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大师”【陈果】

清华前校长梅贻琦先生曾经说过,大学之为大学,并非因为有大楼,而是因为有大师。那什么是大师?我想我们应该把这个含义搞清楚。我们现在的电视节目也好,媒体也好,似乎非常轻易地就会把“大师”这个头衔赠送给一个也许配不上这个称号的人。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被低估的人,每个时代都有很多被高估的人。

那么,到底什么叫作大师?怎样的人才能称得上大师呢?当我们说到大师的时候,基本上可以分出两类。第一类是技艺上的大师、才能上的大师。这样的大师在人类历史上往往有着不可取代之贡献,有难以超越之特长。

比如说在军事方面,就有诸葛亮,还有写《孙子兵法》的孙武。我以前把《孙子兵法》抄写过几遍,我觉得此中颇有深意,兵法深入下去,探讨的竟全是哲学、心理学……很有意思。很多好书都是薄薄的一本小册子,因为简洁有一种力量。你要说得复杂,不难,但是要说得简洁,真不容易。所以,这些人就是军事技艺上的大师。

在艺术上我们也知道很多大师,比如达·芬奇、毕加索、罗丹,比如唐宋诸名士。我以前翻一些杂书的时候,读到达·芬奇的逸事,感觉他真的很厉害,达到了“大事相通,小事相似”的境界。他学什么东西都特别快,又能搞木工,又能搞建筑,又能造军事工程,会画画,还会弹琴。有一种特别奇妙的琴是三弦的,我暂且称它为“三弦琴”吧。据说当时达·芬奇的朋友在那儿玩,弹得很难听,达·芬奇就在角落里幽幽地说了一句“我来试试”,然后他上手十几分钟就学会了,而且弹得还挺美妙。这就是技艺上的大师,在艺术领域已经四通八达,对他来说,艺术没有边界。

在哲学领域也有好多大师,其中有一位让我很动心,这个人听名字就不平凡,他叫斯宾诺莎。斯宾诺莎影响了很多人,几乎所有斯宾诺莎之后的伟大哲人,都多多少少受到他的影响。而斯宾诺莎的职业是什么呢?他是在眼镜店里磨镜片的。从此,哲学史上有了这么一句话:斯宾诺莎在专心致志地磨眼镜片,于是,世人透过他的镜片看这个世界。很伟大吧!

围棋界也有一位无可超越的大师吴清源,他活着的时候几乎雄踞天下第一。据说,当时他拿下了所有能拿下的奖。另外,武学上也有过一位天才人物——李小龙。我记得李小龙有一句话,你要是不到那个境界,还真的说不出来。他说,我绝不会说我是天下第一,但我也绝不会承认我是第二。如果我跟你说我很厉害,你会觉得我在炫耀,但如果我跟你说我不厉害,那我是在撒谎。

这类大师就是技艺上的大师、才能上的大师,他们有熠熠生辉的才华和风采,他们是人类历史上的璀璨星辰。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足以代表一个时代,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这就是第一类大师,技艺类的大师,他们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代宗师”。他们具有伟大的才能,是各个领域中伟大的专家。所以,称他们为“大师”是不过分的。

第二类大师,我觉得是人格上的大师。这些人与前者不同,他们的境界非常高远,整个人类的精神都在他们的影响下发生了蜕变,这些人可以被称为“人类灵魂之光”。因为他们终其一生,都在为人类的灵魂寻找出路,他们对世界没有什么物质上的贡献,他们唯一的贡献就是带着人类升华到一个更高的界面,看见更高的层次。

有一位很有名的哲学家叫海德格尔,他曾经在他的一个朋友——哲学家伽达默尔的葬礼上致辞。当时海德格尔说了这么一句话:“我们失去了他,从此人类世界的一角将陷入永恒的黑暗。”也就是说,伽达默尔离开这个世界,就意味着天上的一颗恒星陨落了,他永久地带走了一束光。

人格上的大师就具有这样的意义。比如说,我们熟知的孔孟老庄,就是人格上的大师,至今为止,也没有什么人能超越他们,无可超越了,就像至今为止也没有什么山能超越珠穆朗玛峰。这世界上只有一座珠穆朗玛峰,但中国有好几座珠穆朗玛峰,精神上的、灵魂上的、人格上的珠穆朗玛峰,无可超越。

