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连德:收回中国国境检疫主权


发生世界性瘟疫时,只有做好边境检疫工作,才能既阻断疫情又不阻隔正常国际交流。20世纪30年代,伍连德致力于收回中国的海港国境检疫主权并建立中国自己的海港国境检疫系统。伍连德主持建立的中国国境检疫系统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有效阻止了霍乱等传染病从国境进入。

在新冠肺炎输入风险增加的今天,从伍连德的经验中,我们也许能得到一些启示。


01


1924 年在火奴努努举行的泛太平洋食品保存会议上,和 1927 年在香港举行的中华医学会和中国博医会联合大会上,伍连德两次提出成立全国性国境检疫机构的建议,但是北洋政府对此毫无兴趣。

南京政府建立以后,设立了卫生部,这个问题终于提到了议事日程上。

1928 年 10 月,《内政部长薛笃弼关于伍连德等人调查筹设海港检疫处等问题致国民政府的呈文》中指出:

查海港为国家门户,应设检疫机关,以杜疫病传播,早为世界各国所通行。而我海港检疫权掌握在外国医生及外国领事税务司之手,缺乏统一管理,每当有传染病发生,他们往往只求外人无碍,而对于我国居民则无所计较。而各海关是由利害关系不一致的领事们组成的指挥部门,港口要获得疫情消息,往往必须经过相当长时间,负责医官还又得等候与行政官员和领事达成一致协议。在此期间,传染病已经蔓延开来。这种体制,不仅严重地妨碍对疫情的控制,也影响到主权国家的声誉。“为国家主权计,为民族健康计,为保护商业计”,检疫权均宜从速收回。


1929 至 1930 年间,国民政府财政部长宋子文,海关行政处总监张作霖,海关税务检察官梅兹及各海关官员、各海港地区的领事及商业组织代表共同协议,决定由中国政府独立设置海港检疫机构。

国民政府遂批复由伍连德主持负责收回检疫主权各项事宜。

其间,南京政府卫生部正式向国联卫生组织提出请求,希望派团来中国进行港口卫生和海港检疫考察。11 月,拉西曼率国联卫生组织考察团来华视察了南京、杭州、上海、青岛、大连、沈阳、天津、北平、厦门、广州、香港等主要港口和城市。

1930 年初,拉西曼回日内瓦后即向国联卫生组织提交报告并得到批准。报告中一个重要内容即国联卫生组织协作改组中国港口检疫组织,卫生部派伍连德、金宝善和蔡鸿参加了这次考察全程。之后,伍连德向南京政府正式书面提出收回检疫主权具体日程的报告。

1930 年 7 月 1 日,全国海港检疫管理处在上海成立。中原依然硝烟弥漫之时,中国政府宣布伍连德出任海港检疫管理处处长。这个职务是伍连德出任的唯一官方的正职。

1934 年,时任海港检疫管理处处长


这个任命让很多人大吃一惊,而两年前辞去军医司司长的伍连德,对这个任命欣然接受。

历来视官职如粪土的伍连德,为何这么热衷小小的一个海港检疫管理处处长?

这与海港检疫处的设立有关,也和伍连德过去 20 年的一个心愿有关。23前,当他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心里就有了一个梦想——

收关

中国的现代国境卫生检疫开始于 1873 年。当时因为霍乱经常从泰国和马来半岛传入中国,海关和当地政府合作,在上海和厦门建立了海港卫生检疫所,并制定了国境卫生检疫条例。但是,由于检疫人员水平不高、知识陈旧、检疫设备简陋,特别是在工作职责和病例报告程序上的混乱和不统一,根本不能起到控制霍乱传入的初衷。

除了这两个主要港口以外,在宁波、营口、天津、汉口也相继建立了小型检疫站。这些检疫所都控制在洋人手里,基本上对预防传染病传入起不到任何作用。

1907 年伍连德首次自上海港入境,除了对口岸没有任何卫生检疫感到吃惊外,对口岸的检疫人员均为外国人的印象也十分深刻。可以说从那天起,他心中就有一个梦想,早晚有一天,口岸的卫生检疫要由中国人掌管。

全国海港检疫管理处直属南京国民政府卫生部管辖,统一管理全国检疫行政和业务事宜。

而伍连德,这位三次谢绝部长级职位的中国卫生检疫的首倡者不计个人名利,欣然同意出任海港检疫处处长。因为他经过 20 年的努力,终于从洋人手里收回了国境检疫权,建立了全国国境卫生检疫系统。

