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王朝君主简介

商汤(约公元前1670年—公元前1587年)

即成汤,子姓,名履,古书中说:“汤有七名”。见于记载的有:汤、成汤、武汤、商汤、天乙、天乙汤(殷墟甲骨文称成、唐、大乙,宗周甲骨与西周金文称成唐),河南商丘人,汤是契的第十四代孙,主癸之子,商朝开国君主。

商汤原是夏朝方国商国的君主,在伊尹、仲虺等人的辅助下陆续灭掉邻近的葛国(今河南宁陵)以及夏朝的方国韦(今河南滑县,即后来大彭)、顾(今河南范县)、昆吾(今河南许昌)等,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成为当时的强国,而后作《汤誓》,与桀大战于鸣条(今河南封丘东),最终灭夏。经过三千诸侯大会,汤被推举为天子,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镇西南),定国号为“商”,成为商朝的开国君主

商汤吸取夏朝灭亡的经验教训作《汤诰》,要求其臣属“有功于民,勤力乃事”,否则就要“大罚殛汝”。对那些亡国的夏民,则仍保留“夏社”,并封其后人。汤注意“以宽治民”,因此在他统治期间,阶级矛盾较为缓和,政权较为稳定,国力也日益强盛。《诗·商颂·殷武》称:“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外丙

是商朝第二任君主,名胜,成汤之子,由于成汤的长子太丁早死,因此成汤去世后就由他继位,伊尹摄政。

太甲

子姓,名至。商汤嫡长孙,太丁之子,外丙和仲壬之侄,商朝第四位君主。太甲继位之初,由四朝元老伊尹辅政,伊尹连写《肆命》、《祖后》等几篇文章,教导太甲遵照祖先的法制,努力做一位明君。在伊尹的督促下,太甲在继位后前两年,其作为还过得去,但从第三年起就不行了,他任意地发号施令,一味享乐,暴虐百姓,朝政昏乱,又破坏汤制定的法规。伊尹虽百般规劝,他都听不进去,伊尹只好将他放逐到商汤墓地附近的桐宫(今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汤陵社区),让他自己反省,自己摄政当国,史称“伊尹放太甲”。太甲在桐宫三年,悔过自责,伊尹又将他迎回亳都(今亳州市谯城区),还政于他。重新当政的太甲能修德,诸侯都归顺商王,百姓得以安宁。太甲共在位23年,病死,传说其死后葬于历城。

太庚

又作大庚,误称小庚。姓子名辩,是商朝第六任君主。他是沃丁之弟,太甲之子。

小甲

名高,太庚之子,是中国商朝的第七位君王。

雍己

本名密,是太庚之子,小甲之弟、太戊之兄,小甲去世后他继承了商朝君主之位。

雍己在位期间定都于亳,他昏庸无能,荒废政事,导致商朝衰落,各诸侯的势力日趋膨胀,以致很多诸侯故意不来朝贡。雍己死后其弟太戊即位(但据甲骨文的记载太戊登基在雍己之前,太戊可能是雍己的兄长)。《太平御览》和今本《竹书纪年》记载雍己在位12年,《资治通鉴外纪》及《通志》则说在位17年。


太戊

甲骨文作大太戊、天戊,子姓,名伷,商王太甲之孙,太庚之子,小甲和雍己的弟弟 ,商朝第九任君主,在位七十五年(公元前1535年─公元前1460年在位)。

太戊在位时期,勤政修德,治国抚民,任用伊陟、巫咸掌握国政,各诸侯纷纷归顺,使商朝再度兴盛。太戊与太甲、祖乙并称三示(即三位有贡献的君主)。太戊死后,庙号中宗 ,葬于太戊陵(在今河南省内黄县亳城乡刘次范村东侧)。

