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零感染”迎接“双满月”武汉科技大学医院抗“疫”掠影

3月12日,武汉市新增新冠肺炎确诊病例首次降至个位数。这一天,对于武汉科技大学医院来说,同样值得铭记:两个月前的当天,该院成立抗击疫情领导小组,拉开了全面打响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序幕——

1月21日开始,抽调近50名医务人员每天24小时在青郑高速入口对来往车辆人员进行体温检测,登记排查,联防联控;1月26日开始,组织16个家庭医生团队对辖区20万居民进行网格化公卫服务、地毯式排查工作,实现入社区排查、重点群体监控“全覆盖”;1月26日开始,在武汉市部分三甲医院定为发热定点医院以后,主动接收从这些医院转出的危重症患者和透析患者;2月8日开始,在武汉市发起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总攻后,主动申请纳为新冠肺炎第四批定点医院,分担收治确诊重症患者的压力;3月2日开始,负责辖区60余个隔离点的CT复查、核酸采样、核酸血清抗体检测等工作,最多一天CT检查500余人次、核酸检测采样900余人次、核酸血清抗体检查1000余人次。

两个月过去,武汉科技大学医院累计接收新冠肺炎确诊及疑似患者100余人,预检分诊发热患者近万人,管理隔离患者1700人次,462名职工无一人感染。回顾这一段时间的工作,曾在《新闻联播》里说疫情期间搞不好医院就辞职、照顾不好职工就离开的院长谭伟,终于露出了笑容。

审核即将解除隔离患者的CT影像(张雅琴 摄)

“磨刀不误砍柴工”

“疫情来势凶猛,但我们没有匆忙上阵。”武汉科技大学医院院感科主任方冬香回忆,在领导小组成立以后,医院第一时间做的是对全院职工进行院感培训,按科室开展实操演练,并连夜改建发热门诊,设置“三区两通道”。同时,设备物资科紧急采购医用防护服、N95口罩、外科口罩等防护物资。

“医护人员每天上班经医护人员通道进入清洁区,换上日常工作服,再进入缓冲区穿戴各种防护用品,最后才能进入污染区开展工作;就诊的发热患者则由单独的病人通道出入。”方冬香介绍,“三区两通道”有效提升了安全保障,也对医护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错一个步骤,就可能功亏一篑,我们再三强调,反复培训。”

“进门后(手消毒);脱外鞋套(手消毒);脱隔离衣连同外层手套(手消毒);摘护目镜/防护面罩(手消毒);脱外层口罩(手消毒)。”在方冬香列举的从污染区回到缓冲区的操作流程,仅手消毒就要求5次,而回到清洁区还需5次。“医护人员4-6小时一班轮岗,一旦进入污染区,意味着中途不吃不喝。”方冬香告诉记者,新冠科室有位年近50的女医生患有高血压,每日早上需服降压药。但是降压药都有利尿作用,为了不影响工作,她一度穿上了拉拉裤。后来因为实在不方便,便不顾服药效果打折,将服药时间改到了晚上。

全院进行消毒杀菌(张雅琴 摄)

按照院感要求,医院安排10名职工一日两次开展院内外整体消毒,重点对开关按钮、电梯按钮、走廊扶手甚至门把手进行擦拭,最大限度地降低了交叉感染隐患。“哪怕只有百分之零点一的风险,也要用百分之百的措施去防范。”全院上下有着深刻认识。

急难险重有人冲

如果说武汉科技大学医院是与新冠肺炎作斗争的主战场,那么发热门诊就是战“疫”最前线的哨所。作为“前线哨兵”,顾丽萍带领的全科医学科6名医生承担着发热患者预检分诊重任。

“在1月底启动发热门诊以后,我们的工作就按下了快进键。”顾丽萍说,1月底至2月初的那段日子,堪称自己从医生涯里的“至暗时刻”,“每天眼睛一睁,面对的就是发热病人;每晚临睡之前,接触的还是发热病人。发热门诊24小时应诊,每天接诊量都在120至200人之间”。