收了关,他更要守好关。


02


1930 年 6 月 30 日,全国海港检疫总部在上海落成。次日,伍连德身穿海港检疫处处长制服,就任海港检疫处处长兼上海检疫所所长,中国人自己的国境卫生检疫从这一天开始了。

年过半百的伍连德精神抖擞,在伍长耀、陈永汉、金乃逸等助手的陪同下,来到吴淞港,从海关的洋雇员手中接收海关卫生检疫的职权。

这个地方,就是 23 年前他第一次踏上中国的地方,也是他第一次被当成中国公民的地方。

1934 年,伍连德与海港检疫管理处同事合影


今天,他代表中国政府,在这里开始了中国人的卫生检疫。他的一个梦想终于实现了。

伍连德平生建树颇多,而他自己最为得意者,以两件事为大,即东三省抗鼠疫的成功和建立国境卫生检疫。

中国人收了关更要定关,不仅要把住关,而且要比洋人把得更好。

从海港检疫处成立的那天起,伍连德便抱有建立世界一流国境卫生检疫的雄心。

有着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的伍连德,亲自为上海检疫所配备的六艘检疫船起名字:木兰、赵云、伍员、蔡锷、岳飞和张飞。有三国名将,有传奇人物,还有民族英雄,就是要借他们的英魂,守住中国的海港口岸。

由于军阀混战,海港检疫处第一年经费,政府分文未给,海港检疫处和上海检疫所硬是靠检疫收费,不仅维持日常运转,而且还添置新的设备和船只,设在吴淞的检疫医院也开始筹建。

继收回上海检疫所,制定检疫条例,上海检疫所运转良好后,海港检疫处按预定计划,于 1931 年开始陆续收回了各个口岸的卫生检疫所。

1931 年秋,伍连德回到东北。一方面对东北防疫总处进行年度巡视,同时参加正式接收安东和营口卫生检疫站的仪式。他从哈尔滨赶到安东,于 10 月 15 日顺利接收了安东口岸的卫生检疫权。

东北沦陷,伍连德再也不能重返哈尔滨主持防疫,东北防疫总处只好宣告解散。

东北防疫总处被日本人接收后,伍连德手下的精英们不甘当亡国奴或为日本人所用,纷纷南下,重新聚集在伍连德领导的海港检疫处。除了早已参与检疫处创建的陈永汉等人外,伯力士、林家瑞等都来到上海。


03


不再有东北的防疫事务,伍连德得以专心于国境卫生检疫工作,基本上长住上海,中国国境卫生检疫系统的建设也得以迅速发展。

20 世纪 30 年代,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年代,尤其是江浙一带,迅速发展成非常繁荣的地区。上海也成为国际大都会,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海港国境卫生检疫的任务也更为繁重了,不仅要负责异常繁忙的港口的检疫,而且因为伍连德在,还要负责上海市及其周边地区的卫生防疫。

由于东北被日本人占领,中国的鼠疫预防工作便侧重于长城沿线和沿海各口岸,这项工作自然归海港检疫处负责。因为有了国家一级的领导权,伍连德得以全盘规划。

在他的筹划指导下,中国终于第一次有了一个全国性的鼠疫监测网。这个监测网主要是监测鼠跳蚤,监视其身上是否有鼠疫杆菌存在。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是伍连德的侄子、海港检疫处的第一副处长兼流行病预防科主任伍长耀。

和林宗扬、林可胜一样,伍长耀也是伍连德从海外聘请回来的人才。他毕业于香港大学,是因为海港检疫处的设立而专门从海外聘请回来的。

海港检疫处还有另外两名副处长,一是伍连德在东北防疫总处的副手、负责医学服务科的陈永汉,另外一位是负责消毒科的金乃逸。


04


海港检疫处成立以后,首先接收的是上海港卫生检疫。

上海是大港,船只来往频繁,关税收入占全国海关收入的一半。在此之前,上海港的检疫由中国政府和英法租界委托给上海海关。

海关的卫生官员常驻吴淞,自以为是海关和租界雇员,只听命于港口总督。因此在紧急情况需要当机立断的时候,根本没法得到专家的指点,造成传染病特别是霍乱的流行屡次发生,因此改革势在必行。