仲丁

亦作中丁,子姓,名庄,商王太戊之子,商朝第十任君主。仲丁在其父太戊死后继位,在位13年去世。

仲丁即位初年,亳都(今河南商丘谷熟镇西南)遭遇河决之害,遂将国都自亳西迁于嚣(亦作隞;今郑州荥阳一带),商朝自此开始第一次迁都。当时,东南方的夷族兴起,其中的兰夷进攻商朝,仲丁出兵击退兰夷。仲丁死后,诸弟争夺王位,造成九世之乱。

外壬

在甲骨文中被称作卜壬,名发,商朝第十一任君主。商王太戊子,商王仲丁弟,仲丁死后继位。仲丁死后,外壬成功地夺取王位,并向诸弟妥协,造成了商王朝继承上的混乱,史称九世之乱,以致诸侯不朝。《史记·殷本纪》云:“帝仲丁崩,弟外壬立,是为帝外壬。”在位15年(一说在位10年),病死,葬地不明。

河亶甲

甲骨文作戋甲,名整,是商王太戊之子,商王仲丁和外壬的弟弟,商朝第十二任君主。在其兄外壬死后继位。河亶甲在位时,商朝再度衰落,无奈之下,他北上迁都于相(今安阳内黄),以缓解内外交困的局面。河亶甲还曾出兵征伐东南方的兰族和班方,在一些方国的帮助下,使叛乱的诸侯重新安定下来。河亶甲在位9年病死,后葬于相。

祖乙

亦称且乙,子姓,名滕(一作胜),商王河亶甲之子,商朝第十三任君主。河亶甲死后,祖乙继任君主之位祖乙在位19年去世,庙号中宗,死后由其子祖辛继位。

祖乙在位时期,将都城从相(今河南省内黄县)迁耿(今山西省河津市)次年,又从耿迁到邢(今河北省邢台市)。后因邢发生河患 ,于是再次迁都于庇 (即沙丘平台,今河北省邢台市广宗县北大平台) 。祖乙曾数次出兵平服兰夷、班方等国,解除东南方的夷族对商朝的威胁。并任用巫贤辅政,使商朝的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让商朝国势再度兴盛。

祖辛

甲骨文作“且辛”,名旦,商王祖乙之子,祖乙去世后继位。此时商朝仍处于九世之乱期间,内乱使商朝进一步衰落,他去世后由其弟沃甲即位。


沃甲

《世本》作开甲,甲骨文作羌甲,子姓,名逾,商王祖辛之弟,商朝第十五任君主。

祖丁

在甲骨文中作且丁,名新 ,商朝君主。祖辛之子,前任君主沃甲之侄,盘庚之父。

南庚

名更,商朝第十七任君主。南庚在位时,商朝国运再度衰落,他将国都由庇(邢)迁至奄(今山东省曲阜县)。并曾讨伐杞龙戎。死后由祖丁之子阳甲继位。但甲骨文却记载他是主动退位的,还活到了盘庚统治时期的中后段。

阳甲

在甲骨文中称象甲,名和,前任商王祖丁之子,后任商王盘庚之兄,定都于奄。《今本竹书纪年》称阳甲在位时曾西征丹山戎。阳甲时期商朝再度衰落。自中丁时期起,王位继承开始混乱,引致诸侯不来朝。

盘庚

甲骨文作般庚,生卒年不详,子姓,名旬 ,商王祖丁之子,阳甲之弟,商朝第十九位君主(不计太丁 )。

阳甲死后,盘庚继位,是商朝一位很有作为的君主。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一次迁都,搬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史称“盘庚迁殷”。盘庚迁殷后,整顿商朝的政治,发展经济,使衰落的商朝出现复兴的局面。盘庚病死后葬于殷。

小辛

商王盘庚之弟,商王祖丁之子,名颂,盘庚死后继位,相传在位21年。

小乙

名敛,是商朝第22任君主。他是前任君主小辛之弟,元年丁酉,王即位,居殷(河南安阳殷墟)。《外记》载其在位21年。死后由儿子武丁继位。

武丁

子姓,名昭,商王盘庚之侄,商王小乙之子 ,商朝第二十三任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将武丁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

