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杀人无数”。晚年猛然醒悟,潜心研究哲学,寻求内心救赎

王守仁,1472-1529年,享年57岁。现在的浙江余姚人,明朝弘治年间进士。是的,还有个更著名的名字,叫做王阳明。据说,是根据他老家绍兴会稽山里的某个洞的名字,而取的名字,那个洞就叫“阳明洞”。

封建社会,科举制度里,秀才之后是举人,举人之后是进士,进士第一名就是状元。显然,他不是状元。但是,他的父亲是状元。可见,他的成就,也是受到了家庭熏陶的结果,虎父没有犬子。考上“进士”之后,就正式进入封建社会里的官员阶层了,最低也能是七品。然后,王守仁在京城相关部门工作,后来调到南京。“菜鸟时期”就不一一细说。当然,他名留史册的光芒,也是出在后面的时期。比如说,“思想家”和“军事家”。

是的,“思想家”是我们后人对他最早和更多的印象。相信,不少人一度甚至至今都以为他就是个斯文的纯文人,钻研哲学,然后有了大成就,成为了“心学集大成者”。一辈子跟文房四宝打交道,然后在那打坐发呆,思考人生,琢磨这个世界和宇宙。他在中国哲学界的地位是很高的,甚至是历史发展上的标志性人物。“知行合一”,就是他的代表名言之一。当然,这些仅仅是后人对他略显肤浅的印象。走进他的人生才会发现,原来他可不是一个“纯文化人”,甚至都不是“纯文官”。是的,他的历史身份,准确的说是朝廷命官,而且级别相当的高。一生为官,享受朝廷奉禄。非常出彩的光芒,则又是另外一个领域,“军事家”。最后,才是“思想家”。

“思想家”王守仁的故事想必大家都很熟悉了,就不再多说。这里主要说说“大官”和“军事家”王守仁的故事。是的,在南京当官期间,正好碰到了一个当时的官场事件,然后王守仁受到了“牵连”。南京官场几十人因故被“纨绔皇帝”朱厚照给收拾了,王守仁在南京那个政治生态环境里为官,自然跟他们藕断丝连,说不定也是有犯某些事,虽然没有直接给办了,但他不但不收敛,却还出头给他们向朝廷上书求情,结果,连带着给发配边疆贵州某地去了。“状元”老爸也受他牵连被赶出了京城。这个时候,他迎来了人生的“低谷”。犯了大错误,且被朱厚照给收拾了的明朝官员。

发配贵州期间,相信他也开始了思想家的锤炼故事,一定有过无数次的反思和琢磨,为后来哲学领域的成就有了启蒙和打下来了基础。痛苦的一段时期终于过去了,在家族等背景势利的帮助下,包括老爸是状元大官的影响力和实力,首辅王琼的关照,等,他被朝廷重新录用,任命为江西吉安县令。按当年的官员级别,算是七品了,而且是有实权和地盘的“小皇帝”,一方百姓的父母官。再然后,表现不错,升官并调回了南京。

正德十一年(1516年),在已经是兵部尚书的王琼提拔下,王守仁从南京调任“南赣汀漳”巡抚。“军事家”的生涯开始了。这个时候,这些地方,是交通非常闭塞的山区。经济发展极其落后,自给自足,人民生活贫苦。也是朝廷关怀遗漏的地方。但是,给朝廷交粮纳贡的责任却免不了。以及,自古“穷山恶水出刁民”的规律吧。各种因素的结合之后,现状就是,王守仁的治理片区那是,盗匪横行,各种级别的“动乱”或“造反”,此起彼伏。王守仁,几乎等于来到了一个“匪窝”里。然后,“铁血”一面的王守仁爆发了。有人说,这才是他的历史真面目,而不是文弱书生的样子。

在任期间,他对各种山头和势力的匪患,包括农民起义等,进行了坚决而血腥的镇压和剿灭。比如,现在的崇义地区谢志山土匪势力,大余陈曰能匪患,乐昌高快马盗匪集团,郴州龚福全匪患,福建詹师富盗匪,以及,最有名的现在广东和平池仲容农民起义,等。王守仁的手法体现在“狡诈”和“凶狠”。这些地方的各种匪患或动乱,由来已久,跟当地的官府矛盾很激烈,经常厮杀,仇深恨重。王守仁到了之后,把自己文人的一面拿了出来,表面上跟各路大神们握手言好。淳朴无知的各路盗匪或起义势力,见惯了凶神恶煞官威霸道的朝廷官员们,哪受得了这么一套,纷纷上钩。然后,“背后或桌子底下”王守仁猛的下了狠手。各个山头或势力纷纷在他的这种模式下给瓦解和镇压了。而且,一旦出手,都是凶狠无比,几乎都是“全歼”或“屠光”。斩草除根。

