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白你有理||“口服美白针”--谷胱甘肽的前世今生

谷胱甘肽就是一种三肽,由

甘氨酸、半胱氨酸和谷氨酸三种氨基酸连接而成的三肽


谷胱甘肽广泛存在于所有动、植物细胞中。


科学家在生命体中发现它的存在后,又发现它在生命体内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通过后期的不断改进,最后以发酵的方式实现工业上的大规模生产。


发酵法生产谷胱甘肽的微生物大多是酵母和大肠杆菌,发酵技术成熟,其产物安全、纯度较高,和味精一样属于发酵工业产品,与消费者眼中毒副作用较强的化学合成不一样。

从科学研究来讲,谷胱甘肽的功效确实很多,目前比较公认的有抗氧化作用、解毒作用、护肝作用、延缓皮肤老化和色素沉着以及有利于某些疾病的恢复。

谷胱甘肽应用众多,首先它是一种药物,多种药品的配料中都可以见到它的身影;


此外,许多保健食品中会添加谷胱甘肽用以辅助促进免疫力的增强或皮肤的改善;


普通食品中,谷胱甘肽也经常被用于改善某些食品质地或者作为抗氧化剂延长食品货架期、防止变色。

目前在保健食品中谷胱甘肽常常与维生素C、硫辛酸或半胱氨酸等一起复配用于保健食品中,主要功效是提供抗氧化特性同时促进皮肤美白效果的提升。至于为什么,简单来说是因为它具有很多活性基团可以参与多种反应,最主要的就是经常“自我牺牲”来保护机体的其他组织不受攻击。同时还可以抑制酪氨酸酶的活性,而这种酶是形成黑色素的关键酶类。

谷胱甘肽分为还原型和氧化型,有疗效作用的是还原型谷胱甘肽


举个例子,现在市面上就有完全以还原型谷胱甘肽为主要成分的药物,主要用于慢性乙肝的保护和治疗。服用时有注意事项,例如不能与维生素B12、K3等混合食用。


在临床上应用就更多了,比如与治疗肿瘤的药物一同使用时,能够缓解化疗所致的毒副反应;

对维持晶状体的透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治疗眼部疾病

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艾滋病病毒保护机体免受艾滋病病毒的侵害等等。

谷胱甘肽在机体细胞内是重要的调节代谢物质。


什么意思,就是咱们的细胞每天有许许多多的正常生理反应在进行,这些反应的顺利进行需要有些因子来辅助或者促进,这样的因子有很多,而谷胱甘肽就是非常重要的一种


它影响的反应有多种因此从外界体现来看就是它具有多种功效了。

但是实际作用有多少就需要分别讨论。比如它抗氧化性强具有广谱解毒特性,因此可以防止溶血和保护肝脏;但是它在抗癌和抵御艾滋病毒方面就只是促进和辅助的作用了,并不是主导。

药物当然是有需要的病人才吃,保健品则是有需求的大众都基本能吃。

药物根据医嘱和说明书来,保健品虽然也有说明书,但同时还需要注意不能混吃的东西有哪些,混吃了副作用倒影响不大,主要是可能效果就减弱了。

参考文献:

王咏梅. 自由基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J]. 解放军药学学报, 2005, 21(5):369-371.


袁尔东, 郑建仙. 功能性食品基料——谷胱甘肽的研究进展[J]. 食品与发酵工业, 1999, 25(5):52-57.


赵同峰, 邓华聪. 阿魏酸钠的药理研究新进展[J]. 西北药学杂志, 2001, 16(3):135-136.


马建. 分离纯化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工艺研究[D]. 华南理工大学, 2012.


徐秋霞. 谷胱甘肽的化学合成研究[D]. 东华大学, 2010.


崔筱琳, 王凤山. 谷胱甘肽防治疾病的研究进展[J]. 中国现代应用药学, 2017, 34(4):631-636.


Cacciatore I, Baldassarre L, Fornasari E, et al. Recent Advances in the Treatment of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Based on GSH Delivery Systems[J]. Oxidative medicine and cellular longevity, 2012, 2012(12):146-240.


Haddad J J, Harb H L. l -γ-Glutamyl- l -cysteinyl-glycine (glutathione; GSH) and GSH-related enzymes in the regulation of pro- and anti-inflammatory cytokines: a signaling transcriptional scenario for redox(y) immunologic sensor(s)[J]. Molecular Immunology, 2005, 42(9):987-1014.


Coppola S, Ghibelli L. GSH extrusion and and the mitochondrial pathway of apoptotic signalling.[J]. Biochemical Society Transactions, 2000, 28(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