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猎毒者”:“我的工作就是和病毒打交道,没有太多好听的故事可讲”

3月5日晚21:10,金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科长叶玉龙拎着一批刚刚采样完毕的咽拭子样本,匆匆赶回实验室。为第二天的检测工作做好准备,他才离开办公楼。

对他来说,这是新冠病毒疫情暴发以来的又一个寻常的工作日。过去的40多天里,叶玉龙和十多名检验科同事一起奋战在实验室做检测,累计完成了305份样品的新冠病毒检测。在实验室日夜追踪新冠病毒的蛛丝马迹,他们同样是一群距离病毒最近的人。

【检验科“大家长”】

疫情暴发前的叶玉龙,是从为母亲奔丧的江西老家匆匆赶回上海的。去年12月中旬,母亲不幸过世,1月21日才回老家的叶玉龙原本想等两天后母亲满了“五七”再走。

然而,有关疫情的消息越来越密集,他在家待不住了。不顾单位领导让处理完家事情再返沪的叮嘱,叶玉龙坚持买了高铁票,1月23日上午就匆匆赶回了上海。此时,同为医务工作者的妻子也奋战在前线,分身乏术,叶玉龙不得不将女儿暂时留在了老家。没能好好安慰下年近七旬的父亲,倒是给老人增加了一份照顾孩子的任务,叶玉龙对此颇为歉疚。

叶玉龙在消毒后的实验室整理仪器 李宝花 摄

非常时刻顾不上自己小家的叶玉龙,当起检验科的“大家长”来却毫不含糊。从江西老家回到上海,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在老家自掏腰包买的一批口罩,给科里同事每人发了5只“救急”。

随后,叶玉龙开始了马不停蹄的工作准备:联系采购检测试剂、开会讨论新冠病毒检测流程设计、防护服穿脱及安全规范培训……不到24小时,防护培训完毕、所有实验流程设计到位,叶玉龙所在的检验科已经作好了随时接受新冠病毒检测的准备,比市里规定的时间提前了整整3天。

一旦我们自己具备自主检测条件,样本出来后最快6小时就可以得出检测结果。如果等着把样本送到市级疾控中心检测,就需要把样本运送过去,市里再集中各区的一批样本后做相对集中的检测,出结果的周期可能是20个小时。”一本时间账,叶玉龙算得清清楚楚。

检测过程中需要全副武装

从大年初一到初十,虽然单位距离闵行的家仅有45分钟的车程,叶玉龙仅回去了一次。尤其是最开始的几天,时间仓促之下,单位来不及统一安排住宿的宾馆,没回家的叶玉龙在哪里解决了睡觉问题,一度成了科室同事们心里的谜。直到有人禁不住好奇发问,叶玉龙平静地说:“我在实验室旁房间的小床凑合了几个晚上。”

检验科同事杨博雯清楚地记得,那些天因为特别忙碌,叶玉龙累得嘴角起了泡,头发也一度又长又乱。直到被大家吐槽了好几次,他才终于在“龙抬头”那天去理了个发。

【实验室“质检员”】

和病毒打交道,是叶玉龙和检验科同事们的日常工作。流感、手足口、麻疹、腹泻病等的病毒样本,他们一直都会在实验室接触到。不过,之前所有的病毒检测,实验室操作时都只需要二级防护。这次的新冠病毒检测要求的三级防护,对所有人来说都是第一次。人类对新冠病毒的认识没有一些已知病毒那么清晰,也增加了检测的危险程度。

抱着强烈的责任心,无论是运送样本还是进实验室的同事,第一次实操的时候,叶玉龙都要亲眼“监督”每个同事穿脱防护服的全过程,露出一丝刘海都不行。大学毕业刚半年的姚莉弘第一次参与病毒样品取样前,扎着马尾辫的她额前刘海露出了不少,显得有点紧张。负责“监督”工作的叶玉龙一边叮嘱,一边帮她把头发一绺一绺地塞进去,微笑着示意她不用紧张。

