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太子丹要铤而走险刺秦王?

众所周知,战国的时候,弱小的燕国曾派出了一名叫荆轲的刺客去刺杀秦王,这次刺杀行动以失败告终,也加速了燕国的灭亡。

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燕太子姬丹为什么会选择这个一旦失败后果不堪设想的做法去对付强秦呢?

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先从姬丹和嬴政的身世说起。


一·燕太子丹和秦王嬴政的身世

《史记》上是这么记载的:

"燕太子丹者,故尝质于赵,而秦王政生于赵,其少时与丹欢。及政立为秦王,而丹质于秦。秦王之遇燕太子丹不善,故丹怨而亡归。"

也就是说,燕太子姬丹小的时候被父亲燕王喜扔到赵国当人质。

因为嬴政的父亲子楚当年也在赵国当人质,所以嬴政生于赵国。

两个孩子都是赵国的人质,自然同病相怜,相处愉快,成为了好朋友。

后来二人都离开了赵国。再后来燕王喜为了讨好秦国,又把太子丹扔到秦国当人质。

在去秦国之前,太子丹想到曾经和嬴政共度过一段年少无知的快乐时光,想着老友相见,不禁喜上心头,以为嬴政会优待他。

结果没想到的是,嬴政对他的态度居然是"不善",太子丹又委屈又怨恨。

我们可以看出来,二人的关系是:由欢转怨。

这里秦王嬴政的态度是他们交恶的重要因素,下面我们看一下嬴政是个什么样的人。


秦王嬴政

二.秦王嬴政

《史记》里有一段尉缭描述秦王嬴政的话:

"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下人,得志亦轻食人。"

这一段话描述了嬴政的外貌和为人。

外貌:高鼻梁、长眼睛、猛禽般的胸脯,豺狼般的声音。

待人接物和性格:刻薄寡恩,像虎狼一样残忍有野心。穷困时可以对人以礼相待,得势时就会伤人吃人。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来,嬴政是一个势利、刻薄而凶残有野心的人。

那么他为何会对太子丹不善呢?

我认为有三个原因:

1.虽然他与太子丹曾经当过好朋友,但那时嬴政年幼,长大后的他根本不怀念这段孩提时代的友情。

2.当他与太子丹重逢时,他已经是秦国的王,而太子丹的身份变成了秦国的质子,他与太子丹的身份发生了变化。

太子丹不过是要听他话的一个来自弱国的人质,按照嬴政"得志轻食人"的性格,他怎么会对太子丹以礼相待呢?

3.嬴政,一个高高在上心怀野心的秦国的王,痛恨太子丹还有一个很有可能的原因就是:

他在赵国那八年,是他一生中最落魄最不堪的时刻,而太子丹恰恰见证过那些时刻。

所以当太子丹再度出现时,就仿佛在提醒他:你赢政曾经那么悲惨,那个时候的你还需要依靠我姬丹。这绝对是骄傲的嬴政不能容忍的。

所以他不但不感太子丹当年的恩惠,还要欺侮太子丹,比如,就是不让他归国。

《燕丹子》里有比较夸张的记载:

"燕太子丹质于秦,秦王遇之无礼,不得意,欲求归。秦王不听,谬言:令乌鸦白头,马生角,乃可许耳。"

虽然文中所描述的,"秦王说'等到乌鸦白了头,马头上长了角才能归国'"实属夸张,但我们可以看出来太子丹受尽秦王的欺侮渴望回国时,秦王故意折磨他,就是不给他归国的希望,可见秦王的无情和残忍。

但是光有秦王的残忍,太子丹未必会选择刺秦,我们来看看太子丹是个怎样的人。


太子丹

三.太子丹

《燕丹子》里曾经记载了太子丹写给太傅鞠武的一封信:

"丹不肖,生于僻陋之国,长于不毛之地,未尝得睹君子雅训、达人之道也。……丹闻丈夫所耻,耻受辱以生于世也;……故有刎喉不顾、据鼎不避者,斯岂乐死而忘生哉?其心有所守也。今秦王反戾天常,虎狼其行,遇丹无礼,为诸侯最。丹每念之,痛入骨髓。计燕国之众,不能敌之,旷年相守,力固不足。欲收天下之勇士,集海内之英雄,破国空藏,以奉养之。重币甘辞以市于秦,秦贪我赂而信我辞,则一剑之任,可当百万之师;须臾之间,可解丹万世之耻。……"

根据这封信的节选以及其他历史记载,我们分析一下姬丹做出刺秦决定的原因。

1.姬丹的人生态度

关于人生态度,太子丹在信里已经说的很明白了:男子汉大丈夫,一生中最耻辱的事情就是受了侮辱还苟且地活在世上,而秦王对他如此无礼如此刻毒,让他每每想起就感到屈辱之痛到达了骨髓。

我们着重看信里的几个词:"破国空藏","重币甘辞","一剑之任","万世之耻"。这说明太子丹哪怕花光燕国的财产,也要去网罗天下勇士,为的就是用金钱和美言麻痹秦国,然后一剑刺死秦王。那么根本目的是什么呢?是为解太子丹在秦国所受的万世之耻。

这封信写了半天,太子丹一句也没提如今燕国情况紧急,为了救国,所以他要刺秦。

因此,姬丹刺秦的根本原因就是为他自己的尊严而战,而不是为了燕国。

这就是他派荆轲刺秦的个人原因。

那么,太子丹在作出刺杀决定时,有没有考虑过父亲燕王喜呢?