比如说,最有代表性的镇压“三浰之乱”,匪首池仲容。他到任之后,经过几次小规模交手之后,见识到了这股军事势力的实力强劲。于是,采取了“理解”和“包容”的表面一套,然后跟池仲容等人进行友好接触,甚至称兄道弟。礼尚往来,互相送礼物,安排人员走动,甚至忽悠他们要“招安”他们,要把他们吸纳为朝廷的军队一员。在这种面目和行为的不断影响下,“池仲容起义军”既然慢慢的就放松了警惕,甚至说不定就信了,然后开始做起了“白日梦”。在某个冬季的春节期间,根据赣南当地的风俗,是隆重走亲访友的时间,池仲容带队近百号人,大部分都是德高望重的当地族长之类的老人,牵牛带羊扛着丰收的果实等礼物,到赣州给王守仁等拜年及沟通情感,以及跟进合作活招安事项,等。

然后,王守仁趁机充分把演技和凶狠发挥到了极致。一面热烈的招待来访的“池仲容慰问代表团”,款待好几天之后,等消息传回到了广东他们的基地(现在的和平县区域)的时候,在欢送他们回家的时候,全部抓了起来并立刻全部现场就砍了。几十条人命,转眼就身首分离了,估计死的时候还沉浸在王守仁给他们画的大饼幻觉中。擒贼先擒王,“斩首行动”。

与此同时,王守仁早已派乔装打扮过的大军跟着“王守仁跟池仲容把酒言欢共度春节”的好消息到了现在的广东和平县地区。然后,在某个傍晚召集“池仲容起义军”最核心留守基地的领导团队和精兵们开会,把赣州的好消息及时传递给大家。并宣布进行慰问和嘉奖,会后人手10斤猪肉领回家,排队逐个进到围屋里签字或画押认领,前门进后门出。趁着夜色,进去的人被早已全副武装准备就绪的官兵们悄无声息的马上砍了。进一个砍一个,后门一个都没出去。第二天早上,来参加开会留守基地的核心团队和精兵们全部被这个计策杀光了,那个围屋后面的大池塘里被尸体填满了,还高高的成了一个坡堆。接下来,王守仁的官兵脱掉各种伪装,并联合早已等候在现在赣粤边界的后续部队,对剩下的“池仲容起义军”基地的余部进行了彻底扫荡。包括,跟起义军有瓜葛的老百姓,也受到了屠杀。其中,包括池姓在内的多个起义军核心成员在内的家族自然村,几乎全被诛杀干净,村子甚至都被荡平。那种自然村,人口一般都有上千,大点的甚至更多。此此平乱,被诛杀的人数,保守估计应该也有上万人。至此,最大的叛乱,据说还建立了自己政权的池仲容起义被彻底镇压完毕。

类似的模式,王守仁一路凯歌。把他管辖下及周边的匪患和动乱逐个给剿灭或平定了。还给了“南赣汀漳”地区百姓一个安宁的社会秩序。为了便于管理,王守仁甚至对所辖某些区县进行了结构整合,并报经朝廷批准了。现在的广东“和平县”和江西“崇义县”就是那时他主持下设立起来的。这个阶段,王守仁可谓功劳显赫,帮明朝廷去除了困扰很久的匪患心病,还百姓一个太平社会。他人生第一次巅峰就此到达。当然,同时,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他“造孽深重”的开始,手上沾满了太多人的血,不排除有不少冤枉或罪不至死却被杀死了的普通百姓。更别说各种所谓的“兵不厌诈”,跟盗匪们“称兄道弟”完了之后,又“背信弃义”。为了“大义”丢了“小义”,但也是“无义”。为了一方“和平”却屠杀生命众多,但的确都是罪孽“杀生”,更何况诸多的“无辜”和“过度”的错杀。这些,也成为他后来心结越来越重的开始,最终思想进入整日胡思乱想不可自拔的漩涡里。当然还好,在思想的反思和痛苦煎熬中,他幸运的走了出来,还成了思想家。

