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贵栓‖《中国网》的教研旅途


张贵栓‖《中国网》的教研旅途


编者按:2020年伊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华夏大地。无数“逆行者”勇往直前,奔赴战“疫”一线;作为教育工作者,响应教育部门“停课不停学”的号召,宅在家里同样要做好教学工作。下文是一位老师记述了在这个特殊时期的所思所想,继2月20日发布后,引起了一些教师们的关注。本网继续发布后续部分的文章,希望能带给同行一些启示。

这是《中国网》的编者按,发布程实老师15篇的系列文章,题目是《宅里宅外行且思》。他身在宅里,心在宅外,时刻以教研人的标准要求自己,时刻考虑提升师生的教研水平。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宅里宅外行且思。以下是摘录的第十篇文章。

宅里宅外行且思(十)

宅里宅外,面对教育,我想分享两个观点。

第一,生活即教育。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突如其来的疫情让我们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孩子的学习、生活也不例外。应该怎样去选好教材,进行教育?

疫情来临,亿万人民响应中央的号召,宅家隔离,党的话就是教材,需要进行爱党、爱国教育。

面对新疫情,科学研判,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遵纪守法就是教材,需要进行法治教育。

疫情来临,白衣天使逆行而上,他们的行动就是教材,需要进行献身精神教育。全国各地驰援武汉、驰援湖北,这些行动就是教材,需要进行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秀传统教育。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这些就是教材,需要进行国情教育。

全国广大中小学生,响应中央号召,宅在家里,与家人团聚,本身就意味着参加了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已经成为防控疫情的一名“战士”,这些行动,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

宅在家里,勤洗手,开窗通风,足不出门,坚持锻炼身体,这些行动就是教材,需要进行健康教育。

面对疫情,学生要学习防控知识,科学防范,保持健康,适应生活,面对生活就是教材,生活就是教育。

学生接受教育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关键是我们的教育方法需要科学、合理的选择。

学校是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疫情突袭,有了“停课不停学”之说,大家立即施策,网上上课风起云涌,于是乎,学生、家长纷纷忙碌。潜心备课,网上上课,免费学习,精神是可嘉的。必须提醒一句:防控疫情是时刻不能放松的!想想看看那些“空中课堂”,还是原来的那种学习环境吗?还会有那种学习效果吗?能当作唯一的教学手段吗?

危机就是契机。面对新疫情,各种新生活就是一本很好的教材,防控疫情就是很好的课程资源,所以,我们要让学生面对生活,学习生活,学会生活,适应生活,创造生活,做生活的主人。

第二, 实践即能力。

我们常说,一个人的价值就在于能力的体现。只有充分发挥潜力、进行有效实践探索,才能体现能力的价值。

2011年版的语文课程标准就强调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语文实践成为检验语文能力的很好标准。面对网上的课堂,孩子们面对的是网上的老师,即使是名校、名师,无论讲得多好,对于其他孩子来说,一下子很难适应,师生也很难形成有效合作学习的过程。网上课堂可能是燃眉之急。再说,开学后,并不是这些老师来上课的,等到适应了,老师也换了。

孩子的学习是需要实践的,只有实践,才能检验孩子学习知识的效果。再看平时我们的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优秀的老师总会把大部分时间留给孩子,让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以提高课堂上孩子的学习效果。

我建议:既然宅在家里,我们完全能做到让孩子复习旧知,巩固旧知,进而把知识转化成能力。力所能及地做好宅里各种各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才是最好的教育方式。

宅在家里,实现价值正当时。

会讲故事了, 学生可以讲一些感兴趣的民间故事,科学小品等等。

会写书信了,学生可以给全世界的小朋友写一份抗击疫情的公开信。

会办报纸了,学生可以办几张手抄报,内容丰富多彩。

会唱歌了,学生可以唱一唱爱党,爱国的歌曲,或是自编自演的抗疫歌曲。

会画画了,学生可以画一些抗击疫情的图画等。

会写字了,学生可以练习写几张抗击疫情为内容的书法作品。

即使学习新教材的内容,建议老师、家长、学校,“四型三读”可以派上用场,学生如果会使用“四型三读”的阅读策略,那些孩子宅在家里照样也能自己上好“整体预习课”,实施自我实践,能力可以得到提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