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帝国的强盛时期

|吐蕃史/周三更新/哒哒的马蹄(撰文)|

在之前的两章我们介绍了赤松德赞对吐蕃本土宗教苯教的打击以及在吐蕃境内全面复兴推行佛教的事迹。可以说,在赤松德赞的运作之下吐蕃境内佛教大兴,苯教则被严格的限制发展。同时,赤松德赞本人也在这次佛苯之争中成功的利用佛教的兴盛加强了自身的权力,削弱了那些信奉苯教的贵族们的势力。

事实上,在这一时期赤松德赞虽然集中精力在吐蕃境内复兴佛教,但是对于吐蕃的对外扩张也是一点也没有松懈,真正的做到了"军事内政两手抓"并且"两手都硬"。也因此,吐蕃一朝军事实力最强大,统治疆域最辽阔的时期,不是我们所熟知的松赞干布统治时期,而是赤松德赞统治时期。

正是在其统治时期,吐蕃力抗大唐帝国、回鹘帝国、阿拉伯帝国这三大帝国不仅没有落入下风,反而占尽了优势。

关于赤松德赞的武功,矗立在今西藏琼结县的赤松德赞纪念碑对此进行了概括性的介绍,其碑铭记载道赤松德赞统治时期"武功赫赫,上自大食边境,下迄陇山隘口,无不臣服。疆土辽阔,南北东西,广袤无边。"

但是这个碑铭的记载过于简略,我们从中所能得知的关于赤松德赞武功的信息也比较简单。不过好在藏族史籍《五部遗教》中的《国王遗教》一书(其他另外四本分别为《鬼神遗教》、《王妃遗教》、《译师班智达遗教》、《大臣遗教》)中详细记载了赤松德赞的武功。该书记载道在当时位于吐蕃南方的印度王国"臣属于吐蕃""接受吐蕃之政令",并且"入贡印度之宝物,定期奉献九式美食";位于吐蕃西方的大食也"臣服吐蕃之下,并随时恭受吐蕃之命令",并且和印度一样向吐蕃朝贡;位于吐蕃北方的"突厥"也在吐蕃的进攻下国破家亡,并且附属于吐蕃;位于吐蕃东方的大唐也将"将自己的政权献给吐蕃",并且和印度与大食一样也向吐蕃进贡珍宝和美食。除此之外,位于西域的于阗也被吐蕃征服。从《国王遗教》的记载中便可以看出,吐蕃在赤松德赞时期是东西南北四面出击的,虽然《国王遗教》中对此的记载有夸大的嫌疑,但是也应承认当时吐蕃在和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国家交战时都是处于上风的。

先来看看吐蕃对印度的进攻。事实上,在《国王遗教》关于赤松德赞武功的记载中所列举的国家里面,印度可能是战斗力最低的,或者最多也就是和于阗国差不多。如果说赤松德赞和大唐、大食以及《国王遗教》中所谓的"突厥"交战都是为了争夺领土,那么赤松德赞进攻印度的原因似乎和争夺领土的关系不大,因为如果吐蕃想征服印度的话在松赞干布时期便可以做到,在当时吐蕃在与印度的交锋中便已经占据了上风,何必要再等到将近一百年之后的赤松德赞时期呢。

不过好在《贤者喜宴》中给出了解释,当时赤松德赞修建好桑耶寺后发现寺内没有供奉给佛祖的礼物,于是赤松德赞就此问题询问莲花生大师,莲花生大师便告诉赤松德赞在摩揭陀国供奉有如来佛的舍利,可以把舍利迎请过来进行供奉。在听完莲花生大师的回答后,赤松德赞当即决定出兵印度迎请如来佛舍利到吐蕃来,由莲花生大师做向导率领吐蕃骑兵"一千四百万人"(此处应是进行了夸大,当时吐蕃全境估计都没有这么多人)向印度行军。

吐蕃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印度边地的国王们纷纷投降,等打到摩揭陀国时发现"所有摩揭陀人将各种财宝送往乌仗那之布日山而各类人等则逃往东印度",这也算是"不战而屈人之兵"了,吐蕃也顺利的从摩揭陀国迎请了如来佛之舍利。

