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我才是大唐最合适的继承人



公元626年(武德九年),这天据说天气极好,最适合的就是种种庄稼,晒晒太阳,最不适合的就是杀人。

何况杀自己的兄弟,逼迫自己的父亲。

但这天,注定要成为大唐最牛逼的日子,永远刻在了大唐的历史上,因为曾经让后世帝王羡慕嫉妒恨的秦王李世民选择了这一天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大唐的江山。

男人的世界其实很简单,就两件事。

一件事女人,另一件就是事业。

与女人,李世民并不缺,用现代的话说,小伙瞅着帅呆了,配上浑身散发的各种资源,没有缺女人的道理,刚到十八岁就迫不及待的娶了高士廉的外甥女长孙氏为妻。

不是女人,唯有事业。

在李世民看来,事业就是男人的姿色,一个优秀的男人,如果活着不能与草木同腐,不能醉生梦死,枉度人生,就该有自己的事业。

事业才是男人一生为之奋斗的东西,作为大唐最出色的男人,李世民觉得必须拥有自己的事业。

如果说他前二十年为了积攒事业,那么后二十年他想要打造属于自己符号的事业。

为此,他需要除掉两个人。

在事业这条路上,他除掉的人很多,薛举、薛仁杲、宋金刚、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徐圆朗等乱世枭雄都被他毫无保留的扫地出门,当一切尘埃落定后,他发现挡在自己面前的只有两个人。

太子李建成、齐王李元吉。当初拼事业的时候,老爹曾答应他事成之后立他为太子,但老爹却给他开了一张空头支票,大唐责任有限公司在长安上市后,继承人的宝座却是大哥李建成。

他们不死,大唐没有他。

最终的结果,不是他死,就是我亡。

经过多次的观察后,他得出了最准确的结论。

既如此,那就不必客气。

公元626年7月2日(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庚申日),在帝都长安城宫城玄武门下,他亲自射杀了自己的大哥李建成、四弟李元吉。为了永除后患,他杀李建成、李元吉诸子,并将他们从宗籍中除名。

三天后(六月初七癸亥日,公元626年7月5日),李世民被立为皇太子,老爹下诏曰:“自今以后军国事务,无论大小悉数委任太子处决,然后奏闻皇帝”。

这场政变史称——玄武门之变。

尽管后来的史学家有诸多解释,诸多猜测,诸多美化,都掩盖不了一个事实——秦王李世民才是大唐最合适的继承人。

为了证明自己是对的,他特意找了一个参照物——隋炀帝杨广。

要说,这位仁兄也是天地间一等一的聪明人,自己走的路子都和他差不多。

可这位老兄结局却差了点。



一个开创科举制度,修建隋朝大运河 ,营建东都、迁都洛阳的牛逼帝王,愣是得了一个昏君的称号。

通过研究他发现,隋炀帝之所以会得到这样的结果,其主要原因是在位期间好大喜功、爱美女、喜欢住漂亮的大房子、乱用民力、还不喜欢别人提意见、甚至有点炫富,所有纨绔子弟败家的玩意他都会。

这些东西偶尔玩玩算是怡情,天天玩不亡国才是怪事。

自己要做明君,只要避开这些败家的玩意,那么一个优秀的帝王就会诞生。

为此,他特意定了一条规矩——从谏如流

为了彰显自己说到做到的好形象,他把谏官的权力扩大,又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风格。

还别说,效果很不错。

当初那个跟着大哥的太子洗马——魏征。

这老头就是一个提意见的机器,每天上班的第一件事就是提意见。

皇上,你最近有点骄傲了。

皇上,你最近有点胖了。

皇上,你最近有点浪费了。

皇上,你最近有一点好色了。

皇上,你最近有点不讲理了

皇上,你最近有点懒惰了

皇上……

上班提还不够,下班了也跟着屁股后面提,前前后后廷谏了200多次,弄得他很多时候下不来台,有几次,他气得差点拔刀杀人。

但一个声音告诉他,别冲动,冲动是魔鬼,你忘了隋炀帝么?

他愣是忍住了。

尽管这老头提出的意见有时让人受不了,但不得不承认,这老头还是有两把刷子。

只要是这老头提出的意见,自己好好去做,效果总是不错。

没多久,皇帝爱听意见,虚心纳谏的好名声就传遍了大唐。

人人都赞扬他是个好皇帝。

他深知做戏要做全套的道理,所以凡是杨广喜欢的他通通不喜欢。

比如,杨广喜欢大房子,他就不,刚当皇帝那会儿,他一点也不讲究,当夜就住在了杨广当年留下的二手房里,装修也不要,家电设置更是一件都不添、沙发更是多年的老款式。

再比如,杨广好奇花异石,曾三下江南搜寻、好美女,弄什么龙舟选美,在江南选1000名美女。还对群臣说什么:“古人言秀色若可餐,如绛仙,真可疗饥矣!”

