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生死之恋——读《牡丹亭》

“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牡丹亭》给我们讲述了“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伟大爱情。因为爱情,可以跨越一切阻挠,甚至跨越生死。当然,这在如今的我们看来,似乎有些荒谬,但是读来却让人感动。

这是一个关于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杜丽娘生于官宦之家,一直以来受到严格的管教,严格恪守当时的封建礼教,按照当时的规定,女子是不可以踏进后花园游春的。然而,在丫环小春香的劝说下,在一个春光明媚的时光里,她来到了后花园,看到了满园春色,不禁感慨万千。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长居深闺之中,看到如此美景自然感慨万千。游园赏花累了之后,她便在后花园里睡着了。梦中她遇见了一个男子,弱冠之年,气度不凡。梦中那书生手持柳枝前来求爱,并与杜丽娘在牡丹亭畔幽会。


梦醒后,杜丽娘始终无法排解自己心中的苦闷,相思成疾,最终离世。她在死前要求她的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并嘱托丫环把她的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先生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

三年后,柳梦梅上京赶考途经此地,恰巧看到了杜丽娘的自画像。于是,俩人便开始了人鬼之恋。后来,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又重新活了过来。两人结为夫妻,前往临安。杜丽娘的老师看到她的棺材被打开,便向杜宝告发柳梦梅开棺劫墓。柳梦梅赶考之后,杜丽娘不放心父亲的安危,于是让柳梦梅去找她的父亲并告知她死而复生的好消息。

谁知杜宝先前已从陈最良那里得知柳梦梅是盗墓人,不相信他所说的一切。后来柳梦梅中了状元,无奈却被杜宝所囚,经过多番周折与解释,最终杜宝才相信柳梦梅状元的身份以及他所做的一切。最终,一家人得以圆满幸福。

杜丽娘与柳梦梅之间的爱情离不开当时的社会环境。在封建家长制的压迫下,女子身处深闺之中,失去了自由,也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

杜宝是杜丽娘的父亲,然而受传统宗法制的影响,他重男轻女。正如他所说:“吾家杜甫,为飘零老愧妻孥。夫人,我比子美公公更可怜也。他还有念老夫诗句男儿,俺则有学母氏画眉娇女。”他认为自己比杜甫还要可怜,只因为自己只有女儿。

作为出生官宦之家的的杜丽娘,受到的要求则更为严格,不仅要“常向花阴课女工”,甚至读书的目的都只是为了“他日嫁一书生,不枉了谈吐相称”。

陈最良作为杜丽娘的老师,在选择授课内容的时候,也是突出了男女之别的。“ 《易经》以道阴阳,义理深奥;《书》以道政事,与妇女没相干;《春秋》 、《礼记》 ,又是孤经,则《诗经》开首便是后妃之德,四个字儿顺口,且是学生家传,习《诗》罢。其余书史尽有,则可惜他是个女儿。”

由此可见,即使在较为开明的官宦之家,男女之间也是不平等的。封建道德对女性的约束依然存在。虽则说是读书,但是对于明智方面却始终没有多大作用,更多的是束缚女性。


正如他的名字一样,“陈最良”,陈旧的,便是最好的。

虽然他也讲授了《毛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但是他却空知其义,而不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其中的情感。那么,他所讲述的一切便显得没有什么意义了。反而空惹杜丽娘一身忧伤。“圣人之情,今古同怀,岂不然乎?”老先生所讲的内容或许没有使杜丽娘产生伤感之情,而《诗经》中那种古今相同的美好感情却使得丽娘难以排解内心的苦闷。因为当时的她正如《诗经》中的女子那般,正处于追求爱情的美好阶段。难免会产生某种向往与憧憬。

可以说,杜宝和陈最良深受当时封建时代的影响,他们思想保守,甚至有些腐朽。

而此时的杜丽娘仍恪守传统封建道德,她不敢违背父母和老师的命令,谨听他们的教诲。幸而她身边有个机灵活泼的丫鬟小春香。在小春香的劝说下,后来她便来到了后花园游玩观赏。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