再比如说,佛教的开创者释迦牟尼,古希腊的贤哲苏格拉底,基督教的耶稣,印度的圣雄甘地,南非的曼德拉……这些人都可以说是人格上的大师,是“人类灵魂之光”。

在讨论这一类大师的时候,我总是觉得,把这些人叫作“一代宗师”,似乎是低估了他们。我一开始很疑惑,为什么“一代宗师”配在他们身上,就好像有种违和感?后来我才明白,他们不是“一代宗师”,他们是千秋万代之良知。这些人超越了任何时代,因为他们千秋万代。

木心写过一段话深得我心。他说,一般的人才往往要具有强烈的时代介入感,涉足这个时代;天才是自由的,可介入,可不介入,随心所欲;而超一流的天才,不介入时代,因为他们千秋万代。

所以,人格上的大师往往不能称之为“一代宗师”,他们是千秋万代的良知,是人类灵魂永恒的光。所以这些人跟前面第一类大师有所不同,第一类大师是伟大的专家,他们具有伟大的才华;第二类人格上的大师,他们拥有的是伟大的心灵,他们不是伟大的专家,而是伟大的人。什么叫作伟大的人?什么样的人堪称“人类灵魂之光”?就是说,即使他们不在了,即使我们不在了,即使整个人类都不在了,他们的精神还在,这才叫作伟大的心灵、伟大的人。这些大师的存在,证明了人类的伟大是没有上限的。他们不是存在于一个时代,而是融入了永恒之中,他们是无限的。

前段时间,我在看泰戈尔作品的时候,发现泰戈尔有一位好朋友,竟然就是圣雄甘地,你不知道我当时有多感动。其实人家是好朋友,关我什么事啊?但是我看了之后真的非常感动。为什么呢?因为这两个人是好朋友,就说明伟大的心灵永不孤单,伟大的心灵一定有人懂,而能懂你的人,一定是另一颗伟大的心灵。我在和我朋友分享他们两个是好朋友的时候,我朋友说了一句让我觉得很厉害的话,他说:“具有同等能量的人,才能相互识别;具有同等能量的人,才能相互欣赏;具有同等能量的人,才会是知己。”所以当我知道他们两个是好朋友的时候,我看到了永不孤单的两颗心灵,于是,我看到了永不孤单的所有伟大的心灵。

当时我的那种激动来自于我竟然在跟他们分享这片土壤,我竟然跟他们分享同样的空气,我竟然跟他们同属于人类,我深感荣幸。

所以,我觉得大师是可以分成两类的,第一类是技艺上的大师,第二类是人格上的大师。技艺类的大师是在“术”的意义上造诣精深,而人格的大师是在“道”的意义上影响深远。什么是“道”? “道”就是天理、真理。人格上的大师,在“道”的意义上功勋卓著,无可取代。

关于第二类人,我记得法国作家纪德说过一句话,他说“他们担当了人性最大的可能”,也就是说,这样的人已经活出了一个人能够活出的最完满的状态了。

乍一看你会发现,技艺上的大师和人格上的大师未必是成正比的。不是说你越有才华,人品也就越好,不是这样的。在现实生活中也好,在历史上也好,在我们当下的时代也好,很多人的才华和人品都是不成正比的。很多人很有才,但是人品真的不那么好,这个也是事实。有一本书叫作《行为糟糕的哲学家》,我当时看的时候觉得很惊讶。这个世界上有一些书是要让你去信仰一些东西,但是这个世界上也需要这样一些书,让你破除一些迷信。哲学史让我信仰哲学,让我信仰哲学家,让我信仰智慧,但是《行为糟糕的哲学家》让我破除了那些迷信。这本书里讲了10位历史上堪称最伟大的哲学家,但他们在生活中是那么的糟糕,其中有叔本华、海德格尔、卢梭、尼采等,挺有意思的。但是你不要以为这本书是在诋毁那些哲学家,不是的,我觉得世界上最好的一种态度就是客观公正,不抱偏见。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好”没有必要和“不好”去功过相抵。我觉得要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人,就是要能分辨出好的东西,赞美它,歌颂它,而不好的东西就应该谴责它。客观公正地对待一个人,才是真正对他好。

