲行废罢,取明经人数增进士额”,王安石赫然是想要废除明经科,兴建学校,转而把选官的重点放在官员自身的经纶济世之志、以及真才实学上面。——《宋史·选举一》


宋朝官员示意漫画插图

换句话来说,王安石这是想培养一批明白经义和策论的新人,然后通过这些新人来弥补当时北宋朝廷那偏重“文词”的不足,说白了就是想培训出一批“术业有专攻”的专科类官员。

并借以变相的缓解“冗官”事态,使得这些官员不至于都无所事事,或者是在出事之时不至于只会在那咬文嚼字,而是要为宋神宗提供真知灼见。

故而,在宋神宗的鼎力支持下,王安石于熙宁四年,也就是公元1071年,在太学里创办出了“三舍法”,说白了就是把“太学”里面的学生分成了外舍、内舍、以及上舍三个不同的级别。然后这些学生可以“从所讲官受学,月考试其业,优等上之中书。”——《宋史·选举三》

顾名思义,就是考生可以通过测试或者是月考之类的一级一级的往上升级。先升“内舍”,继而再进一步升到上舍。莫名与我们现代学校里面的“班级”划分还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划分成不同的课程来单独分开授课。


宋朝选官示意画像

如果学员足够优异的话,甚至还可以“免发解及礼部试而特赐之第。遂专以此取士”,换言之,就是可以不考试直接入朝为官。——《宋史·选举三》

而这些考生入朝为官后,也往往可以凭借其“更专业”的优势而受到重用,甚至替换掉原本由那些“冗官”所担任的重要职位,如此一来,势必就会对原本那些通过“诗词歌赋”入朝为官的官员造成很沉重的打击,继而也就间接的缓解了北宋朝廷的“冗官”之势。

至于提升行政效率就更不用说了,既然更专业,那行政效率如若再得不到提升的话,那可就属实说不过去了。

另外,截至元丰二年,也就是公元1079年,“太学置八十斋,斋各五楹,容三十人。外舍生二千人,内舍生三百人,上舍生百人。”如此之多的专科型“考生”,也属实足以证明宋神宗想要整顿“冗官”困局、提升行政效率的决心了。——《宋史·选举三》


宋神宗示意剧照插图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相信大家不难发现,相较于对军政改革时的那般简单直接,宋神宗在推行“取士之法”时,显然是要更为含蓄,甚至不仔细可能都看不出来,完全就是在不显山不漏水的情况下,对那些闲散无事的“冗官”实施了严重的打击。

而且,还让这些“冗官”误以为是技不如人,毕竟就才能而言,宋神宗所培训的这种类似于“专科”教育的新生官员,显然在一些特定的领域要比原本那些文官要强的多了不是吗?

就好比一个研究音乐的大学生,你让他去带兵打仗,他能有专门研究行军打仗之术的“军校”大学生厉害吗?显然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音乐系大学生是比不上军校大学生专业的,毕竟“术业有专攻”这句话可还真不是随便说说的。

与此同时,我们回过头来再看北宋朝廷自身,也正是受王安石变法的影响,以及宋神宗对王安石的鼎力支持,故而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冗官冗兵”积弊已久的不良政治局势,对宋神宗巩固政权、发展军事、以及缓解财政困局、提升行政效率等诸多方面都属实存在着极为积极的意义。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