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消化道肿瘤内镜治疗策略系列之早期食管癌(EP-LPM)

病例

65岁男性,0-IIc型,41mm,食管鳞状细胞癌,pT1a (LPM)。

术前检查

图1 白光内镜 (a b)白光(WLI)内镜显示食管中下段右壁有一个2/3周长的发红凹陷病变,有角化。凹陷区无颗粒状改变或结节。肿瘤浸润深度预测为固有层黏膜(LPM)。

图2 NBI-ME图像 (a b)NBI观察病变被确认为褐色区域。ME-NBI:在病变的位置可见B1型血管,预测肿瘤浸润深度为上皮(EP)或固有层(LPM)。

图3 碘染色图像(a b)碘染色后,病灶边界清楚,呈拒染区,呈粉红色,边界不规则。病变最宽部位的大小超过2/3周长。

术前诊断

病变为浅表凹陷型(0-IIc),大小40mm,食管中下右壁,2/3周长。预测肿瘤浸润深度为LPM,外院活检标本显示鳞状细胞癌。

图4 ESD治疗及随访过程(a、b、c、d)

首先,我们用NBI-碘染色法识别病灶的边界,然后用圈套器针尖将病灶标记。

然后用0.4%透明质酸钠溶液以及生理盐水按1:1的比例混合于黏膜下层,行黏膜切割和黏膜下剥离。

此例患者术后黏膜缺损为4/5周。

为了预防ESD后的狭窄,将80μg曲安奈德+18ml生理盐水注射到黏膜缺损内剩余的黏膜下层。

3个月后随访,ESD后观察到白色瘢痕与ESD术后黏膜缺损一致。没有狭窄,所以内镜能够顺利通过。

病理诊断

图5 ESD术后病理 福尔马林固定标本用水彻底冲洗,碘染色,病灶的大小为41mm×31mm。

低倍放大肿瘤最深处,形成肿瘤巢的鳞状细胞癌向黏膜固有层生长。肿瘤巢未到达黏膜肌层。肿瘤浸润深度为pT1a-LPM,浸润性生长方式为INFa。无淋巴血管侵犯,切缘阴性。

病理最终诊断

0-IIc型早期食管癌,41mm × 31 mm,中分化鳞状细胞癌,浸润深度:pT1a-LPM, ly0, v0, HM0, VM0。

本例治愈性切除。

讨论

根据食管癌治疗指南,没有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转移的小于3/4周长的EP或LPM鳞状细胞癌是内镜切除术(ER)的绝对指征,超过3/4周长的EP或LPM的鳞状细胞癌会伴随狭窄[1-2],本例病变与标准一致,是ER的指征。

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有无临床转移,可通过内镜下切除(ER)病理评估来确定浸润深度,存在或不存在残余肿瘤,淋巴血管侵犯。

对于这个病例,由于病理诊断为pT1a-LPM,水平和垂直边缘阴性,无淋巴管、脉管浸润,ER治愈性切除,1年内没有复发。

食管狭窄狭窄的预防

日本食道癌治疗指南强烈推荐采取一些预防食管狭窄狭窄的策略。有报道称,经鼻内镜下球囊扩张术(EBD)、经内镜下注射曲安奈德(ETI)和口服泼尼松龙(泼尼松龙)治疗ESD是有效的。由于在许多病例中没有比较和检查哪种方法更优越的报告,因此正在进行一项口服类固醇与局部类固醇注射治疗预防ESD后食管狭窄狭窄的III期研究(JCOG 1217)。

严重并发症包括EBD伴术中穿孔,ETI伴延迟性穿孔,口服泼尼松龙可能发生全身感染。所以,知情同意很重要。

根据食管癌术后黏膜缺损的面积来选择ETI和/或口服泼尼松龙。

本病例2/3周病变的ESD后,黏膜缺损的周长为4/5。所以,认为ESD后狭窄的风险非常高,选择溃疡周围的黏膜下层注射曲安奈德,可预防食管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