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症状感染者仍具备一定传染性:专访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管向东

(本系列均为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原创,限时免费阅读中)

病毒不单单攻击肺部,也有患者心脏出现异常,甚至会出现腹泻,我们怀疑病毒攻击肠胃,但是在解剖中却没发现明确证据。我们都感觉这个病毒很怪异。

即便这个病毒很邪门,但也符合病毒的一些特性。这个病毒不可能和人类长期共存,其寿命有限,明年再来这个病毒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我建议在以后的医院设计中,必须要考虑到重大灾难救治时的应急状况,特别是医院基础设施的建立。

管向东与其他医生在会诊病人。 (南方周末记者 李在磊/图)

当前,武汉市内已有117条公交线路恢复运行,4月8日起,将有序解除离汉通道管控,封城两月有余,武汉逐步恢复活力。

然而,近日出现的无症状感染者、复阳患者等现象,仍让人揪心。由此引发公众对于疫情是否会出现反弹、新冠病毒是否会与人类长期并存等问题的担忧。

针对这些问题,3月27日晚,南方周末记者专访了中央指导组专家组成员管向东。管向东是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为国内重症医学领域的权威专家。

他解释,无症状感染者仍具备一定的传染性,一定要做好疫区往来人员的隔离。新冠病毒十分诡异,与以往已知病毒的致病性有很大不同,即便如此,它仍符合病毒学的基本特性,明年再来一波疫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新冠病毒也不太可能与人类长期并存。

此外,管向东还复盘了自己在武汉“抗疫”的所见所闻,他说,在初期,应对疫情暴发出现了一些慌乱,之后逐步规范化。作为经验教训,在将来的医院设计中,必须要考虑到重大灾难救治时的应急状况。

疫情明年再度暴发可能性不大

南方周末:新冠病毒和以往的病毒性肺炎有什么不同?

管向东:从临床表现上来看,轻症、重症患者相差极大,前者可以体温正常,全程无症状,后者短时间内病情急速恶化,双肺迅速水肿以至于完全白肺,而且对于相同的治疗手段,每个患者的反应都大不相同。

病毒不单单攻击肺部,也有患者心脏出现异常,甚至会出现腹泻,我们怀疑病毒攻击肠胃,但是在解剖中却没发现明确证据。我们都感觉这个病毒很怪异。

南方周末:复阳患者、无症状感染者到底是怎么回事?他们有没有传染性?

管向东:康复患者身上一定会有抗体,再次被传染导致发病的情况几乎不存在,首先明确这一点。

再谈复阳现象,我认为有两个因素。第一个是患者抗体水平相对较弱,即便检测呈现两次阴性,但是体内病毒并未完全消灭,这类患者在出院后可能复发。

第二个是核酸检测本身有一定的假阴性率,会影响医生对患者状态的判断,因此康复患者出院后仍需隔离观察15天,以防假阴性患者的出现。复阳患者不太见得有传染性。

无症状感染者的话,拿感冒病毒打一个比方,假如我是重感冒,和四五个朋友一起用餐,并非这四五个朋友都会发感冒。但没有表现出疾病状态的人身上仍然可能携带感冒病毒,甚至呼吸道里都存在病毒,一个喷嚏就能传染给他人。

南方周末:无症状感染者具有传染性,这个问题怎么解决?

管向东:传染性也有时间期限,并非携带病毒一直传染,这个时间通常在一周到10天左右,病毒传染性会慢慢消失,这和病毒在人体内存活时间以及抗体对病毒综合消灭相关。

所以来自疫区的人需要隔离15天,其间不接触任何人。基本上15天内无症状感染者会出现症状,如果无症状感染者不发病,其免疫系统在刺激之下也会产生抗体,从而消灭病毒。

可以把病毒传染当作一个染色的过程,病毒浓度强的时候,更容易造成传染。

我2月2日到达武汉,2月3日进入金银潭医院,基本上武汉每一家收治点我都去过,包括病毒浓度最高的ICU病房。说不定我也感染过病毒,体内可能存在抗体。

南方周末:很多人担心,到了秋冬季节,疫情会出现第二波反弹,也有人担心,新冠病毒会与人类长期共存,这些可能性有多大?

管向东:夏天到来天气转热,病毒很难在30度以上的环境生存。2003年的SARS病毒,也在当年的5月底基本结束了全球的传播。你看流感之类的疾病,都是冬春季、秋冬季发生,很少夏天暴发。

即便这个病毒很邪门,但也符合病毒的一些特性。这个病毒不可能和人类长期共存,其寿命有限,明年再来这个病毒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南方周末:相较于第一代病毒,现在病毒的毒性、传染性是不是在下降?