武丁在位时期,勤于政事,任用刑徒出身的傅说及甘盘、祖己等贤能之人辅政,励精图治,使商朝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得到空前发展 ,史称“武丁盛世”。公元前1192年,武丁去世,庙号高宗,死后由其子祖庚继位。

祖己

就是“孝己”。武丁之长子,祖庚之兄。又名且己,“小王”、“兄己”。祖庚在位只有七年就去世了,死后由祖甲继位。

祖庚

是商朝著名国王武丁次子,名跃。祖庚有长兄祖己,因受后母诬陷,被父亲武丁逐出京城,后含冤而死。三弟祖甲为后母所生,为表示不愿与兄长争夺王位,便暗暗地离宫出走,武丁病死,祖庚得以继位。祖庚在位约7年,去世后由三弟祖甲继位。

祖甲

亦称且甲、帝甲,子姓,名载,商王武丁之子,商王祖庚之弟,商朝第二十五任君主,祖庚死后即位,今本《竹书纪年》称他在位三十三年,曾征伐西戎,他在位早期尚能照顾一般民众,商朝中兴。祖甲死后由其子廪辛即位。

廪辛,

名先,是中国商朝第26任国王,前任国王祖甲之子。廪辛以殷为首都,他死后由弟庚丁继位。

庚丁

名嚣,甲骨文作康且丁,又作康丁,《史记》误作庚丁,祖甲的儿子,廪辛的弟弟。廪辛死后继位。 庚丁晚年信巫教,使巫教势力大增,危及王权。庚丁去世后由其子武乙继位。

武乙

子姓,名瞿,商王庚丁之子,商朝第二十八任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其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147年—公元前1113年在位。 公元前1147年,庚丁去世,武乙继位。公元前1113年,武乙去世,死后其子文丁继位。

武乙作为商代后期的一位重要君王,努力挽救国势,但是成效不大。武乙在神权政治向王权政治转变过程中起到表率作用,但是他生性残暴,贪于享受,被后人评价为残暴的君王。

文丁

又作太丁,子姓,名托,商王武乙之子,商朝第二十九任君主,在位11年。武乙去世后,文丁继位。武乙时,西方的周部落逐渐强大。文丁在位期间,周侯季历伐戎有功,文丁忌惮,先嘉其功而杀之。文丁死后,其子帝乙继位。

帝乙

子姓,名羡,商王文丁(之子 ,商朝第三十任君主,夏商周断代工程将他在位时间定为公元前1101年—公元前1076年,共在位26年。 公元前1102年,文丁去世,帝乙继位。帝乙继位后,商朝国势已趋于没落。帝乙在位末年,迁都于沬(mèi)(即朝歌,今河南省淇县)。公元前1076年,帝乙病逝,葬于殷。帝乙死后,其子帝辛(商纣王)继位。

帝辛(约前1105年-前1046年)

子姓,名受 ,商朝末代君主,帝乙少子,世称“纣”、“商纣王”。夏商周断代工程将其在位时间推定为三十年(前1075年-前1046年)。

帝辛在位期间,在内营建朝歌、加重赋敛、严格周祭制度、改变用人政策、推行严刑峻法,对外屡次发兵攻打东夷诸部落。其种种举措既在统治集团内部引发矛盾,也动摇了商王朝的统治基础。牧野之战,商军被周武王所率诸侯联军击败,帝辛身死,商朝灭亡。

在传统史学叙述中,帝辛沉湎酒色、穷兵黩武、重刑厚敛、拒谏饰非,是与夏桀并称“桀纣”的典型暴君,终致众叛亲离、身死国灭,相关典故有酒池肉林、炮烙之刑、牝鸡司晨等。后世就此存在争议。

商朝共追封6人为王,即:商高祖王亥、商夔宗主癸、商代王太丁(没正式即位)、商假王伊尹(本为丞相,非王室人员,篡位)、商某王祖己、商某王祖戊。还有一个商废王,商朝君主在位时间有争议,暂不列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