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神宗——矢志不渝、锐意进取的一代明主

宋神宗赵顼,英宗长子,北宋第六位皇帝,20岁登基,在位19年,终年38岁。少年时代的赵顼,胸怀大志,希望改变宋王朝积贫积弱的命运;即位后,锐意进取,勤于政事,力求中兴大宋,可惜天不假年,英年早逝。

宋神宗——矢志不渝、锐意进取的一代明主

神宗在位期间,主要做了两件事,原本是想解决内忧外患,可惜都不彻底。

其一是变法。

赵顼少时天性好学,常常因读书而废寝忘食,在读过的诸子百家中,他最崇尚法家,十分敬佩商鞅变法的魄力。神宗继位时,宋朝已经走过了鼎盛期,国家积弊日益凸显。为实行变法,神宗急需一位得力大臣协助自己。不久,王安石进入了神宗的视野。

宋神宗——矢志不渝、锐意进取的一代明主

王安石,临川人,世称临川先生。他22岁考中进士,出任地方官近二十年,不仅政绩突出,文学造诣亦十分深厚,确有经国济世之才。照理说,此等人才,理应出任京官辅佐皇帝才是。期间许多人也曾推荐他,文坛领袖、同时也是朝廷大员的欧阳修三番五次举荐他,都被他拒绝了。一次朝廷的委任状送到他家里,这位老兄居然躲进厕所!唐时有人感叹"居长安,大不易",王安石深知东京汴梁消费之高,不愿赴京。他一心治学,不修边幅,性格执拗,人称"拗相公"。

煕宁元年(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进京,次年二月,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负责变法,史称"煕宁变法"。

变法之初,由于皇帝的信任与支持,均输、青苗、农田水利、免役、市易、保甲等新法相继出台,推行十分顺利,产生了积极的效果。垦田面积大幅度增加,达到了7亿亩,单产普遍提高;矿产品产量为汉代、唐中叶的数倍至数十倍;城镇商品经济取得了空前的发展;军队战斗力明显提高。

宋神宗——矢志不渝、锐意进取的一代明主

然而,任何变法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遭遇重重阻力。朝中以司马光为代表的守旧派,反对王安石的变法。同时,新法触及了宗室、外戚的利益,遭到了太后、皇后及亲王的强烈反对。期间,王安石两次罢相,神宗在异议和阻力面前,虽有怀疑和动摇,但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这场旷日持久、艰难推进的变法运动,耗尽了神宗一生的心血。遗憾的是,神宗死后,推行十六年的新法就被其母高太后暂时废除。

其二是伐夏。

神宗即位之初,北方的辽、西北的西夏在边境虎视眈眈,时刻威胁着北宋王朝。20岁的少年天子血气方刚,唐唐大宋王朝居然要向边陲小国西夏纳贡,实在是奇耻大辱!他决心一雪前耻,恢复大宋国威。煕宁元年(1068年),王韶向神宗上了三篇《平戎策》,建议朝廷开拓熙河"断西夏右臂",先复河湟,再图西夏。神宗十分赞赏,对王韶其委以重任。

王韶不负神宗期望,五年经营,最终在熙宁六年(1073),收复自安史之乱以来被吐蕃各部控制的熙、河、洮、岷、叠、宕等州,开边两千余里,增强了神宗伐夏的信心。

宋神宗——矢志不渝、锐意进取的一代明主

元丰四年(1081年)四月,西夏发生政变,国主秉常被囚,梁太后执政。神宗认为机不可失,集结30万大军,兵分五路攻夏,意欲直捣西夏都城兴庆府(今宁夏银川)。宋军最初进展顺利,联克数州,直抵灵州。在灵州城下,宋军遭到西夏军的顽强抵抗,18天不能破城,而粮道又被切断。西夏军挖开河渠,水淹宋军大营,宋军死亡大半,最终不得已撤军。神宗得报,彻夜未眠,自此染上重疾。

然而,神宗并没有放弃消灭西夏的愿望。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神宗采纳给事中徐熙的建议,在横山要冲筑永乐城,打算以此为据点进逼兴庆府。九月,城池刚建好,西夏欲除此大患,集全国兵力攻城,宋军大败。永乐城之战成为宋夏战争的转折点,此后宋军由攻势转为守势。神宗得知城破战败,异常悲愤,早朝时甚至对着群臣痛苦流涕,可见战败对年轻皇帝的打击之大!自此,神宗的身体状况每况愈下。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神宗病情加重,含恨而逝。

宋神宗——矢志不渝、锐意进取的一代明主

神宗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渴望富国强兵,再造汉唐盛世,成为一代雄主,然而在改革与开边的问题上,急于求成,最终壮志未酬,遗憾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