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诩“海上苏武”的叶名琛,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都做了什么?


重修旧约


1858年,当广州陷落的消息传到紫禁城时,咸丰是一脸懵逼的,因为他才刚刚收到两广总督叶名琛的奏疏,奏疏上说:英夷现已求和,记日准可通商。


叶名琛,湖北汉阳人,道光十五年(1835年)进士,道光廿七年(1847年)昇任广东巡抚。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与两广总督徐广缙一同支持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阻止英国人入广州城运动,因此功封男爵。当时因清朝上下排外气氛高涨,属于强硬派的叶名琛受到重用。咸丰元年(1851年),赏加太子少保衔;咸丰二年(1852年),升任两广总督。


叶名琛


第一次鸦片战争战败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条约中有一条要求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实行自由贸易。


英国人据此进入条约中规定的几个城市。但是在广州,当地居民强烈反对洋人进城,时任两广总督的耆英既不敢拒绝英国人又不敢放英国人进来,便和英国人打起了太极,秘密告诉洋人粤民鸷悍,要慢慢来,两年后再设法让英国人进入广州城。


英国人很实在,信了耆英的话。两年后,英国人派兵闯入珠江口内,要求耆英履行约定。而此时的耆英已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被召入京,接替他的是徐广缙。


前任开出的空头支票徐总督是不打算兑现的,徐广缙秘密召集诸乡团练,先后达到十多万人,声势浩大。英国人害怕了,不再提入城之事。


道光帝


广州方面见英国怂了,便乘胜追击,要求与英方重定新约,并将严禁英方入城写入新约之中。时任香港总督的文翰害怕因此阻碍通商大局,于是同意了这个要求。


这次新约的重订事实上并没有什么实质的收获,然而清政府却将其视为外交上的一次巨大胜利,道光帝龙心大悦,封徐广缙为一等子爵,而时任广东巡抚、作为广东二把手的叶名琛则被并封为一等男爵。


咸丰四年(1854年),文翰去职,接替他的新任香港总督兼驻华公使联合美国、法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以扩大侵略权益。但清朝官员一味搪塞敷衍,互诿其事。见续约无望,三国公使很是愤懑。


亚罗号事件


咸丰六年(1856年)10月8日,广东水师接到举报,停泊在广州码头的亚罗号上有海盗伪装成船员从事不法勾当。水师千总梁国定遂带人登船检查,并扣留了十二名涉嫌走私的中国水手。


原本只是一件小事,英国人却以此为由头,污蔑水师撕毁了亚罗号上悬挂的英国国旗,时任英国广东领事的巴夏礼照会此时已是两广总督的叶名琛,要求其将水手送还,并就撕毁英国国旗一事公开道歉。


巴夏礼


在迅速审讯后,叶名琛照会英国领馆:查明12人中有粱明太、粱建富两名水手为海盗,并另一人吴亚作为证人,他们三人将继续审讯;其余9人可以送还。交涉中,叶名琛据理力争,声明亚罗号是中国的船,其港英执照系船主花1000洋银购买,且船上并未悬挂英国国旗,无侮辱国旗之事。


得到巴夏礼的禀报后,英国公使包令查出此船的香港执照已经过期两个礼拜。但是,他暗示中国人并不知道,应该向中国人说明此船完全受英国的保护。随后,包令、巴夏礼和英国海军商议(此时他们通知英国海军准备扣押一艘中国官船),由巴夏礼发出最后通牒,限叶名琛24小时内释放全部水手,并正式道歉。


面对英国的最后通牒,叶名琛决定让步,当天他答复可以交换除了海盗的另外10人。次日,巴夏礼坚持要求释放所有水手。叶名琛只好决定派南海县丞许文深亲自解送全部12名水手到英国领馆,但坚决不道歉。


此时英国人已无心再谈,拒绝接收水手,并炮轰广州城。由此第二次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亚罗号虽在英属香港政府登记,但其实际的船主为中国人苏亚成,其上的水手均为中国人,只有船长肯尼迪为爱尔兰裔,而雇佣外国人为船长并不能改变此船的物质所有权。同时,国际法惯例赋予在船舶停泊或者航行的水域属于某国时,某国有登船检查的权利。而侮辱英国国旗一事,更是英国人编造的谎言,据梁国定说,当时并未见该船升起任何国旗。英国《泰晤士报》的最初报道,也未提及撕毁国旗一事。同时,香港的英文报纸也报道说,一艘在案发时停泊在旁的澳门划艇证实并未见亚罗号悬挂英国国旗。


据上可知,亚罗号事件不过是英国为了挑起争端而蓄意制造的幌子,叶名琛在这一事件的处理上并无不妥,符合国际法规规定。连马克思都对叶名琛的做法表示赞赏,他在《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的社论中说道:“叶总督有礼貌地、心平气和地答复了激动了的年轻英国领事的蛮横要求。他说明捕人的理由,并对因此而引起的误会表示遗憾,同时他断然否认有任何侮辱英国国旗的意图。”他说,面对英国人的蛮横无礼,“中国官吏心平气和,冷静沉着,彬彬有礼”。


