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栓‖我的“草根儿”教研(九十四)


张贵栓‖我的“草根儿”教研(九十四)

曾经有一段时间,大家都在感悟着,在阅读文章时,如何落实“双线并行”。在一个《读写报》的公众号里,程实老师也在谈双线并行的问题。他曾经撰文《双线并行之我见》。今天,我们摘录他在文章中的几个观点。

张贵栓‖我的“草根儿”教研(九十四)


一、 寻点拓面,双线并行。何“点”?何“面”?在我看来,所谓的“点”就是语文要素,还可以称之为表达方法;所谓的“面”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还可以称之为人文要素。“点”也指构段的文字材料,“面”也指构文的风格。

寻点就是寻找文章的语文要素,即表达方法。可能有的文章在表达方法上较为多一些,不管怎样,表达方法或是唯一的、或是固定的。

拓面就是指人文要素贯穿于整篇文章之中,甚至整个阅读过程之中。简言之,“面”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不用一直处于纠结状态。当然,“面”也贯穿在表达之中了,这就是“寻点拓面”。只有“寻点拓面”,双线才能并行。

二、 点面结合,双线并行。“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构成了阅读价值的核心素养。在阅读教学中,专注文本的表达,可能显得有些骨干。专注文本的人文,可能会显得游离。点面结合,双线并行,才是落实核心素养的有效阅读。

张贵栓‖我的“草根儿”教研(九十四)


1、文眼双线行。文章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构成了“文眼”,这些文眼既有人文要素方面的,又有语文要素方面的,认真看题目,就是双线并行。比如:人教版教材《将相和》一文中,“和”就充满了人文性。那么,“将”“相”之间有不“和”到“和”过程中,引发出哪些不为人知的小故事呢?文章正是通过三个小故事讲述着这一过程的。

2、文首双线行。有文章开头的语言,既有人文要素,又有语文要素,可以双线并行。例如:《桂林山水》一文,“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个“甲”字的出现,很快把大家的思维带入一个富有情感的世界里,桂林的山水到底美不美?作者开头先写出来“甲”,叫做“开门见山”。作者又是怎样把“甲”表达出来的?文章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桂林山水的喜爱之情。

3、文中双线行。有的文章在开头或结尾,人文要素并不明显,其实,双线就在这些文章之中。例如:《赵州桥》一文,“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不但…而且…”这个关联词,成为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有的…有的…有的…”这样的句式,既有排比句的表达,又显出赵州桥的美观,实现了双线并行。

4、文末双线行。有的文章在结尾的语言中,体现了双线并行。比如:人教版教材《乡下人家》在文章最后一段写道:“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独特”是抓特点的表达方法,“迷人”则表现出喜爱之情。还有《草原》一文在最后写道:“是啊!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等等。

张贵栓‖我的“草根儿”教研(九十四)


5、文本双线行。文本双线行的例子是比较多的,这里直指板书双线行。语文课的板书设计不只是体现人文要素,还要体现语文要素。比如只有人文要素的板书,学完了《生命生命》的文章,教师画出一个大大的“心”字图,里边写上:“生命 生命”,还有“珍爱生命 创造价值”等词语。比如双线并行的板书设计。《金色的鱼钩》一文,师生在共同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既抓“点”的“表达”(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又抓“面”的形象(舍己为人、忠于革命),教师边指导,边板书,点面结合,双线并行。

文以载道,文以载情。寻点拓面是前提,点面结合是关键,双线并行是方向。

张贵栓‖我的“草根儿”教研(九十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