管向东:到现在为止,这个说法仍然没有充足的证据支撑。即便到二代、三代,病毒毒性依旧不会减弱。2月底发病的患者,也一样在ICU紧急抢救。

其实新冠患者并不是被医护人员治好的,我们只是帮患者熬过病程。目前为止并没有出现任何特效药。

当病毒未危及生命时,患者可以自行康复。一旦危及生命,我们会对患者进行有效的生命支持,帮助其熬过病程,而ECMO(体外膜肺氧合)技术是现代重症医学中最有力的生命支持技术。

现在大概全球十分之一的ECMO在武汉,主要来自早期国内各地捐赠、支援医疗队随行携带,以及国家采购。

很多ICU病人已经转阴

南方周末:你2月2日到武汉都做了些什么工作?手头在做什么工作?

管向东:最开始以巡查工作为主,这是为了观察重症患者,同时帮医院找出诊疗过程中间亟需完善的地方。

巡查分为3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收治情况比较乱,治疗方法也在探索。包括我在内有4位专家去各个医院观察医生的诊疗过程,特别是危重症患者的诊疗过程。

这个阶段持续到2月10日,之后是第二个阶段。新开了几个专门用来收治危重症患者的收治点,因为有些医院条件比较差,提高了抢救患者的难度。

我们去每家医院进行了三四轮的巡查,筛选重症患者到新开的收治点,一直忙到2月底。第三阶段是巡查湖北省内各个县市州的重症患者救治情况,湖北除了黄冈,其他城市我基本上都跑了个遍。

3月中旬为了总结经验,我们已经在讨论分析死亡病例,每个人报四五家医院或者四五个城市的情况。

现在患者主要集中在武汉,ICU内的重症患者还有两百多个。国家级专家组成员驻点武汉市内各个医院,我的驻点是雷神山医院。

每天早上我会去雷神山医院查房,在那里一直待到中午,下午去国家卫健委指挥中心开会,我们专家组有8个人,有人戏称我们是“八仙”,我们也有个微信群叫做“八仙群”。每天下午我们会一起分析死亡病例。

南方周末:死亡病例分析讨论会,是每当有死亡病例发生,责任医护会带着病历,去到会议中心向中央指导组专家组的8位专家汇报治疗过程。医生们说,每次汇报都被询问得很严厉,称之为“过堂”。这项制度是谁定下来的,目的是什么,具体如何“过堂”?

管向东:这项制度是国家卫健委制定,目的并不是为了追责,而是更好总结梳理,为以后救治积累经验教训,改善诊疗过程。

就比如3月21日晚,一个76岁的老人肺部在做ECMO,呼吸条件已经有明显改善,但患者突然出现腹腔出血。

ICU医生立马找到外科医生会诊,患者当时腹腔压力已经接近35个厘米水柱。正常的腹腔压力是8-10个厘米水柱以下。超过10厘米需要被严密关注,超过25厘米则需要考虑手术。不仅如此,ICU医生还在患者腹腔穿出了不凝血,意味着腹腔里面有出血。平时这个情况早该上台手术了。

外科医生可能有畏惧情绪,安排患者去做了CT,因为患者还同时在用ECMO和呼吸机,所以十几个医护推着他去做了CT,中间患者一直在出血,两次手术抢救后患者离世。

在“过堂”的时候,我就说当天晚上8点患者出血的时候,就应该进行腹腔探查,找到并止住出血点,当时不做手术,后面所有的工作都是徒劳了。

也不能说外科医生不负责任,就在这个病例之前,我们也讨论过在同一家医院的病例。那名患者是下消化道出血,出血点很难找,一般外科医生不太愿意做这个手术。

但是医生坚持上台进行了手术,即便患者最后离世了,但那种不畏艰险、勇于救人的精神依旧值得敬佩。

南方周末:现在武汉还有一千多名新冠患者,两百多名危重症患者,他们的情况现在如何?4月8日武汉即将解封,是不是意味着,解封前相当一部分病人肯定还达不到出院标准。

管向东:现在都是四五十天以上的患者了,雷神山医院ICU 病房里面基本上已经没有核酸阳性的患者。

也就是说他们都查出抗体了,但还存在一些临床表现,这种大多和基础疾病有关,少部分患者还会持续1-2个月的病程。

4月8号这个日子经过测算,现在零收治已经很多天。从决定解封的那一天到4月8日有将近半个月,即便有最新患者,到解封前都会表现出症状。

而复阳患者的传染性非常弱,或者没有传染性,因为体内的病毒至少有过抗体。而无症状患者在半个月之后,也会产生自己的抗体。我认为基本上没有反弹的可能性,从上到下体系已经完全建立。

南方周末:这次疫情影响这么大、这么广,在武汉一线这么多天,你从重症医学的角度,有没有什么建议留下来?

管向东:早期因为一些医院的设施跟不上,给救治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我建议在以后的医院设计中,必须要考虑到重大灾难救治时的应急状况,特别是医院基础设施的建立。现在医院的设计方案必须做适当的修改,谁也无法保证永远不出灾难。

再就是,尽量用专业人来做专业的事。前来支援的一共有43000人,其中有19000人是重症医护。ICU的设备复杂,非相关专业人士可能有一定压力。

订阅南方周末会员,支持原创优质内容。成为南周会员,尊享七大权益,在一起,读懂中国。

南方周末记者 李在磊 南方周末实习生 龚柔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