深居闺阁的杜丽娘看到满园春色,不禁发出深切的感慨。

本是如花般的年龄,却无法获得本该有的自由,这真的是一种莫大的折磨。春色如此美丽,对于常人而言本该是见怪不怪的,而到了杜丽娘这里却是惊叹与好奇。这也难怪后来杜丽娘一病不起了,见过世间美景、遇见所爱之人,却终究无法将这些永久地拥有,也是一种莫大的遗憾与不甘了。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残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空有这番美景,无人观赏,最终只能在断井残垣中慢慢凋谢,想来也是感伤。

触景生情,美丽的事物总是容易让人生发感伤之情。花儿虽美,却终究无法避免凋零,人也一样,再美的容颜也会随岁月而老去。杜丽娘觉得“年以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由花的美好联想到爱情的美好,即使杜丽娘遵守传统道德的规定,但是那种天然的感情是无法抑制的,这是人的本性,也是人的真实之处。对于爱情、情欲的追求与向往使得杜丽娘这整个人物形象显得更生动、更真实。

杜丽娘这一人物具有矛盾性。她活着的时候,规规矩矩地遵守着传统封建礼教,不敢有所逾越。而只有在梦中时的她以及死后的她才能够如此地大胆、不受礼教的约束,这个时候的她则更像是一个完整真实的自己,敢于正视自己的欲望,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然而死而复生之后,她多少有些像先前活着的时候那样,更看重世俗眼光。


当柳梦梅提出要和杜丽娘成亲时,杜丽娘坚持“必待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坚持要去扬州问过自己的父亲、母亲,请个媒人才好。对于爱情,同时也变得现实了起来,“前夕鬼也,今日人也。鬼可虚情,人须实礼。”

虽则人鬼不同,但是爱情的这种情感却是始终不变的,与现世的“实礼”相比,我倒觉得那“虚情”反倒显得珍贵地多。最起码那个时候的杜丽娘能够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计较地不多,不受过往所有传统思想的束缚,那时候的她让人觉得很直率、坦诚,也足够简单、纯粹。

杜丽娘从鬼门关走了一回,又回到人间,恢复人身。然而这种不同的体验似乎没有给她的思想带来什么巨大的改变,这让我觉得很惋惜。

不过仔细想想,其实也是情有可原的。人总是要学会适应周围的环境,这样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更何况阳间是杜丽娘生活了十六年地方,又怎么可能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内完全消除曾经根深蒂固的传统礼教呢?即使是在阴间,也还存在着封建思想,“千金小姐哩。也罢,杜老先生分上,当奏过天庭,再行议处。”

可见,阴间也是有着与世间相似的封建等级观念存在的。尽管这样,阴间作为一种区别于人世的特殊地方,使杜丽娘有了抒发自己个性与追求欲望的机会。正如汤显祖在题词中所说:“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恪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但不管怎样,杜丽娘这一人物形象很让人耳目一新。她敢于吐露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敢于去追求自己的梦中情人,去实现自己对幸福和快乐的向往。她看似柔弱,却有着当时许多女性不曾有的执着与果敢、大胆与超脱。不管怎样,杜丽娘最后还是幸福的,她等来了柳梦梅,也圆满了曾经的梦。

古往今来,称颂爱情的名篇不在少数。《牡丹亭》的独特之处便在于它所体现的对于人的本性的肯定与直接表达。在这里,更为鲜明生动的是对人的欲望的直接展示,所谓的性欲、情欲等。这里的爱情,更注重人性,追求个性解放,直指封建礼教和程朱理学,直指压制人性的封建意识。


《牡丹亭》中传递了这样的一种生死观:“生可以死,死可以生。”而促成这生死之间的转换的便是所谓的“至情”,也即爱情。

关于这其中的生死之间的转换,现在听来多少让人觉得很难以置信。毕竟在如今的现在社会中,也不会有人相信爱情可以让一个人死而复生;也鲜有人会仅仅因为一个梦境而终日郁郁寡欢。但是《牡丹亭》所讲述的爱情故事却让我们动容,也让我们选择去相信这真的是有可能发生的。毕竟,每个人都向往着美好,有谁不愿意看到圆满的结局呢?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所谓的真假之间,只有当中所流露的感情最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