而后,碰上南昌宁王造反。“军事家”自然轻车熟路,带着经验丰富的赣南剿匪英雄部队沿赣江而下,迅速就把叛乱给平了。活捉了宁王。而这个时候,御驾亲征的皇帝大军才刚到路上。有人说,他抢了皇帝立宏伟功劳的机会,惹皇帝不满,也有人说,或者他那些在南赣等地凶狠惯了的军队,在平乱中继续一惯的做派,杀了太多的人,尤其是有些不能杀的人,然后引起了包括皇帝在内朝廷的怨恨,后来,他就处处受到限制或排挤打压了。甚至,平“宁王之乱”的功劳,朱厚照都没给他授予。到了朱厚煾时期,才给他补上。佛家的说法,也许这就是造孽的必然因果吧,不管是以何种理由作为借口的造孽,更别说是最高级别的杀孽了。

是的,他开始处处受到排挤了,政治生涯开始逐步走下坡路,更别说有什么再上一个新台阶了。嘉靖初年,勉强给功臣王守仁补给封赏之后,皇帝和朝廷对他不理不睬。聪明的王守仁自然能感觉得到,这位当年跟宁王同一级别但后来到北京继承了皇帝的朱厚煾不合常情的冷落。也许,他想起来了镇压宁王造反时候的再次疯狂杀戮,说不定就杀了皇帝家的谁,虽说是叛乱,但终究是皇帝家的人,“血浓于水”的道理他当然懂。陡然之间,心情降到了极致,对仕途突然就心灰意冷了。然后,以生病为由向朝廷提出辞职。当然,也可能是以退为进的策略,向朝廷要升官加爵。朝廷自然不会同意,也不能同意,对功臣如此,很难闭广大文武百官的嘴。然后,王守仁被“明升暗降”的方式,升为了南京的兵部尚书,还是世袭。王守仁的政治生涯,回归到了默默无闻的阶段。然后,还要时刻提防朝廷找个什么工作失误就把他给办了。这个时候,也许,他的思想活跃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他琢磨和思考的问题更多了。和想明白了更多的事情。

后来,他父亲过世,然后根据当时的规矩他就回家守孝了,比较彻底的离开了政坛。在然后,就退休在家了。这个时候,他开始全身心投入到思想领域的研究上去了。在老家绍兴还建了阳明书院,创立了“王学”,自己及弟子们专业研究讲学和传播学问去了。这时候,他就是彻底的思想领域工作者了,在之前的各种思想琢磨沉淀基础上,成就达到了一个高峰。

而后,“回光返照”了一下,广西又有刁民动乱,朝廷立马想起了他,然后重新启用,任命为两广总督兼巡府,进行平乱剿匪。于是,已经洗手专心做学问的王守仁,再次拿起战刀。这时候,内心他应该是比较抗拒的,但君命难违,只能走马上任。自然,战场上你死我活,他只能靠曾经的经验不断赢得胜利并活下来,自然少不了再一次的无数生灵涂炭,“杀人无数”。干着自己最不想干甚至已经很厌恶的事情,那种心情可想而知。战况激烈,身体本来又有病,心情又极度不爽,综合之后,他在两广剿匪前线倒下了,彻底病倒了。

临危之际,他给朝廷写了封辞职信,没等到朝廷回复就急匆匆往回老家赶了。很明显,传统思想很根深蒂固的他,估计也是希望能够落叶归根,死在老家,灵魂能进家族的祠堂里(南方很多地方,传统习俗里有这种说法,死在老家的房子里,灵魂才能进家族祠堂)。日夜兼程,从广东经过大余岭进入了江西,到达了他曾经最辉煌的地方,也是“作孽”最深的地方。但在大余的时候,他人生的蜡烛之光就熄灭了。最后的愿望,最终还是没有实现,回到故乡余姚,在老家过世。会不会,是那些成千上万的“南赣汀漳”地区被他弄死的那些哀嚎鬼魂们,在他途径大余的时候把他给强行留下了呢?也不好说。有神论者们,自然会有一番无尽的联想。

是的,到此,历史人物王守仁,还有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字叫做王阳明,他的故事就画上了句号。还会有人,会觉得他只是个纯文化人吗?读书写字思考人生,手无缚鸡之力,寒酸拮据,偶尔遥望远方。然后,只是思想界的泰山北斗,“心学”集大成者,纯文化人?那就是,不够了解他。

更加真实的人物形象应该是,他是一名明朝大臣,巡抚或总督级别,荣华富贵享受无数,时常身穿戎装指挥千军万马,镇压剿灭各种叛乱和盗匪无数。“奸诈”而“凶狠”,功劳显赫,“一将功成万骨枯”的说法也适合他。他的人生,首先和重点是优秀的“军事家”。最后,才是他的文艺范和“思想家”,心学集大成者。为明朝的统治立下了卓越功勋,为中华文明的哲学领域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