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思维:被误解了这么多年,是时候澄清了

2019年12月31日晚八点半,是亿万网民一期一会围坐电脑前等着看《时间的朋友》

第五季的日子。罗振宇老师的演讲虽然这些年一直被亿万网民唾骂“贩卖焦虑”,但也绝非没有半点优点。广大细心的网友们已经发现,罗老师在品评国家大的方针政策上还是很中肯的。



比如在今年的教育板块中,罗老师就提出了“课程是把社会上的挑战,在学校里打包浓缩”。这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在这个信息时代,课程早已不是知识的注射器。教育要做的,是把孩子将来走向社会可能面对的挑战打包成课程,尽早要孩子们体验参透。过去,我们习惯了单一学科的学习应用模式,但当我们真正走向了社会,却发现我们需要解决的都是一道道“综合题”。



而串联起这些知识点战胜挑战的过程,背后有一个专业的术语:设计思维

看到这里你可能会困惑,诶?这好像跟大家熟悉的“平面设计、广告设计、室内设计...“不是一回事啊?设计思维它到底是个啥?


01

设计思维这件小事



设计思维DT(Design Thinking),不是我们日常浅显的理解的平面设计、广告设计、室内设计之类的具体的设计技巧,而是更深刻的一种思维方式,具体可以理解为一种以人为本、创新式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在各个领域都可以被用来做产品和服务的创新


而真正将设计思维发扬光大的,少不了斯坦福大学。2004年,斯坦福大学机械工程系的教授戴维·凯利(DavidKelley)创办了D.School(斯坦福大学哈索普莱特纳设计学院)。后来,为了设计思维能在项目制课程里更好地实现,它被分成了五个步骤:



1. 同理心思考(Empathy)

收集对象的真实需求

同理心思考简单的说就是需要设计者们通过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把自己置身于对象的情境之中。这个环节作为设计思维的起点,需要设计者去观察、理解,为第二步做好准备。


2. 需求定义、界定问题 (Define)

分析需求,提炼要解决的问题

需求定义是让设计者揪出问题的痛点所在,通过观察和理解问题,提出更精准和实际的需求定义。因为也是从这个环节开始,我们要开始从怎么想正式过渡到怎么去行动了。


3. 创意构思(Ideate)

头脑风暴

这个阶段可以理解为一个头脑风暴的环节。围绕上一个阶段已经进一步聚焦的问题及提出的更精准的需求定义。这个时候就是打破惯性思维,尽可能激发各种天马行空的点子。在该环节,设计者不急于确定一个最好的方案。


4. 原型制作(Prototype)

原型设计、工程实践

这个环节就是用于简单验证上一个创意构思结果的环节,通过简单验证各个创意构想,可以把较为原始和粗糙的产品模型构建出来,把整个设计流程做一个简单的模拟。


5. 测试(Test)

测试并优化解决方案

会要求设计者使用实现的产品原型,或模拟环境来严格测试问题是否得到解决,需求是否得到满足。这个阶段非常重要,一些想法可能会在这个过程中被重新定义,甚至,发现新的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设计思维的5个基本步骤,不是一次性的单向线性过程。它是一个需要不断反复、不断迭代重复的过程,更像是一个螺钉的螺纹是需要不断螺旋上升的,在不断迭代中,发现问题,并进一步对这个问题观察思考,寻求共鸣,更精准去寻求和定义设计需求,然后不断完善产品模型,并经受更严格的测试检验。它是一个不断上升自我完善的闭环


01

设计思维的实践


我们围绕部分综合性的赛事,进行了多次项目制课程的实践,并且都把设计思维的培养,作为教学重点之一。比如最近的小发明家竞赛身上,我们就找到了设计思维五段论的身影:


双人饮用杯


为了解决出行途中多人饮水用一瓶水的卫生问题,二年级的张*曦同学想到了可以发明一个可以双人共饮的杯子:


▲ 张*曦同学和他的《双人饮用杯》


说干就干!遵循着课堂上老师传授的设计思维五步法,张*曦同学开始了有条不紊的脑暴------


第一步 关于同理心思考,我们的张*曦同学做了充分的背景调查。在收集整理了用户的真实需求后,需要解决的问题痛点开始渐渐变得明朗起来。



第二步 需求定义、界定问题

通过分析,张*曦同学明确了自己的设计需求------“能很卫生的共用一瓶水同时兼具方便携带的特点。



第三步 创意构思


在有了明确又具体的目标后,张*曦同学通过搜罗市面上的既有产品都无法完全满足需求后开始了充分的脑暴:



在市面上多是两个杯子组合在一起的现状下,张*曦同学决定设计出一款用一个瓶身制作又能同时拥有两个不会互相污染的吸嘴的魔力杯。在对吸嘴的选择上,他联想到了平日里经常喝的尖叫吸嘴就拥有防止倒流的设计理念。


▲ 张*曦同学的设计草稿


第四步 原型制作

有了设计手稿,张*曦又具体规划了实现它的方法,比如在模型的取得上就借助了3D打印和激光切割技术,并在老师和家长们的帮助下将纸上的模型最终“变了”出来。


▲ 双人饮用杯的成品模型


第五步 测试优化

在拿到双人饮用杯的最终成品后,张*曦同学又联合身边的朋友对成品进行了反复的测试,并征集了测试者们的意见。



在收集完成大家的意见后,张*曦同学又把水杯改进成了容量更大的540ML,瓶身的设计依旧保留了更便于携带放进随身包包里的扁平书本状造型。



以上,我们的张*曦同学在经过了一轮轮头脑风暴后,通过讨论筛选进行改良,最后确定了成品的最佳方案。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的就是设计思维和层层递进解决问题的能力。


圆规终结尺


来自杭州正在念小学三年级的张*杭同学也在数学的学习中遇到了不少困难,比如这学期就因为忘带圆规七次半圆仪五次遭到了老师的批评。


▲ 张*杭同学和他的《圆规终结尺》


在设计的最初,张*杭同学就在自己的大脑中给自己的想法搭建了一套流程图。在这份张同学提交的作品报告里,我们发现了设计思维五步法的身影:


第一步 关于同理心思考



第二步 需求定义、界定问题



第三步 创意构思



第四步 原型制作



第五步 测试优化




通过这两位同学的作品展示,我们近距离的看到了设计思维在实际学习当中的运用。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设计思维早已不是一个开创性的词汇,它应该成为我们赋予孩子们的基本思维习惯。美国的DT(Design Thinking)教育已经发展了30多年,国内引进也不过短短二三年,让孩子们真正学会设计思维的思维习惯,任重而道远。



设计思维,远比你想象中有趣!内含拆书福利!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一文揭穿STEAM教育真相,其实你并不懂!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七步工程思维法,破解STEAM学习精髓!

(点击图片即可获取全文)




点一次“在看”,

让好的内容多一次被看见的机会

本文章资源均通过网络等合法渠道获取,该资料仅作为学习交流,其版权归出版社或者原作者所有,不对所涉及的版权问题负责。如原作者认为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即删除文章,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