现在负责上海港检疫的是一位退休的英国医生,主要的工作就是报告来往船只上死亡员工的病例。船只的消毒外包给一家洋人小公司,收入的 10%交给海关。检疫经费的其他来源还包括租界的每年赞助,整体上入不敷出,到伍连德接手时已经负债 15 万元。财政部在伍连德的请求下指示海关免去了这笔债务。

1930 年 7 月 1 日,上海检疫所正式成立,伍连德兼任所长。

上海检疫所面临的主要任务是预防霍乱的传入,自从霍乱传入中国以来,历次大流行都是从上海港开始的。上海所工作的重点,是对来自霍乱高发地区的船只进行消毒处理。

上海所建立后,人员壮大得很快,形成由 12 名医生、6 名检疫员、4 名医院助理、2 名技师,和 60 名其他工作人员组成的现代化检疫队伍。还有六艘检疫船。

上海海港检疫处


中央政府预算中的第一年检疫经费为检疫处总部 3 万元,上海所 6 万元,可是由于军阀交战,一分钱也没有拨下来。但是由于上海港船只消毒业务很快全面开始,每个月的消毒费收入可达两万元。不仅检疫处和上海所的工作可以顺利进行,而且还可以添置新的检疫设备和船只,使国境检疫工作很快达到国际水平。

1930 年 9 月,伍连德主持制定了《海港检疫章程》,检疫处还制定了《进口船舶检疫规则与熏船规则》《海港检疫标志旗帜及制服规则》等法规,使中国海港检疫步入正轨。


05


继接收上海港后,第二个按计划被接收的是厦门港。

1931 年 1 月 1 日海港检疫处接收厦门港。不久,厦门出现鼠疫流行。在东北防疫总处的协助下,厦门检疫所圆满地控制了这场小规模鼠疫。当年,厦门还出现严重的天花流行,也是由厦门检疫所负责对港口和城市进行防疫,起到了建立卫生检疫系统预期的作用。

随后,1931 年 4 月检疫处接收汕头港。1931 年 10 月接收营口和安东港,但因“九一八”事变安东港落入日本人手中。1931 年夏天长江水灾,检疫处应邀在汉口开设检疫所,开始了长江沿线的检疫工作。原定于 1932 年 1 月 1 日接收的青岛、塘沽和秦皇岛口岸卫生检疫,因为日本人作梗,直到两年后才接收。1932 年还从广东省政府手中接管了广东口岸。

就在检疫工作按部就班地展开的时候,1931 年底伍连德在东北蒙难,东北检疫总处解散,东三省口岸全落到日本人手里。半年后,中日在上海交战。

从 1930 年开始,伍连德把主要心血倾注在上海。特别是“九一八”以后,东北防疫 20 年心血毁于一旦,他只能全身心地寄情于海港卫生检疫处。


06


海港国境卫生检疫从无到有,从小到大,都是伍连德每日每夜的努力。

除了上海检疫所外,还有一个让他格外关注的就是厦门检疫所。一方面厦门是大港,福建移民出入频繁。另外一方面他自幼和福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太太是福建人,好友兼亲戚林文庆也在厦门。

这段期间,伍连德经常往返于上海和厦门之间,1931 年建成的厦门检疫所也就成为除上海检疫所外,第二大检疫所。每次来到厦门,他都会抽空和林文庆一聚,两人的友谊一直持续到终老。

伍连德深知,在现有的国情下,想搞好国境卫生检疫,必须取得在华洋人的合作。

从 1930 年开始,每年圣诞节前,检疫处都在上海举办年度晚宴,邀请在华洋人的代表,向他们介绍检疫处的工作,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在晚宴上,检疫处的报告,特别是消灭了多少只老鼠等数据给来宾留下深刻的印象。上海的港口检疫工作,因此从一开始就获得租界方面的大力配合。此外,伍连德和国联卫生部门建立了常规合作,把中国的国境卫生检疫纳入全球检疫系统。


仅仅一年多,到 1932 年初,港口检疫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上海港口检疫船只总吨位达 1800 万吨。其中上海港检疫船只 2234 艘,总吨位 1500 万吨。吴淞检疫船只 697 艘,总吨位 300 万吨。入境中外旅客 20 万人,船员将近 30万人。

相比之下,1930 年伦敦港检疫船只 16085 艘,总吨位 2200 万吨。

1931 年,上海口岸船只消毒总吨位 200 万吨,5136 甲板。

在当时,新建的中国卫生检疫已经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摘编自《国士无双伍连德》。


国士无双伍连德

出版发行: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0年2月

ISBN:978-7-5012-61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