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制剂真的可以​防治新冠肺炎,提高免疫力吗?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席卷了整个华夏大地。这场疫情之前,我们只顾埋头工作,往往忽视了健康。这场病毒的到来,考验的不仅是我们“待在家里”的贡献力,也让我们的认识到,一个人最大的竞争力不是学历,也不是能力,而是:微生态平衡!微生态平衡已然成为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李兰娟院士“四抗二平衡”治疗法中的微生态平衡是什么?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学专家李兰娟院士在这次抗击病毒战“疫”中明确提到: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我们在救治人感染H7N9禽流感危重症患者时,积累的“四抗二平衡”方法和经验,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四抗”总结起来就是“抗病毒治疗、抗低氧血症和多器官衰竭(MODS)、抗休克治疗、抗感染治疗”。


“三平衡”,一是指水、电解质平衡,就是要给患者补充水分、电解质,达到体内酸碱平衡,维持正常生命体征;二是对微生态的平衡。



李兰娟院士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出微生态疗法是新型肺炎重症患者的治疗方法之一,要利用微生态平衡,降低危重症病人的继发感染。


当人体呼吸道出现缺氧的情况,肠道的细菌也会出现缺氧,导致微生态紊乱,一旦肠道微生态出现紊乱,容易出现细菌群移位导致继发感染,因此有些病人不是死于疾病的感染而是死于继发细菌感染,因此要及早应对,用肠道微生态平衡减少继发感染。

而且在第四、第五、第六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的其他治疗措施中明确指出:可使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防继发细菌感染。


人体微生态系统:健康人口腔、呼吸道、胃肠道、泌尿道、阴道及皮肤等部位存在微生态系统,其中肠道微生态系统最重要且复杂,占人体总细菌量的80%左右。且人体的免疫系统约70%来源于肠道,人体的免疫力绝大部分源于人体肠道中有益菌的活力。

正常菌群:是定植于人体表面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粘膜中的细菌。包括常住菌(相对固定、免疫源性低,优势菌群)、暂住菌(流动性大,有潜在致病性)。

微生态平衡: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人体)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动态生理性的组合,在自然条件下形成,受干扰情况下可通过自我调节再度重建相互依存的和谐关系,是一种动态平衡。


微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人体正常菌群形成的生物屏障,不仅可防止感染的发生,提高机体免疫力,而且可分泌多种酶和维生素,促进微量元素的吸收,分解毒素及致癌物质,促使癌细胞凋亡。


微生态平衡的标准1.正常微生物群:

(1)定位(location):指生态环境。原籍菌、外籍菌、 致病菌在人体的分布。

(2)定性(quality):指正常微生物群的种类。如优势菌的种类和致病菌的种类等。

(3)定量(quantity):指某生态环境中正常菌群的总数和各菌群的活菌数。优势菌是关键。


2.宿主:正常微生物群随着人体不同发育阶段及其生理功能的变化而有所变化,比如顺产的婴儿其肠道菌群的构成与其母亲的阴道菌群类似;母亲口腔和皮肤的菌群也可以垂直传递给宝宝,随着年龄的增长,肠道的菌群处于动态的变化。


3.环境:感染、辐射、手术、慢性病等。


防治新冠肺炎益生菌制剂发挥了哪些作用?


益生菌不仅在胃肠道发挥免疫作用,还能通过益生菌的促进黏膜免疫系统发育成熟和对黏膜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来影响全身免疫系统。


黏膜免疫系统是指广泛分布于胃肠道、呼吸道、泌尿生殖道黏膜下及一些外分泌腺体处的淋巴组织,是发挥局部免疫功能的主要场所,其中肠道是体内最大的免疫器官。


各个部位的黏膜免疫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相互紧密联系的关系,肠道黏膜免疫系统中激活的T细胞和B细胞,能够到达多个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包括肠道、呼吸道、生殖道等),发挥针对同一抗原的免疫反应。


益生菌制剂在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


1.防止继发性感染:2016 年李兰娟院士团队发现,对 H7N9 感染的病人辅助实施微生态制剂的治疗,能有效的防止 H7N9 病毒导致的微生态失衡继发的细菌感染。


2.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缩短病程:国外临床研究表明,补充益生菌可减少呼吸及相关肺炎的发生率,减少健康儿童和住院儿童的呼吸道感染,缩短感冒的病程。


引起微生态失调的原因有哪些?


