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德國裝甲師-第一裝甲師,裝甲師大幅改變了現代戰爭的面貌



二戰德國裝甲師:是德軍28個正規裝甲師之編制及裝備的全方位論述

德軍於1935年成立第一裝甲師時,巨大的戰爭機器已經若隱若現。到了第二和第三裝甲師成立時,德軍已在摩拳擦掌,準備展開一場新形態的裝甲戰爭。

戰前的裝甲師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德國軍政大局在最初幾年仍由保守的騎兵 和炮兵將領主導,裝甲部隊狂熱支持者備受打壓。儘管如此,以裝甲為基礎的戰爭理論仍在當年逐漸成形。1933年希特勒掌權之後,裝甲部隊的發展獲得極大支持,裝甲部隊的構想也一一付諸實現。在德國元首(Fiihrer) 大力支持之下,德軍於1934年成立了第一支裝甲部隊,並於1935年創建了第一支正式的裝甲師。

第一裝甲師成立於1935年。當年,希特勒公開撕毀凡 #爾賽條約,並把掌杈不久即開始秘密進行的防衛 軍(Wehrmacht)擴軍計劃端上臺面。第一裝甲師成立於魏瑪 (Weimar),人員主要來自第三騎兵師,而指揮官則由德國騎 兵上將馮•魏克斯(Maximilian von Weichs)暫代。第一裝甲師成 立之初為旅級單位,名稱為第一裝甲旅,下設兩個裝甲團, 即位於艾爾福特的第一裝甲團,以及位於艾森納赫 (Eisenach)的第二裝甲團。其他單位還包括第一射擊兵旅(即機 械化步兵旅,下設兩個射擊兵營和一個摩托車射擊兵營)、 第四偵察連、第七三炮兵團以及第三七通訊連。


這是第一裝甲師於1935年成立時所使用的部 隊徽記。該徽記一直使用到1940年。


在戰前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最初幾場戰役 中.第一裝甲師曾使用多款橡樹葉變微記。


1940年下半年.德軍開始採用簡化的師級單 位辨識符號,這些符號都是白色或黃色的簡 單線條.目的就是讓人一目


1940年末.德軍採用另一款更為簡化的垂直 線條設計.特色是容易使用.記憶和辨識。


三號坦克原本計劃作為德國裝甲部隊主力,不過在第二次世界大 戰初期,僅有少量三號坦克進入部隊服役

每個裝甲大隊均由四個輕裝連組成。每個連設有一個本部排和三個裝曱排。本部排的裝備是五輛坦克,即一輛 二號坦克、四輛一號坦克,但後來則改為三輛二號坦克、 兩輛一號坦克洲。裝甲排的裝備和本部排類似。德軍的一 號坦克屬於戰場上的過渡性坦克,武器僅為小型機槍。在 戰鬥力更為強大的三號坦克和四號坦克問世之後,一號坦 克即被全面淘汰。

早在1938年,德軍裝甲師指揮官隊伍便進行了大規模的 人手調整,第一裝甲師的指揮官也在當時換上了施密特將軍 (RudolfSchmidt)。不久之後,德國兼併奧地利,並把奧地利 劃入德國版圖,不過參與兼併行動的只有第二裝甲師而已。 1939年3月,德國繼早先佔領捷克蘇德臺地區(Sudetenland)的 行動,再次出兵佔領捷克全境,而參與該次行動的只有第三 裝甲師而已。

第一裝曱師所參與的第一場戰役是波蘭戰爭。當時,第 一裝甲師的每個裝曱團各有150~156輛坦克,其中有12輛是 裝甲指揮車。


曾在波蘭和法國前線參與作戰的小型一號坦克,其武器僅是一挺機槍。

指揮官

陸軍中將

施密特(R. Schmidt)

1939年9月1日-1939年11月2日

陸軍中將

克爾希納(F. Kirchner)

1939年11月2日-1941年7月17日

陸軍中將

克魯格(W. Kruger)

1941年7月17日-1944年1月1日

陸軍少將

科爾(R. Koll>

1944年1月1日-1944年2月19日

陸軍少將

馬克斯(W. Marcks)

1944年2月19日-1944年9月25日

陸軍中將

圖奈特(E. Thunert)

1944年9月25日-1945年5月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