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种玉米,玉米根腐苗枯病发病了,要了解原因及防治措施

玉米根腐苗枯病在全国各地普遍发生,但发生严重程度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

玉米根腐苗枯病发病率较低,但在宽甸地区,由于降雨量大,温度高等种种原因,导致了此病害由过去在宽甸地区次要病虫害上升为玉米上的主要病虫害。每年都有一定面积的玉米遭受危害。必须引起农业部门的高度重视。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防治,保证农业生产安全持续。通过多次下乡,深入田间调查,加上以往经验积累,查看有关学习资料,简单总结了玉米根腐苗枯病的发病原因,防治措施,在这里介绍给大家,仅供参考。

1 病害症状

玉米根腐苗枯病主要发生在每年的春季,5月中、下旬到6月初,一般在幼苗生长在4~7叶期间。为害症状普遍特点:叶片边缘首先出现黄褐色枯死条斑,继之个别叶片或幼苗萎蔫,3~5d黄色至苗褐色侵染点,1~2d后即变为黄褐色水渍状坏死,严重时导致皮层腐烂。根毛脱落。此时,拔起病株,根部发病部位可见白色、灰白色或粉红色霉状物,是病菌分子孢子梗和分子孢子。由于多种病原真菌可引起玉米种腐和苗枯病。各自发病特点不尽相同。

2 玉米根腐苗枯病

(1)腐霉菌根腐病。可有种腐、根腐、猝倒、苗枯等症状。幼苗地上部分症状不显著,多数引起根部腐烂,导致幼苗枯死。主要表现为中胚轴和整个系逐渐变褐、变软、腐烂,根系生长严重受阻,根尖腐烂,呈树桩状,引起植株矮小,叶片发黄,幼苗死亡。

(2)丝核菌根腐苗枯病,病斑主要发生在玉米须根和中胚轴上,病斑褐色,沿中胚轴逐渐扩展,环剥胚轴并造成胚轴缢缩、干枯。病害侵染严重时,可导致幼苗叶片枯黄直至植株死亡。

(3)镰孢菌根腐苗枯病。主要表现为根系端部幼嫩部分呈现深紫褐色腐烂,组织逐渐坏死。与籽粒相连的中胚轴下部分发生褐变、腐烂植株叶片尖端变黄,严重时导致幼苗死亡。

(4)曲霉菌和青霉菌根腐苗枯病,常见症状为叶片顶端形成褪绿条斑或大面积坏死斑,发病严重者整株褪绿死亡。发病轻者,症状随时推移可恢复,但在整个生育期间由于病菌产生毒素的影响,导致病株较健株矮小。

3 发病原因

(1)病原菌以卵孢子在土壤或植株病残体中越冬。春季在适宜的土壤环境下,卵孢子萌发,产生菌丝或通过游动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侵染玉米幼苗的根系。土壤温度低、湿度大,有利于病原菌的繁殖与侵染。秋收后,玉米根系遗留在田间造成病原菌数量增加。在排水不好,连作和免耕的地块上此病发生较重。

(2)丝核菌主要以菌核在土壤或植株病残体及其它杂草的根中越冬。来年春季菌核萌发,形成菌丝侵染玉米幼苗的根系。病菌在土壤中可存活9个月。地下害虫发生严重地块,丝核菌根腐菌根腐苗植株病发生重。与豆科作物轮作,也能加重此病的发生。

(3)镰孢菌可以厚垣孢子、菌丝和分子孢子在土壤或植株病残体中越冬。

在玉米苗期根系生长时与镰孢菌接触,病菌即可侵染。种子自身带菌也是重要的初侵染源。镰孢子适应性很强。可以侵染玉米整个生育期。玉米根系遭受地下害虫危害后易引起根腐苗腐病的发生。

(4)青霉菌和曲霉菌在种子表面和内部以及土壤中越冬。种子带菌通常与上年玉米的穗、粒腐病有关。种腐、根腐和苗枯的发生的严重程度,取决于种子种在不适宜的条件,较种植在适宜的条件出苗慢,甚至由于种子内部的真菌感染导致种子腐烂而难以出苗。青霉菌苗枯病在高温条件下发病严重。

4 防治措施

(1)种植抗病或耐病品种,品种对病虫害的抗性有很大的不同,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选择种植抗病或耐病品种,尽量减轻此病造成的为害。如当地可以多种植良玉88、良玉99等玉米品种。

(2)农业防治措施,播种前要精细整地,防止积水,采取配方施肥,促进根第发育增强植株抗病力。

合理轮作倒茬。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阻断肥料带菌途径,减少发病。玉米收获后要及时深翻灭茬,促进病残体分解,抑制病菌繁殖。减少土壤带菌量。玉米秸秆要及时移出田间,不要在地里散放或乱放。

(3)化学药剂防治,在根腐病发生较重的地区,采用种衣剂进行种子包衣处理,或在播种前用杀菌剂拌种。对于镰孢菌和丝核菌引起的根腐病,可以选用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以种子重量的0.4%拌种;或用2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2%拌种,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0.3%拌种。对于腐霉菌根腐病,可选择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64%噁霜锰锌可湿性粉剂拌种剂等,以种子重量的0.4%拌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