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一个威武的汉子在武汉

雄踞蛇山西头,俯瞰滔滔长江,为三国时期吴国孙权初建,至今已续有1800年的“家谱”,位列中国四大名楼,无数文人骚客、英雄豪杰在此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留下诸多千古佳话。显然,自带光环的黄鹤楼无疑是武汉名气最大的地标。

说起来很有点惭愧,虽说在武汉生活了30多年,直到两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才知道,不同于黄鹤楼的光彩夺目,距黄鹤楼主楼正东方向约600米的蛇山中部,静静地耸立着一座岳飞亭。

这座“岳武穆遗像亭”是很有历史来头的。

因为,黄鹤楼脚下的武昌(时称鄂州)是民族英雄岳飞北伐抗金、建功立业的大本营。

南宋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岳飞率军进驻鄂州(现武昌),将府衙设在黄鹤楼下,开始第一次北伐,一举收复六座州郡。

战事之余,岳飞登临黄鹤楼,激情澎湃之中写下《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 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字里行间,尽显忧民报国之情、收复中原之志。

两年后,岳家军第二次北伐。大获全胜之后,岳飞回师鄂州练兵屯粮。据后人考证,他的那首著名的《满江红·怒发冲冠》就写于这个时期。

绍兴十年,岳飞率兵第三次北伐,岳家军所向披靡,直逼故都汴京。然而,大功将成之即,脑子进水的宋高宗受国贼秦桧蛊惑,一天之内竟连下十二道金牌严令退兵,岳飞悲愤满腔,徒叹十年之力废于一旦。再后来,岳飞为秦桧所害。

岳飞冤案得以昭雪后,鄂州民众修建了忠烈庙,又称岳王庙。而且,尽管朝代更替,这种纪念举动却一直绵延。

最为庆幸的是,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手书墨迹得以保存流传下来。抗战初期,有爱国人士把这首词刻石陈列于黄鹤楼旧地。后来,又在原岳王祠废墟中清理出一块明代石碑,碑上刻有岳武穆遗像和四言像赞诗。于是,辛亥首义同志会募资在蛇山中段山脊修建岳武穆遗像亭,将这块石碑安置于亭中,这便是岳飞亭的由来。

现在,岳飞亭已成为黄鹤楼公园的一个景区。穿过高大的精忠报国石制牌坊,映入眼帘的就是古朴端庄的六柱岳飞亭,再往前,是一座高6.3米的岳飞倚马远眺的巨型铜像,铜像后面则是一幅长达25米,描绘岳家军战斗情形的花岗岩浮雕照壁《还我河山》,还有按岳飞手迹雕刻的《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石碑。铜像的创作者是湖北美术院著名雕塑家陈育村教授,浮雕的创作者是湖北美术院著名雕塑家陈人钰教授。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们带领来自四川的数十名石雕工匠历时数年精心制作而成。年过花甲的陈人钰教授回忆说,这一创作过程让他更深地理解了岳飞,也更多地感悟了武汉。

武汉,仿佛就是一个威武的汉子。岳飞在这里屯兵七年,“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豪迈坚毅早已幻化为这座城市的气质。

世世代代的武汉人也虔诚地敬奉着这位精忠报国的威武汉子。在武昌,除了岳飞亭,有因岳飞训练水师而得名的岳家嘴,有因岳飞送母安葬经过而得名的忠孝门,连洪山宝塔附近的数株古松,也被称为“岳松”;在汉阳,有报国巷、报国庵、冰糖(兵藏)角、马沧(场)湖、顿(屯)甲村,这都是与岳飞有关的地名;在汉口,有一条街就叫岳飞街。

因此,当你游览黄鹤楼时,除了登高望远,一定记得移步蛇山中部,去看一看岳飞亭,在岳飞雕像前站一站,默默地读一读他的诗篇,听一听早已远去的战鼓声;当你漫步在武汉三镇的大街小巷时,一定记得从这些地名中嗅一嗅精忠报国的气息。如此,你对这座城市会有更深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