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孝道“沦丧”,比城市要严重,为啥?农民的3句话,没法反驳

如果真有一天,农民老了,没有打工和种地的能力了,那么日子该怎么过?这个问题相信大多数农民都考虑过,按理说农民都有后代,不该考虑养老的问题,但很多农民心里其实都清楚,让子女养老现在越来越不靠谱了,尤其在农村,子女不管父母的现象时有发生,每个村子里或多或少都存在,只不过有些农民为了维护子女的形象,也为了家庭和睦,尽量瞒着不让同村的人知道。


让农民感受比较明显的就是年轻人不会心疼老人,有很多农村的小年轻说起来也挺有本事的,还在城里买了房,但看看村里的父母,住的确实有了好几十年历史的老房子,墙体可能都有些开裂了,鲜明的对比之下,不少农民开始忧心自己的养老了。还有些对子女比较失望的农民干脆感慨农村孝道“沦丧”,比城市要严重。按说农村自古以来就注重孝道,在这种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农民更应该懂得孝敬老人才对,为啥现在却截然相反呢?编者特意问了村里比较有威望的农民老赵,编者总结了3句话,完全没法反驳。


久病床前无孝子。对没伺候过农村生病的老人的那些人来说,这句话可能是托词,不足为信,但对伺候过农村生病老人的人来讲,应该对这句话的认同度很高。农民不信的话,可以看看村里子女比较多的那些家庭,很多子女可能心甘情愿的给几百的赡养费,但不见得愿意把老人接到自家赡养就是这个道理。伺候生病的老人不仅需要耐心,还需要不怕脏不怕累,有些老人由于疾病的原因,心理还比较脆弱,比较执拗,稍不顺着他们来,可能就要被吵一顿,这时候心中的感受也只有农民心里最清楚了。


离家太远,孝顺无门。在农村提到留守这个词,很多农民心里就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后边加上“老人”“儿童”“妇女”之类的字眼,从这来看就知道农村老人是属于留守人群之列的,对农村的年轻人来说,未必就是不孝顺,有些农村的年轻人也会定期的给老人打电话,寄生活费,但只是在外人看来,不能在老人身边伺候,所以就觉得属于不孝顺。虽然农民没能在家伺候是真的,但离家太远,孝顺无门也客观存在。

被宠坏了,不懂得感恩。可能说实话您不爱听,但很多农民教子方式确实值得商榷,随着农村生活条件变好,不少农民都把“棍棒之下出孝子”“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些老祖宗留下的老话给抛弃了,不管家庭条件如何,都硬要富养,其结果就是子女长大后觉得现在拥有的一切都是合情合理地,当父母的就该给子女创造这样的条件。等到自己长大了,离家后和这个家就没多大关系了,老家的父母就该自己顾好自己,由于从小被宠坏了,他们完全不懂的感恩为何物,更谈不上孝顺了。


以上的3句话,确实是真实情况,听起来完全没法反驳。当然,不孝可能也跟经济条件有一定关系,但编者觉得没直接关系,只要有孝顺老人的那份心,不用很多钱,一样能把老人照顾好,如果没那份心的话,可能自己住高楼,老人还是吃糠咽菜。对此,你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吗?欢迎留言分享给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