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入门】学习中医必须知道的——“五行”

华夏民族是最讲究协调和平衡的,

而木、火、土、金、水的生克制化

是宇宙间各种事物普遍联系、

协调平衡的基本规律。

五行不是“五材”:

最早的时候,五行还不是五行,

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五种材料。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

“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

木、火、土、金、水

是人类日常生产和生活中最为常见和不可缺少的基本物质。

但是这些东西,不是五行,也不能可化生万物。


五行最早是五种材料

《尚书》提出了哲学概念的:“五行”

《尚书·周书·洪范》说:“鲧堙洪水,汩陈其五行。”

《说文解字》说:“行,人之步趋也”,就是迈步往前走的意思。

“五行”,就是气的五种运动状态。气可以理解为“能量”。

也就是“能量”的五种不同的运动状态。

《尚书·周书·洪范》还对对五行的特性进行了归纳: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

自此,五行变得抽象了,不是具体的东西,而是,五类物质的属性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是能量的五种运动状态。


3.五行的特性

“木曰曲直”:

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类似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木。

“火曰炎上”:

凡具有炎热、升腾、光明等类似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火。

“土爰稼穑”:

爰,通 “曰”;稼穑,就是种地丰收等农事活动。

凡具有承载、受纳、生化等类似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土。

“土载四行”“土为万物之母”之说,都是基于土之特性的表述。

“金曰从革”:

从,顺也;革,变革。从革,指金具有顺从变革、刚柔相济之性。

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变革等类似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金。

“水曰润下”:

润下,就是说水有滋润、下行的特性。

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冷、闭藏等类似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和现象,归属于水。


4.五行的归类:

人们按照五行的不同属性,把世间的万物进行归类。


五行归类

五行的关系:“生克制化”:

五行的系统正常情况下是处于平衡稳定状态的,

但是五种能量的特性各不相同,如何稳定平衡呢?

通过人们生活经验的观察,总结出五行生克的规律:

五行相生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在这里面,有“生我”和“我所生”的关系,

比如木生火,木就是火的妈妈,火就是木的儿子,

到了火生土,火就成了土的妈妈,土是火的儿子,

以此类推。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在这里面,也有“克我”和“我所克”的关系。

比如从木的角度来说,因为木克土,所以“我所克者”为土,

但是金又克木,所以“克我”的就是金。


《素问·六微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

这是五行相生与相克相结合的自我调节,

让五行系统处于正常平衡的状态。

五行的相生和相克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和成长;

没有克,就不能维持事物间的正常协调关系。

因此,必须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

才能维持事物间的平衡协调,促进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


摘自《返朴求真 回归经典 — 我对《黄帝内经》五行学说的解读》——郝万山(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学教授

五行生克异常:

生克的关系有时候会出现异常,

又分相生关系异常和相克关系异常两种:

6.1 相生异常:

比如妈妈生病了,累及到儿子,

比如肾阴虚,导致肝的疏泄异常,肝阳上亢

这叫母病及子

反过来,儿子生病了,累及到妈妈。

比如心血不足导致了肝血亏虚,

这叫子病及母。

6.2 相克异常:

本来木克土的,克制是正常的,

但是木的能量有时候太强了,

木用力打压土,就导致了土变弱,“木旺克土”;

或者土本身弱,导致了木相对的强,这叫“土虚木乘”。

比如有的人肝气郁结,一生气,就肚子胀、泛酸、拉肚子等情况,

这是“肝木旺乘脾土”了。

或者脾胃本来不好,导致肝气克伐

出现头晕乏力、腹痛、拉肚子等,就是“脾土虚肝木乘”

这叫相乘。

还有本来金克木的,

但是有的时候木气很强,导致木反侮金,

出现造反 ,就是木亢侮金。

比如有的情况暴怒,导致肝火亢盛,

太过了,导致咳嗽,咳血等伤肺的状态,

这叫“木火刑金”。

就是相侮。


中土五行:

中土五行,重点突出土生万物而居中央,

对方位东、南、西、北四方的木、火、金、水,具有重要的统领作用。

以土为中心的土控四行模式,是对五行学说的进一步补充。

这是根据“河图”的方位来确定的。


中土五行的方位和主时

在中土五行模式中,脾归属为土而居中央,

脾有主四时而长养和调节肝、心、肺、肾四脏的作用,

如 《素问·太阴阳明论》说:“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于时也。”

而木火金水四行之间存在着递进发展的关系。

首先,将人体比喻成一个“大自然”,

大地(土壤)对应脾胃,地底下对应肾,树木对应肝胆,天空对应肺和心。

当大地(对应肾)回暖时,地下温度升高,阳光普照,

树木(对应肝)吸收土(对应脾)中的水分和营养茁壮成长。

其中,树叶在光合作用中释放了大量的水蒸汽(阳载阴升),

当水蒸汽不断上升,上升过程中不断散发热量(对应心),

将热量散布在天空,随着水蒸汽不断升高,形成云(对应肺),

在这个过程中,树木生长了枝叶,

创造了生命体存活的基础,整个大自然一片生机;

当遇到冷空气,天上的云降而为雨(阴覆阳降),

雨降到地面进入土壤(对应胃),

最终流入地下(对应肾),如此循环反复。

这就是“一气周流”。

运用在人体也是一样,脾胃为轴心

肝升肺降,心肾相交,精神相应。

这个理论会专门另做文章探讨。


人体的一气周流图

五行的生克制化,可以说明五脏的关系,

在分析病理变化、预防疾病时,是非常有用的基础。

还有预测气候的“五运六气”,都是基于五行之上建立的系统。


总之,五行学说的生克制化系统观,

揭示着物质世界存在着复杂的普遍联系及多元事物之间的稳态结构关系。

万物本于一气,一气分为阴阳,阴阳化生五行,五行中又有阴阳。


我是中医岑延祐,用碎碎念的方式,让每个人都成为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