叶名琛


战争爆发


叶名琛在亚罗号这一事件的处理上可谓做到了有理有据有节,而他之后的一系列操作却着实令人费解。


1856年10月23日英军开始行动。英国海军上将迈可尔·西摩尔率领3艘英舰穿越虎门,叶名琛不顾战事,连续两天亲自去校场看乡试马箭,下令广东水师后撤,亦不准开炮还击。


1856年10月27日英国海军轰击广州城,炮击督署。29日,英军攻入城内,因人少,抢掠督署后退出,叶名琛正在上香,免于被俘。


1856年11月6日英军占领广州炮台,击沉中方师船20艘,先后照会十几次强烈要求进入广州城。


叶名琛不为所动,不但没向朝廷求援,反而向朝廷虚构了一系列并不存在的“胜利”:


纠约二三百人扒(广州)城,经参将凌芳与绅士欧阳泉等迎击跌毙。

英夷……攻东定炮台,经我军击沉船只歼毙多名复因该夷放火,欲烧西关民房,转风自烧夷楼,巢穴一空。并我兵屡次击毁该夷轮船,又将勾串股匪击败。

经兵勇轰坏兵船,并毙其水师大兵头哂吗糜咯厘,夷匪伤亡四百余名。


1857年4月,法国借”广西马神甫事件“加入英国阵营。


1857年6月,得到增援的英方重新恢复军事行动,英军17舰轰击清军百余艘水师战船。英方参战人数增加到将近3000人。


叶名琛依然不为所动,并自信地对身边人说:“过了十五日必无事。”


叶名琛的迷之自信倒也并不是没有依据的,叶名琛在主政广东期间,向被割让给英国的香港派去了大量的间谍,这些间谍向他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大多是错误的,诸如“英军在克里米亚战争中败于俄国”、“英军镇压印度兵乱不利”、“法国在中英冲突中中立”等与事实完全相反的消息,通过这些错误的信息,叶名琛做出了英法联军很快将会撤军的错误判断。


叶名琛做出这一错误判断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笃信道教,爱好扶乩。在他的总督衙门内建了一个“长春仙馆”,里面祭祀吕洞宾、李太白二仙;一切军机进止都取决占卜。其"过十五日必无事"的断言,就是这两位大仙告诉他的。


1857年12月12日,联军向叶名琛下发了最后通牒,要求重新修订新约,允许洋人进入广州城,并赔偿亚罗号事件以来的损失,如若不然,联军将攻入广州城。


叶名琛依然没意识到自己所处的险境,对联军所提的要求一概拒绝,并打着官腔大度地表示:


今既来粤,贵国所倚重原为在此了事,断非到此生事。


同时还给英国军方代表额尔金公爵提供了个台阶下,表示额尔金的照会


似出于旁人怂恿,并非贵公使本心。


额尔金对叶名琛的痴人梦话大为恼火,谈判不欢而散。


1857年12月24日英法专使致信叶名琛表示此事已交由军方处理。


1857年12月28日英军5000余人攻打广州。


1857年12月29日广州城陷落。


1858年1月5日叶名琛逃到广州副都统双禧的衙署内,被擒获,解往停泊在香港的军舰“无畏号”。


额尔金


最终的归宿


叶名琛被抓后,英国人倒也没有虐待他,据《香港纪事报》载,军舰上所有军官很尊敬他。偶然有人上舰,都向叶脱帽致意,他也欠身脱帽还礼。他在军舰上生活了48天后,即被解往印度的加尔各答。暂被囚禁在威廉炮台,后迁往托里贡的住宅。


叶名琛被俘之初,以为英国人会将他送去面见英国的君主,而他之所以被俘而不自杀的原因是想当面向英国君主阐明清朝的和平意愿,并借机去诘问英国君主。而当后来他知道英国人并没有将他送往英国的意愿后,便开始绝食以求一死。1858年4月9日,叶名琛死于囚所,终年52岁。临绝时并无别话,只说辜负皇上天恩,死不瞑目。而他所效忠的皇帝,在广州陷落后大为恼火,说他“刚愎自用,办理乖谬,大负委任”,将他革职查办。


咸丰帝


叶名琛的悲剧并不是他个人的悲剧,而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大环境下造就了他保守自大的处事作风。他的思维方式和那个时代所有的封建士大夫一样,跟不上急速变化的时代,天朝上国的思想决定了他生硬的外交方针。而清人薛福成讥他为“六不总督”则有失偏颇,事实上面对联军的攻击叶名琛还是采取了一些措施的,而在他被俘后所表现出来的民族气节在当时便得到了英国人的尊敬,而今同样值得我辈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