疫情初期,武汉科技大学医院并非定点收治医院,确诊或疑似患者需按防疫指挥部的统一安排,到定点医院治疗或隔离点留观。由于当时定点医院床位爆满,部分症状明显的发热病人担心没有床位收治,就诊以后就赖着不走。“当时我们既要坐诊,还要经常调解矛盾,安抚病人情绪。”顾丽萍坦言,“一天下来,嗓子说不出话来。”

为提高接诊效率,顾丽萍安排3名护士在医生接诊前就做好病人的分流工作,指导病人进行手机网上挂号、抽血、治疗,针对普通患者和发热患者,分别优化就诊流程,得到了病人的一致拥护。

精心呵护生活无法自理的新冠肺炎患者(张雅琴 摄)

给重症病人加油鼓劲(张雅琴 摄)

3月12日,武汉科技大学医院发热门诊的就诊病人已经寥寥无几,但顾丽萍却仍在忙碌。谭伟、顾丽萍等5名医生还是洪山区新型冠状病毒解除集中医学观察专家小组成员,每天负责对洪山区各隔离点需要解除隔离的所有病例进行临床症状、核酸检测结果、CT影像检查、核酸血清抗体检测等方面评估诊断,并提出解除集中医学观察建议。“现在虽然也累,但不再心急如焚,都是正能量的工作。”顾丽萍笑称,小组曾创下一天评估700余人次的记录。

扶危渡厄无不同

武汉科技大学医院也叫洪山区青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它还有个分院武汉德康老年病医院,又称洪山区张家湾街烽胜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院“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两个院区覆盖武汉“南大门”20万洪山居民,为他们提供医疗、公卫服务、预防保健、慢病管理、家庭医生签约等服务。

集体转运三甲医院重症患者(张雅琴 摄)

1月26日,武汉市将部分三甲医院定为发热定点医院,不再收治非新冠肺炎患者,许多危重症患者和透析患者只能出院。危急时刻,武汉科技大学医院主动出手,接收了从定点医院转出的患者。“前后共接收了200余名危重症患者和100多名透析患者。”医院血液净化室主任黄招兰介绍,为满足新冠透析患者的需求,医院曾克服重重困难加急采购了一批透析机。

“透析病人一周必须透析2到3次,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同样有生命危险。”黄招兰说,受疫情影响,医院专门搭建隔离病房,收治核酸检测呈阴性但CT显示肺部有感染的透析患者。“任何一个透析患者都伴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部分还行动不便,对我们的护理工作提出了甚至比新冠肺炎患者护理更为严格细致的要求。患者亲属又无法进入隔离区,我们就是患者的亲人。”

为隔离的尿毒症患者进行透析(张雅琴 摄)

血液净化室算上黄招兰是3名医生,一名医生负责隔离透析,黄招兰和另一名医生负责正常透析,两边在不同区域进行。目前除了18名隔离透析患者,还有70多名正常透析患者,黄招兰却对后者更为担心,“尽管都做了核酸检测,但正常透析患者做完以后可以回家,还是有潜在的感染风险,我们丝毫不敢大意”。黄招兰算了一笔账:20多台血液透析治疗机,100余名患者,每周每人至少两次,一次大约4小时,每次透析之间需要间隔至少2小时用于清理和消杀,“机器能停,人不能停”。

因抗疫有力,武汉科技大学医院在2月7日和12日分三次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正如方冬香、顾丽萍、黄招兰三位医生所说,这既是全院人共同努力的结果,也得益于“带头人”谭伟——承诺职工或者职工家属感染定举全院之力救治,坚持每天两次为全院职工熬制预防中药汤剂,克服物资紧张为全院职工注射胸腺肽……他不仅带头冲锋陷阵,还让所有职工免去后顾之忧。在3月5日的核酸检测中,全院462名职工全部阴性。(张宾 邓洲 张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