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网红”杨震:自我吵作赚功名,开“四世三公”之门庭

功名、功名,对于绝大多数中国男人而言,是趋之若鹜、追求不息的人生价值所在。

然而,“功”与“名"二者之关系,却显得有些微妙。有人是先谋官位,建功立业,而后成名;也有人是先成名,而后受官府聘用,建功立业。前者,主要依靠科举和荫封;而后者则是凭孝德或学识。

古代成名的“好故事”的主人公们,在未成名前,心态大体上是健康和坚韧的,成名之念没有被利欲所玷污,他们走的是发愤努力、持之以恒之正道,他们的成功为人类留下的是宝贵的精神遗产,而非满足利欲、暗藏阴险的伪典。可是,并不是每个人的求名之心都能保持在健康合理的限度内,总有些人好名之心膨胀失范,就难免蜕变成“好名之疾”。于是千方百计刻苦求名或阴谋出位,以至于为此倒行逆施也在所不惜,真是花样百出,丑态毕露。

中国人的好名过甚之风,大约发端于东汉的桓灵二帝之世。那个混乱时代名人辈出,他们就像今日的大明星一样走红,且不乏趋之若鹜的追星族。比如郭泰(字林宗)原不过一个学子,卒业后游于洛阳,只因得到河南尹李膺的激赏,“于是名震京师。后归乡里,衣冠诸儒送至河上,车数千两。林宗唯与李膺同舟而济,士宾望之,以为神仙焉”(《后汉书·卷六十八》)。从此,好名造名之风再难止息,到魏晋南朝更成流行风尚,催生出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好名之士,而造名之术也不断创新。

其中,有个叫杨震之人,其远祖杨喜是汉高祖刘邦功臣,曾被封为赤泉侯。但几百年过去,家道中落,杨震只当上一个太守(相当于今天地级市市长),把与朋友交住的一件小事借题发挥,故意吵作,名声大噪,官运亨通,荫及全族几十年。

据《后汉书》中杨震传记载,有一年杨震调任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者!’密愧而出。”

这段文字译成白话就是,王密给杨震送礼(金,十斤)遭拒后,说:夜深人静,没人知晓这件事(你收下吧)。杨震回答:天知晓,鬼神知晓,你知晓,我知晓。

这就是“若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的前身。

原来,昌邑令王密是杨震以前举荐的青年才俊,如今杨震路过昌邑,王密自然要尽心接待,白天来看望一次,没问题,晚上又来一次,——他送杨震“金十斤”,这触怒了清廉的杨震,

他严词拒绝了王密,留下“四知却金”的故事,从东汉流传到现在,成为反腐倡廉的典范事迹。而王密却因此事,遭后世唾骂,自此抬不起头来。

这是“真实”的历史故事,历来都当作正面宣传,可真是那么回事吗?值得怀疑。

第一点,王密送给杨震的“金十斤”,东汉流通的钱币是“铜”而通称为“金”,所以“金十斤”就是“铜十斤”,并且东汉的一斤大约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半斤,这样算来,王密送给杨震的“金十斤”,也不过“五斤铜”罢,那就是一个小小昌邑令正常积攒下来的俸禄而已。

第二点,杨震明知道自己路过昌邑,他举荐过的王密肯定要感谢他,为什么还要在那里停留?料想他是做好了拒绝王密“送礼”的准备,计算好了这是一定会发生的事,他就耐心地等着,后来果然不出他的所料。

说来,杨震大半生以清廉自许,自奉甚俭,有时让人看了很不忍心。王密就是这样,他白天去看杨震,并没想送什么,可是他看到杨震过得太苦了、太俭省了,心有不忍,于是晚上又去一次,我估计是把自己节省下来的俸禄——五斤铜——送上,其意不过是略助杨震之行程而已,哪里是什么贿赂!可是,早就准备好的杨震不由分说,斥责他一顿,让他羞惭而退。

第三点,最耐人寻味的是,这事除却天和神,只有杨震和王密知道,可是为什么很快变成天下皆知的事情,那么是谁说出去的呢?显然,羞惭的王密不会给人说,剩下的也就是杨震自己了——当然是他自己传播出去的啊,除了他还会是谁?发现这一点让人震惊,真是人心难测啊!

由于这件事,杨震声名大振,以至于他的后代都受这个光辉事迹的恩惠。在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他家是“四世三公”,成为世代簪缨的名门望族。

不得不服,杨震精心设计的这个事件,让他一家赚了个够可怜的王密则被他算计后惨遭世人唾弃而遗臭万年,那其实是很冤枉的。

杨震不愧是古今沽名钓誉而赚取功名之始祖,当今网红也不得不为之折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