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4眼”尿蛋白,可帮助看好肾病,快记下来

尿蛋白升高是慢性肾小球肾炎最典型的表现,贯穿肾脏病的预防、检查、诊断、治疗、效果评估、疗效巩固等整个防治过程。

所以患肾脏病后,肾友们要懂得如何看尿蛋白,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看以下4项:

一看定性:尿蛋白有没有?

很多人之所以发现肾病,是因为体检时检查尿常规。尿常规中的尿蛋白是一项定性检查,分为阴性、弱阳性、阳性(1+~4+)。可以在医院检查,也可以在家用尿检试纸检查。

尿蛋白的定性检查是用的单次尿液,且数值不够细致,准确度不高。虽可看出尿蛋白有没有,但不好判断尿蛋白有多少,不能作为指导治疗的依据。

定性的主要作用,是在最开始时筛选出患者,以及病情稳定后进行便捷检测,在中间的治疗阶段不是主要的。

二看定量:尿蛋白有多少?

看了有没有之后,再看有多少,评价标准是24小时尿蛋白定量。

检查结果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

轻度:24小时尿蛋白定量1g以下,危害不是太大,只进行常规治疗即可;

中度:24小时尿蛋白定量1g-3.5g,会使肾脏病呈渐进性进展,可以考虑进行免疫治疗;

重度:24小时尿蛋白定量3.5g以上,肾脏病进展较快,通常要进行免疫治疗,以及其它支持治疗。

大部分蛋白尿患者的治疗目标,是将24小时尿蛋白定量降到0.5g以下。

蛋白质的种类繁多,几乎是无穷无尽的。尿中的蛋白质也有很多种,不同的种类的尿蛋白提示不同的肾损伤,可据此而精准地诊断病情、实施更为有效的治疗。

尿蛋白电泳检查,可以粗略地显示小、中、大分子尿蛋白的大概分布;

尿蛋白组分检查,可以精确地显示每一种尿蛋白的具体含量。

比如:

尿蛋白以白蛋白为主,比较“单纯”,提示病变部位在肾小球,治疗重点应为免疫炎症;

尿蛋白以α1微球蛋白、β2微球蛋白、NAG酶、视黄醇结合蛋白等小分子蛋白为主,提示病变部位在肾小管,治疗重点应为抗氧化活血;

免疫球蛋白G较高,提示肾病比较难治,病情进展快,可能要考虑特殊治疗。

如果各种尿蛋白都高,那么降尿蛋白药物仅用一种是不够的,需要多途径综合治疗。

尿蛋白的成分是肾内科的专业检查,并不是所有检验科都开展,也不是所有临床大夫都擅长分析,有条件的肾友可以多注意一下。

四看时间:尿蛋白缓解多久后可痊愈停药?

当尿蛋白得到临床治愈后,治疗的主要任务是维持疗效、防止复发,同时开始逐步减停药物。

比如原发性的肾病综合征,当尿蛋白持续缓解两年后,状态稳定且无复发征兆,可以考虑停掉药物。

而原发性的肾炎综合征,差异较大。尿蛋白“单纯”的患者,在得到缓解后一年内可以停药,即使有少量血尿存在,也可以停药。而尿蛋白“复杂”、多次复发的患者,即使尿蛋白缓解后也要用药巩固治疗一段时间,可能需要近两年或更长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