正常微生物群是一个敏感的系统,人体的器质性、功能性或精神上的任何变化,外界环境中的物理、化学或生物性改变都将引起正常微生物群的变化。


1、免疫力降低:如免疫功能缺陷,慢性消耗性疾病,烧伤;抗癌药物、激素的使用,接触放射线等杀伤了大量的有益菌;


2、物理因素:如各种类型的手术,医学技术检查及抢救等在一定程度上损伤人体的正常防御屏障为正常菌群侵入非正常寄居部位提供了条件;


3、化学因素:如肝病患者胆汁分泌异常,可引起下消化道正常菌群行至上消化道定殖、繁殖引起吸收不良;


4、生理因素:如正常健康妇女的阴道具有自净作用,主要正常菌群—— 乳酸杆菌产生乳酸使阴道pH值保持在4~4.5,从而抑制其他细菌的生长;


5、环境因素:滥用抗生素是一种最为严重的破坏肠道微生态平衡的途径;农药残留、不健康饮食、不良的生活习惯、代谢性疾病的发生等均会导致微生态的失衡。


哪些人群适宜补充益生菌制剂?


微生态制剂又称微生态调节剂,是根据微生态学(肠道菌群与人体的关系)原理,利用对宿主有益的正常微生物或其促进物质制备成的制剂,具有维持或调整微生态平衡,防治疾病和增进宿主健康的作用。


微生态制剂分为益生菌、益生原(元)和合生原(元)。与成人比较,老年人群肠道微生态稳定性和多样性下降,这也是为什么这次疫情中死亡案例大多数都是老年人了原因之一。


1.炎症性肠病患者


肠道菌群在炎症性肠病中起着关键的致病作用,同时慢性炎症亦通过改变肠道的氧化和代谢环境引起微生态失调。


结肠炎症刺激γ-干扰素产生,其通过吞噬先天免疫细胞产生活性氧,这些活性氧最终形成无氧呼吸产物,兼性厌氧菌利用这些产物生长,导致菌群多样性下降,这些失调的菌群可能进一步促进真菌(特别是念珠菌)的生长,反过来通过甲壳质和β-葡聚糖抗原呈递细胞激活1 型T 辅助细胞途径加剧炎症。


推荐意见:炎症性肠病患者可以在美沙拉嗪基础上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420 mg,3 次/ d,疗程4~8 周)或枯草杆菌二联活菌(500 mg,3次/ d,疗程≥4 周)。

2.肠易激综合征患者


感染、炎症、饮食、药物等因素导致肠道紧密连接和通透性发生改变,进而改变肠道微生物,引起炎症细胞浸润、免疫细胞功能变化、细胞因子释放,从而导致肠易激综合征发生或恶化。


推荐意见:应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420 mg,3 次/ d,疗程4~8 周)、双歧杆菌四联活菌(1.5 g,3次/ d,疗程4~8 周)作为辅助用药。


3.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


布拉氏酵母菌、双歧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嗜热链球菌、肠球杆菌、芽孢杆菌等可用于防治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


4.老年性便秘


中国老年人慢性便秘的评估与处理专家共识推荐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乳果糖等作为老年人慢性便秘常用的治疗方法。双歧杆菌乳杆菌三联活菌片(1 ~2 g,3次/ d,疗程2~4 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1 g,2次/ d,疗程4 周。)


5.肝硬化患者


由于肠——肝轴的存在,患者不同程度的存在肠道菌群失调,表现为大肠杆菌等病原菌增加和小肠细菌过度生长。肠道菌群失调可进一步导致肠道通透性改变,内毒素和细菌进入门静脉循环,引起免疫激活,最终导致肝脏损伤以及全身炎症。


国外指南推荐VSL#3、乳果糖及含有嗜热链球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和干酪乳杆菌的酸奶预防和治疗肝性脑病。

6.代谢综合征患者


代谢综合征是一组复杂的代谢紊乱症候群,以胰岛素抵抗为基础,主要包括内脏型肥胖、糖尿病或糖耐量受损、血脂代谢紊乱及高血压等,且患病率随增龄而升高。


代谢综合征可试用含有双歧杆菌、果聚糖、抗性淀粉、菊粉、低聚果糖的肠道微生态制剂。

7.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老年人


老年人群肠道微生态稳定性和多样性下降,致病菌比例上升,益生菌比例下降,导致肠道代谢吸收功能减弱、黏膜修复屏障功能受损、免疫系统功能下降,全身性感染的风险增高。


长期、适量服用肠道微生态制剂可通过调整微生物群组分来改善胃肠功能、促进营养物质吸收、提高免疫功能、预防感染、调控血糖血脂等有助于老年人群的健康。


健康老年人长期口服双歧杆菌三联活菌制剂、复合益生菌制剂等改善肠道健康。



想了解更多健康养生小知识,请关注下期文章呦~

以上内容来自《健康说会员课》,关注健康说订阅号,听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