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栓‖我的“草根儿”教研(九十三)



二零一九年,程实老师想总结出一种新的课型,可是,他始终没有命名。他想:从课型的理论出台,到教师中去讲解,再到课堂去实施,这一过程是漫长的,时间不等人,他要亲自做课示范。

上示范课,对于程实老师来说,不算难。这年的五月,程实老师曾到两个乡镇登台做课,神深受教师好评。


在太行大峡谷,在石板岩镇,程实老师现场做课《神奇的大自然》,学生思维敏捷,闪现出发现的眼睛与发现的思考,给在座的教师新的发现。

这节示范课,立即引起了《教育文摘周报》记者,安阳记者站郭文兴站长的高度关注,全方位作宣传报道。

这是来自基层的声音:五月中旬,程实老师亲赴我校,给我们上了一节精彩的语文课,让全校语文老师及其他科目的老师领略了专家课堂教学的风采,感受了他对学生发展的真情、对教育的执着追求、对知识汲取的贪婪。

此次他的课,整体感觉就是追求一种教学的自然,一种语文教学的真味。他给了学生亲和,给了学生方法,给了学生智慧。他通过语文课堂展现了教学的真理。程实老师在课堂上,不显身份,放下架子,提高学生地位,把每一位学生不仅仅当做自己的朋友,而且当做自己的老师,用亲和、谦虚、尊重感染着每一位学生,大大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程实老师课堂教学的两根主线是:就文本来说,内容--精彩语段--表达方式--我的发现;对学生来说,学什么,怎么学,怎样用。他让学生在充分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读、品、习,培养了学生学语文、懂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在上课起始,程实老师没有运用过多的语言来导入课堂,而是从一个不完整、无规则的成语“邯郸学步”导入课堂,旨在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而《火烧云》全文以“变”字统领全篇,需要学生去认真观察和丰富的想象,这样的导入是最恰当不过了。在教学目标设计上,程实老师注重了单元导读的作用,设计了大目标和小目标,让学生在学习新课之前,就知道该堂课要学什么,怎么学,怎么用。


他在课堂教学的环节承接上,没有刻意安排的过渡语,没有对非预设话题的截堵,没有生硬的功利性的牵引,跟着学生走,由着学生走,但是又步步均在掌控之中。就像是羽毛球高手与新手的交流,学生什么样的球他都能接到,然后再巧妙传递给学生,在不断过招中建立学生的信心,又潜移默化地教给他们提高技艺的方法,让他们在自我感悟中成长。起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效果。在问题设计上没有泛化的形式,只有唯一的问题“你发现了什么?”,这看似简单,但实质上蕴含着无穷的秘密,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发展潜力。在品析课文时,程实老师没有进行传统的逐段分析,而是选择了精彩片段,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反反复复的读,读的摇头晃脑,读出声情并茂,真正让学生走进文本。然后,让学生发现问题,感受文本的美,感悟自然的真谛。尽而,把目标二落实得淋漓尽致。在拓展阅读教学中,程实老师注重了深阅读和浅阅读,类阅读和主题阅读的融合,充分发挥教学资源之间的联动和互补作用,让学生“见其一懂一类”“知阅读明作文”,促进了学生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他的课让人觉得“切入点巧”“训练点妙”“辅助材料恰切”,这些都来源于程实老师对语文专业知识的“精”与“通”,对于语文教材的“胸中有丘壑”,来源于日常生活中的“多阅读勤积累”,来源于“孜孜不倦对教育的追求”。


总之,此次听课,受益匪浅。他那种高山流水、润物细无声的功力,真像一本有形似无形、无招胜有招的教学秘诀,令我们语文组全体成员感受颇深。在此,感谢程实老师,感谢我們的学校,更感谢我們的领导,让我們能有机会和教育专家有如此近距离的接触。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河南林州石板岩鎮中心校的彭志勇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