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定核酸检测试剂盒是否准确?上海研制新冠病毒RNA标准物质可降低“假阴性”概率

东方网记者程琦3月23日报道:自新冠肺炎疫情以来,病毒核酸检测已经成为确诊和排除是否感染新冠病毒的依据,目前市场上各家生物医药企业研发出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已经超过100种,但是如何判断这些核酸检测试剂盒是否准确呢?东方网记者今天从上海市市场监管局获悉,近日上海研制的“新冠病毒体外转录RNA标准物质”已被批准为国家级标准物质,能够有效评价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的准确性。

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徐徕表示,这是新冠病毒首个由地方研制成功并获国家批准的体外转录RNA标准物质,可供国内外核酸试剂盒生产企业和研发机构使用,而该研制及审批时间从一年以上缩短至两个月。“它如同一把‘生物标准尺子’,新冠病毒体外转录RNA标准物质获得应急批准,满足了新冠病毒RNA 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的量值溯源需求,提高核酸检测的准确度和均一性,实现对疫情核算检测需求从‘有没有’到‘好不好’再到‘准不准’的提升。”

科技抗疫: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的质量有了判定准绳

当前上海疫情防控把防止境外输入作为重中之重,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加强口岸防控,上海对所有入境来沪人员实施100%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核酸检测试剂盒的需求量很大。但与攻克疫情紧迫需求有差距的是,作为病毒核酸检测量传和质控依据的RNA国家标准物质,却仍是计量领域的一个很大挑战。

“由于当前缺乏新冠病毒RNA标准物质,无法对检测方法进行量值传递和对试剂盒检测结果的准确度进行评价,优质的国产试剂盒竞争力也无法得到证明。”上海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化学所生物计量团队负责人刘刚表示,为此,急需研制RNA标准物质,来评价这些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的质量和准确度,为试剂盒检测结果的判定提供准绳。

事实上,RNA标准物质研究绝非易事,因为RNA分子保存稳定性差,缺乏可靠、准确的RNA绝对定量方法。然而,上海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下属的市计量测试技术研究院迎难而上,迅速落实科研经费,组织优秀科研骨干力量组建专项科研团队,依托在生物计量技术领域的长期积累,在交通大学樊春海院士等分析领域著名科学家团队的深度参与和支持下,通过深入研究高准确度RNA数字PCR绝对定量方法,经过40多天日以继夜的反复试验和改进,终于成功研制出了2种“新型冠状病毒体外转录RNA标准物质”。

刘刚介绍说,有了量值准确可靠的新冠病毒标准物质,就可以对试剂盒的各项指标进行评价,为新冠病毒试剂盒提供量值传递和质量控制依据,帮助检测实验室对结果进行确认,从而进一步降低“假阴性”的出现概率。

“绿色通道”:研制审批过程从一年以上减到两个月

此次新冠病毒RNA标准物质的研制成功也可谓体现出“上海速度”。据了解,原本一项国家标准物质从立项研究到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审批获证,一般需要一年半到两年的时间。为了尽快投入生产,助力防疫抗疫,上海市市场监管局立即成立专项工作小组主动协调相关部门,主动服务科研成果转化应用。

而研制工作完成后,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第一时间开通了绿色审批通道创新评审形式,全国标准物质管理委员会第一时间组织专家进行网上答辩。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和上海市临检中心为本项目研究完成了关键的定值验证工作,最终仅在短短二个月内就完成从启动研发到被特批为国家标准物质的全过程。

徐徕表示,国家标准物质审批涉及严格的行政审批和技术论证,而面对疫情紧迫要求,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在严控定值准确度、量值溯源性等核心技术指标的同时,缩减了审批环节,提速了技术论证过程。

服务一线:为防疫抗疫提供计量技术支持

东方网记者了解到,本标准物质目前生产量根据需要可达到1000套/天,可稳定传递到全国范围的生产企业和检测实验室,为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提供计量支持。目前该标准物质免费提供给用户,包括目前输出支援韩国、意大利等国的便携式快速检测技术均采用了本次研制的RNA标准物质。

徐徕表示,在全球疫情不断蔓延的形势下,本次上海获批的标准物质也可以根据需求支援国际疫情防控,为中国高水平分析方法研发应用及其国际援助行动提供精准计量支撑,也显示了上海计量领域科研公关和质量基础保障的实力。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本次应急标准物质研制的成功,得益于上海及长三角地区丰富的病毒核酸检测技术资源,之江生物、捷诺生物、上海小海龟、天筛(上海)等试剂盒和仪器生产企业共同参与标物定值研究,他们也是后续标物应用的直接受益者提升了各级应用实验室病毒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和一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