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者体内发生何种变化?这些数据值得关注,借鉴或加速疫苗研发

伴随国内确诊病例存量的不断消化,相关传染病学的研究也在调整方向,众多团队也陆续开展对于康复者“

体液和免疫细胞和功能”的研究。



这部分研究的数据与结论,对全方位了解“免疫应答”过程有支撑意义,也对统筹了解COVID-19的发病机制,特别是严重病例的发病机制提供了依据。同样也会对设计有效的疫苗来保护和治疗新冠感染感染贡献力量。

免疫系统的两种关键细胞,杀灭病毒协同参与

首先简要阐明一下我们“免疫系统”的概念,外界的病毒如果想要最终使我们感染,这条入侵之路是不可能一马平川的,我们的机体防御体系会启动应敌,这部分免疫大军兵种分为“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



两种免疫都参与到与病毒的艰苦搏斗中,都会相对应的记录全过程,产生记忆细胞,也就是装配有“识别、杀灭特定病毒”功能的抗体,但它们也存在差异:

1、源头不同:体液免疫源头是B细胞,细胞免疫源头是T细胞。这些免疫细胞都是脾气性格火爆的将军,有时控制不住自己便会“杀红了眼”,杀灭健康细胞,产生因子风暴发生炎症。

而在肺部炎症反应早期,病人的渗出液中存在大量的NAD +,并且该浓度足以在体外引起NAD +诱导的T细胞死亡。因此NAD+对T细胞增殖和细胞毒性具有抑制作用。

2、作用物质或细胞不同:体液免疫的作用物质是特异性抗体,细胞免疫的是效应T细胞和淋巴因子。

3、作用对象不同:体液免疫的作用对象是侵入内环境中的抗原(通俗讲抗原是促使免疫应答开始的“信号弹”,这个过程会产生抗体),细胞免疫的是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通俗讲指的是已被病毒感染的靶细胞)。

康复者体内都或多或少存在着数量浓度有所不同的抗体,它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其中也包含人体的重要辅酶NAD+,它对免疫细胞健康的功能性,有深远影响,它是防治康复者“二次或多次”重新感染患病的关键。



来自清华大学医学院的董晨团队及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秦成峰团队合作研究了“新冠康复者”的血液水平,并发表原题为《Characterization of anti-viral immunity in recovered individuals infected by SARS-CoV-2》的论文,首次报道了这部分人群体液及细胞免疫功能的状况。


抗体普遍存在,2周后有这些变化

研究者选取了12名“新冠康复者”(均为轻症患者,其中6人为刚刚治愈患者,6人为出院2周后的患者)和3名未感染患者(作为参照组)的外周血样品分析。


康复者患者血液中均检测到特异性IgM和IgG抗体,刚刚出院的治愈者体内就已经含有大量的保护抗体B细胞,并在2周左右维持较高水平,这之后抗体的量又有所下降。



免疫细胞方面,康复者T细胞相较未感染者有明显差异,水平较高,但T细胞的持久性存在还有待商榷,两周后随访人员中,仅有一名体内检测出特异性T细胞,这表明T细胞虽然参与了病毒的清除,但是现有研究证明它2周后持续很低的水平。


还有一项数据显示,康复者体内中和性抗体(体液免疫)与特异性T细胞(细胞免疫)的数量是同时增长的,这表明新冠康复者体内病毒的消除是靠“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协同参与来完成的。



综上,不难看出康复者体内均在出院后产生了“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抗体B细胞与T细胞,并存在一定持续性,并在约两周后达到峰值,但之后抗体是否可以长期存在,还需后续的持续研究。


这些数据可为感染者诊断、无症状感染者的接触史追溯、相关药物研发、危重患者血浆疗法、及加速疫苗计划提供基础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