这世界上有一类人,他们能“说出真理”,这类人我觉得已经很厉害了。但是,这世界上还有一类人要更加厉害百倍万倍,就是能“活出真理”。说出真理已经很牛了,但最伟大的是活出真理,即使你什么都不说。“说”这个东西花不了你多少成本的,说到底就是一句闲话,如果你不去身体力行,不去尽心尽力实践的话,你所说的所有东西都只是闲话,仅此而已。所以说出真理的那一类人,在才能上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是,活出真理的一类人更了不起,这两者境界不同。

虽然一个人的技艺、才能和他的人格、精神品质之间,在很多情况下未必成正比,或者说未必有必然的关系,但其实这两者之间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相互渗透、边界模糊的关系。大多数技艺上的“一代宗师”最终会由术入道,当他们在技艺上不断磨炼,达到常人所不可及的炉火纯青的境地时,他们往往在人格上也会领悟到生命的更高智慧,也会领悟到宇宙的大道。世上所有的学问,不论科学、哲学、艺术,最终往往殊途同归,万象归一,归于真理。随着一个人不断深入磨练自己的技艺,不知不觉中他也在深入了解生命的真谛。当他达到技艺的顶峰,在技艺的尽头,他会窥见真理。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他的人格和精神品质也会趋于完满。

我们经常用一句成语来形容这种状态,叫“如入化境”。到底什么东西“化”掉了呢?其实化掉的就是那个小小的自我,也就是“忘我”了。一个人如入化境的时候,他的自我化掉了,化在宇宙天地之间了,与宇宙天地合而为一了。

所以很多时候,大多数技艺上特别厉害的“一代宗师”,会由术入道,本来是在磨练某一种才华,练着练着,竟然修出了一片诚意。一开始可能是对自己真诚,之后开始对他人真诚,随着不断地修养、修行,最后对天地真诚,对宇宙万物真诚,这就是如入化境。所以我们就能理解,世界上真的有这种人——万物与我并生,天地与我合一。我们也能理解哲学家罗素所说的“我生存的三大动力,是对知识的热爱、对爱情的渴望、对人类苦难的悲天悯人的情怀”。当一个人对宇宙万物心怀一片诚意,这不是不可能的。

“忘我”“如入化境”“炉火纯青”这些词,听上去好像高深得不得了,但其实它的元素很简单,只要你心怀一片诚意,说到底就是两个字——真诚。当你真诚地做一件事的时候,做着做着就会融入这件事情本身,从而忘却周围的嘈杂。这个时候你不只是做这件事的人,而是成了这件事情本身,你的每一个行动,只不过是这件事情自我推动的一个步骤而已。就像你心怀一片诚意地跳舞,跳着跳着,你就不再是一个跳舞的人,不再是一个舞者,而是化作了舞蹈本身。不是你在跳舞,而是舞蹈在你的身上自动发生,这就是如入化境。听上去玄乎其玄,说到底就是心怀一片诚意。

《中庸》里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这里的“性”包含了人和物——“尽人之性”和“尽物之性”。意思是,只有心怀一片诚意,才能使一个人或一件东西发挥出其最大的潜能与力量。古话“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所以,要让自己活成一个完全的人,活出自我最大的可能,所需要的元素非常简单,就是心存一片诚意。而当你“尽人之性”的时候,你不要以为你只是活出了一片人性,当你活出了完全的人性的时候,你会唤醒自己最大的天赋。

所以,技艺的大师未必是人格的大师,但是人格的大师一定是一种技艺的大师。有一句老百姓都知道的成语,叫“心诚则灵”,我们经常把它理解为求神拜佛,非也。“心诚则灵”,请你在这个词中间划上一个等号,意思就是,“心存一片诚意”等于“唤醒了自身的灵气”。当你心怀诚意的时候,你的灵性、灵气会瞬间爆发。所以你会发现,心诚之人的直觉力会特别好,感觉会特别敏锐。因为当你很真诚的时候,心里面就特别干净,而“净极光通达”,净到极点,光明便会通达。

所以你会发现,所有伟大者的共性,就是心存诚意,对己真诚,对人真诚,对天地真诚。真诚有很多别名,有一个别名就叫作高尚,有一个别名就叫作纯洁,有一个别名就叫作童真。所以,真诚只是一切美德的别名而已。

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