随后吐蕃又"继而在恒河河畔派遣四名吐蕃人驻守,从此处以内则为吐蕃地界,并命令在该地立石碑一通。"可见吐蕃进攻印度的主要意图是为了夺取如来佛的舍利,只有占领印度土地只是顺便的,不过吐蕃也因此将其南部边界扩展到了恒河流域。

再来看看位于吐蕃西边的大食。吐蕃和大食在松赞干布时期便已经建立了联系,并进行友好往来,当时吐蕃不仅发展与大食的对外贸易而且还曾从大食引进了伊斯兰教,并且吐蕃编撰医书的时候还从大食请来了医生来协助编撰,由此可见当时吐蕃和大食的关系是处于良好阶段的。

除了友好交往之外,吐蕃还曾与大食联合图谋推翻唐朝在西域的统治。唐玄宗开元三年(公元715年),吐蕃便曾和大食联合进攻归附唐朝已久的拔汗那王国,赶走其亲唐的国王,另立新君。开元五年(公于717年)突骑施、大食、吐蕃三方又合兵试图攻取唐朝的安西四镇,但是被唐朝击退。此外,吐蕃《大事纪年》也记载在公元732年的时候,大食曾派使者出使吐蕃。由此可见,大食和吐蕃在这一时期关系密切,交往不断。

但是双方关系密切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他们在西域和中亚地区有着一个共同的敌人——唐朝,然而随着唐朝因安史之乱的爆发退出西域与中亚地区,导致这些地区的权力真空从而成为无主之地,于是大食与吐蕃的"蜜月期"也宣告结束。双方的战略目标从根本上是处于对立地位的,大食想东扩占据中亚西域地区,吐蕃也想西扩占领西域中亚地区。正所谓"一山不容二虎,除非一公一母",在这种情况下,吐蕃和大食也开始了兵戎相向,双方曾多次展开交战。但是由于吐蕃一方与沙陀、葛逻禄、黠戛斯等突厥部族结成了反大食联盟,所以吐蕃在与大食(此时的大食为黑衣大食)的多次交锋中都要略占上风 ,不过长期长期与大食作战也导致吐蕃一方有不少军力都被牵制在了西方,也就是《旧唐书·大食传》所记载的"蕃军太半西御大食,故鲜为边患,其力不足也。"

最后再来看下《国王遗教》中所谓的"突厥"。从突厥汗国的发展史来看,此时位于吐蕃北方的主要是西突厥部落,也就是突骑施、乌古斯、葛逻禄、钦察、卡拉吉、样磨、处月等部落,但是我们在上面也提到过这些西突厥部落曾和吐蕃一同与大食作战,可见西突厥部落与吐蕃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并且有的时候西突厥部落还会招引吐蕃与唐朝争夺西域地区。所以,《国王遗教》中的"突厥"所指的应该不是这些西突厥部落,应是另有所指。

事实上,此处的"突厥"所指的应当是回鹘。吐蕃在攻陷唐朝安西四镇之后,其边境便与回鹘接壤。回鹘一方也对唐朝的安西四镇有觊觎之心,并且回鹘所采取的对外政策也是与唐朝保持同一阵线,再加上唐朝也想联合回鹘共同进攻吐蕃,所以在这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回鹘便于吐蕃在安西四镇展开了交战。

然而据《旧唐书》记载,回鹘在和吐蕃的交战中基本上都是败多胜少,比如"吐蕃率葛禄、白服之众去冬寇北庭,回纥大相颉干迦斯率众援之,频败"、"十年秋,悉其国丁壮五万人,召袭古,将复焉。俄为所败,死者大半。颉干利收合余烬,晨夜奔还"、"颉士迦斯败,葛禄乘胜取回纥之浮图川,回纥震恐,悉迁西北部落羊马于牙帐之南以避之"。《旧唐书》中的这些记载也正好和《国王遗教》中的记载相同,由此可见《国王遗教》中的"突厥"指的应是回鹘。

至于《国王遗教》中于阗的失守则是很容易理解的,于阗最大的依仗是唐朝,然而此时的唐朝已经全面收缩战线,根本无暇顾及西域地区,所以于阗的失守也只是时间问题了。除此之外,吐蕃和唐朝的交战由于所涉及到的内容十分丰富,所以我们留待下一章再讲。

参考文献:《贤者喜宴》、《国王遗教》、《旧唐书》、《资治通鉴》等。

END

喜欢本文/作者,文末赞赏一下表达支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