这些他都不干,守着老婆孩子热炕头,一点都不嫌弃。

好不容易晚年弄了一个叫武媚娘的漂亮女子,愣是没洞房,还便宜了自己的儿子。

这几件事做下来,他个人的问题是彻底解决了。

可如何解决大众的问题是他做皇帝的最大的难题。

他深知,当年杨广就是光顾着自己好才弄得大隋一地鸡毛。

只有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所以,他需要关注民生。

需要找人帮自己打工。

需要发展自己的人才。

为此,他对杨广进行了更深入、更系统的研究,多次进入皇家图书馆在一堆满是灰尘的废纸堆里找来了杨广的日记本,躲在深宫里看了七天七夜。

还别说,这一看,还就看出点眉目来。

别看杨广喜欢败家,但这厮头脑灵活,做事情喜欢向前看,当年还是给大隋争了一些家底。

首先,他就知道人才的重要性,当年弄的那一套什么察举制、征辟、孝廉、九品中正制根本就不靠谱,通过这些手段推荐上来的人,不是个傻子,就是关系户。

一肚子肥肉,既不能打,也不能说。

马球的球杆都轮不起。

这样的人多了自然有人不高兴,到了隋炀帝,这位老兄一看,好家伙推荐上的一个能用的都没有,长此以往,下面的人还不得闹翻了天。

唯有希望,才能给人活下去的理由。

所以,隋炀帝不顾群臣反对,执意进行了一场划时代的改革,他发明了科举制。

是骡子是马,考场溜一圈就知道了。

而且,这个制度还有两个好处,一是通过考试能发现真正的人才,而是打破了门户之见,富人也好,穷人也罢,只要你学问好,就能逆袭。

这样好的制度,不用那是傻子。

登基后,他大大扩充了学院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每年分期举行考试,有时候甚至他亲自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

几年下来,大唐人才济济。



有人专门统计过,得出了一个让人惊讶的结论:“虞(世南)、李(百药)、岑(文本)、许(敬宗)之俦以文章进,王(珪)、魏(徵)、来(济)、褚(遂良)之辈以材术显,咸能起自布衣,蔚为卿相,雍容侍从,朝夕献纳。我之得人,于斯为盛!”——(《全唐文》)

对此,他也十分满意。

有一次,他站在皇宫之巅,看着新科进士鱼贯而出的盛况,情不自禁地发出这样的感叹:“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科举带来的好处立马就见了效果。

人才大量增加,随之产生的文化财富多不胜数,伴随着读书的一条龙服务,书店、学院、客栈、笔墨纸砚、出版立即遍及全国,国内的GDP成几何增长,一度年增长30%。把世界各地人民羡慕得不行,纷纷来大唐学习经验。

一时之间,日本派出十几次遣唐使团。其次数之多、规模之大、时间之久、内容之丰富。

除了日本,天竺、波斯、大食也在这一时期或从陆路,或从海上进入大唐,将他们的菠菜、蜜枣、胡饼、三勒浆等食品及吞刀吐火之类的杂技传入大唐。

他很清楚,这些都是好东西,既能增加各国的感情,又能增加财政收入。

一举两得的事,他从来不含糊。

随着文化交流越来越深,世界对大唐的好感越来越大,而他一不小心成了各国文化使者心目中最可爱人的,入围世界名人榜前三位。

对他的评价好到爆。

什么他是中国最好的皇帝,什么他的胸怀比大海还要宽广等等。

就连他的那几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也成了世界各国名人要人笔记本上的经典语录,各种注解一大堆,多少外国作家都是靠着注解他的名言活得有滋有味。

当然,也不是一点坏处也没有。

他的名声越大,羡慕的人越多,羡慕的人越多,不服的人也就不少。

和当年的杨广相比,他更有耐心,他知道如何应对这些不服者。

当道理说不通的时候,唯有亮剑才能保证自己的尊严。

狭路相逢勇者胜。

本着这份勇气,曾经的东亚扛把子东突厥灭了,二愣子西域被教训得服服帖帖,隔壁老王天竺也开口叫他大哥了,薜延陀、回纥、高昌、焉耆、龟兹、吐谷浑都主动承认他老大的地位,大哥大哥的叫唤十分的亲热,弄得跟亲兄弟似的。

此时的他,彻底走上了人生的巅峰。

经过他二十三年的努力,大唐社会安定、经济恢复并稳定发展,对外武功显赫,一时之间四夷大小君长,争遣使入献见,道路不绝,每元正朝贺,常数百千人。

因他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这一时期,历史称“贞观之治”。

回望自己一手打造的大唐王朝,李世民心满意足,这江山如果换做李建成来会有这样的辉煌么?

这个疑问似乎是他人生的痛。

尽管他平日里装作不在意,但骨子里却十分害怕。

这江山再好,也有交给别人的时候,自己名声最大,也有落幕歇菜的时候,到时候后世会怎么看我呢?

他又想到了杨广。

这位老兄身上创举不少,可没有一个是好的,其中最惹人注目的一个创举,叫做弑父杀兄。

虽然有些历史学家,列举了他统一了大隋、开创了科举制、开凿了京杭大运河、改度量衡,修建洛阳城,对整个中国的历史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但就因为这一句“弑父杀兄”,不管有多少的功绩都一律抹杀了。

世人也许健忘,但历史不健忘。

他可以参照杨广,但绝不能成为第二个杨广。

这个念头一起,他开始变得坐立不安,一想到自己也会背负杀兄杀弟的骂名,他就浑身难受。

不行,我得干涉,我得美化。



他把手伸到了历史领域。

千百年来,史书这块风水宝地,从来都是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但这次他打破了这个魔咒。

从前,周公东征诛杀管叔、蔡叔,从而使周室得以安定。季友用毒药杀死叔牙,而使鲁国得以安宁。我的所作所为,和古人的道理相同,都是为了安定社稷,以利万民。史官执笔,何须隐晦?你们应当立即改删虚饰之词,把这件事的原委写清楚。”——《贞观政要·卷七》

借着这个理由,他不但偷看了自己老爹的(《唐高祖实录》),还命令史官修改了其中一部分的内容,那些最真实的部分经过他的手,彻底的封存在历史的尘埃里,变成了永远的谜。

看着修改版的《起居注》,他放心了,千百年后,我依旧是大唐最合适的继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