下面我们来看看燕王喜和姬丹的关系如何。



2.姬丹与燕王喜的父子关系

我们看太子丹写给鞠武信件的开头:"我姬丹在边远闭塞的燕国出生,贫瘠荒凉的土地上长大。"

说明太子丹是怨恨自己生在燕国这么一个弱国的,后面他又说:"我未曾领略过贤能君子高雅的教导,也没有领教过通达之士所讲的道理。"

说明他不满自己没有受过最好的教育。

前面我们知道太子丹两次被扔到他国当人质,一次是燕王为了讨好赵国,另一次是燕王为了讨好秦国。

由此可见,太子丹和燕王喜的父子之情非常淡薄,甚至可以说太子丹完全就是燕王喜手里维持自己统治的工具。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燕王喜不但两次让太子丹当人质,而且在荆轲刺秦失败以后,燕王喜为了讨好秦王,居然主动把太子丹的首级献给嬴政,以为就此可以让嬴政开恩,停止进攻燕国,自己也可以保住燕国国君的王位。

我们不难看出,燕王喜,这个既蠢又坏的人,一个彻头彻尾只为自己打算的父亲,对太子丹的感情该是多么淡薄。

太子丹并不傻,他又会爱他这个父亲吗?

太子丹不仅不爱他,还怨他,就像给鞠武的信里写的:"生在一个闭塞的国家,也没有受过贤能通达之士的教导。"

所以,燕太子姬丹谋划刺秦王的时候,是不可能考虑失败以后,他的父王会不会受连累的。

这里我想补充的是:

燕王喜未必不知道太子丹想谋害秦王的计划,只不过既蠢又坏的他可能考虑不到刺秦失败的后果,也可能并不太清楚详细的计划。

因此这不能表明姬丹做这个决定时考虑到了燕王喜,父子俩都只是考虑自己而已。


壮士荆轲

3.姬丹的性格

我们说,太子丹采取的报复秦王的方式是刺秦而不是其他方法,决定性因素还是太子丹的性格,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来看看后来鞠武是怎么给太子丹回信的。

(碍于篇幅问题我后面就不引用原文直接用译文了)

鞠武在回信中表示:姬丹看重个人勇力,迷信一剑刺杀的作用,把希望寄托在以偶然的机会取得成功,这样的考虑不够周全。他的建议是燕国应该联合其他国家一起抗秦,这样胜算更大,姬丹也可以雪耻。

但是太子丹对这个建议是非常不满意的,因为他觉得这样做的话,耗费的时间太久了。

这能不能看出来太子丹是个急躁、沉不住气的人呢?

我们再来看后来太子丹对荆轲的态度。

太子丹好吃好喝的款待荆轲有好一阵子了,但是荆轲迟迟不动身,太子丹很着急,就跟他说秦国已经攻破赵国,进攻燕国了,干脆让秦舞阳和荆轲同去刺秦王。

这恰好反映了姬丹是个沉不住气、考虑问题不周全的人。

沉不住气是因为他觉得燕国已经有危险了。

考虑问题不周全是因为他居然认为秦舞阳这种人也能堪以大用。

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姬丹是个多疑的人。

他曾经怀疑谋士田光会泄露机密,导致田光自尽。

他现在怀疑刺客荆轲反悔,不愿意动身秦国。

那我们可以推测一下,他为什么不赞同老师鞠武所提的联合他国抗秦的办法呢?

除了他等不及那么长时间,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他不信任其他国家,不相信他们愿意和燕国一起对付秦国。

所以,姬丹为何会采用刺秦的方法,是因为他的性格:急躁、沉不住气、考虑不周和多疑。


撒切尔夫人


四.最后的话

撒切尔夫人有一句名言:

注意你的思想,因为它将变成言辞;

注意你的言辞,因为它将变成行动;

注意你的行动,因为它将变成习惯;

注意你的习惯,因为它将变成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因为它将决定你的命运。

太子丹的悲剧跟他的性格有很大关系,如果他既采用老师鞠武的提议,又网罗勇士,并且等待荆轲与高手一同赴秦,虽然说未必会扭转嬴政统一天下的局面,但是胜算总是要大些。

可是他被心中的仇恨冲昏了头脑,才会想出让嬴政一刀毙命的办法。


《燕丹子》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