取样工作人员同样需要防护到位

1月25日,金山区第一个疑似病例样本上报到了疾控中心。叶玉龙主动请战,决定和同事杜荐如、阙凤霞一起进行这一病例的检测。随后的过程中,他承担着检测者和“质检员”的双重角色,既要全程监督同事的防护设备穿脱规范,也要对实验的操作流程和结果把关。

进入实验室前,他照例全程检查了两位同事的防护设备穿戴,随后才自己穿戴完毕。进入实验室,开始紧张的试剂准备、核酸提取、扩增分析操作。病毒是看不见的。平时灵活的双手,因为全副武装而略显笨拙,被N95口罩、护目镜遮得严严实实,有时会有恶心的感觉。

实验步骤中,从疑似病例的样本中抽提出200微升做核酸提取,将剩下的样本分装到专用的EP管,放到零下70度的专用冷柜保存,这两大操作是危险度最高的环节,都要在有循环气流的生物安全柜内手工完成,动作幅度还不能太大。对于全副武装的检验人员来说,原本半小时可以完成的动作,被拉长到了一小时甚至更久。

叶玉龙和两名同事即将进入实验室做病毒检测

整套检测流程全部完成,需要5个小时。因此,每次进入实验室工作,对检验人员都是一次重体力劳动。“做一次检测其实还好,但我们每天要做两次检测。一天里第二次进实验室之前,心里就会有些犯怵,因为那意味着又要关5小时的‘禁闭’。”

叶玉龙说,在实验室度过不吃不喝、呼吸吃力加神经高度紧张的5小时,出来后的第一反应就是特别口渴,还有同事出来后就累得瘫倒在外面的椅子上,好一会才能缓过神来。为此,单位领导特批给他们买了一批可乐,从实验室出来后喝一罐可乐,大家会觉得特别爽!

【生活中的“最佳辩手”】

叶玉龙口中“局促”的实验室,也名副其实。此次金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新冠病毒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位于该中心3号楼3楼。3月 5日这天上午,消毒后的实验室难得地暂时没有检测任务,在叶玉龙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实验室区域。

一处被分隔出来的15平米左右的房间,是进入实验室前的清洁区。墙皮和地板都有些斑驳,文件柜旁的桌子上摆放着消毒洗手液、手套等用品,两张椅子方便穿防护服。最醒目的一人多高的穿衣镜,是为了方便每个人检查自己的防护装备是否穿戴得足够严实。

进入实验室前的清洁区用于穿戴防护设备,条件颇简陋 李宝花 摄

从这里穿好防护服后,进入一道门,就进入半污染区,这里有紫外线灯照射消毒。从半污染区再推开一道门进去,就是被划定为污染区的实验室区域。长而窄的过道灯火通明,听不到任何声音,旁边写有试剂提取、核酸提取、核酸扩增和产物分析字样的4个分隔空间,就是完成新冠病毒检测步骤的实验室。这里的每个空间不过9至10平方米,仪器设备一放,人走进去转身都不能幅度太大,否则就可能碰到墙壁。正是在这样局促的空间里,叶玉龙和同事们度过了新冠病毒疫情开始以来的40多个日日夜夜。

记者了解到,叶玉龙所在的金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验科一共有18人,平均年龄不足35岁,还有3个人毕业才2年不到。1983年出生的叶玉龙自己,也不过就比大多数同事大上一两岁。因为年龄相仿,在同事面前没什么架子,叶玉龙和同事们关系都挺不错。得知叶玉龙对同事们穿脱防护服事无巨细过问,记者问:“他是暖男吗?”一位年轻同事笑着回答:“生活中他好像不怎么暖,还喜欢怼人呢,有个称号叫‘最佳辩手’!”

准备区域的储存柜 李宝花 摄

生活中的“最佳辩手”,谈起自己的实验室“猎毒”经历却非常朴实,他说:“我的工作就是和病毒打交道,没有太多好听的故事可讲。”

这几天,叶玉龙和同事们又接到了新的任务,将对一批重点人群进行集中采样检测。新一轮的忙碌,又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