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报快评|找准防疫与复工复产平衡点

过去一段时间,多地新冠肺炎确诊患者“清零”或“零新增”,战果来之不易,一些地方希望拼尽全力将“零”这个政绩保持下去。而最近,由于境外疫情倒灌,导致关联病例出现,本土无症状感染者检测通报成为常态,“零新增”状态随时可能被打破,很多地方又更加紧张起来,管控进一步收紧。

随着防控进入常态化、动态化,要意识到,“零新增”与否确实可以衡量疫情防控效果,但绝不是唯一评判指标,更不应成为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的思想包袱。

战“疫”以来,我们一直强调科学防控、精准施策。“科学”体现在摸清疾病规律,找到有效的方法和手段防治;“精准”主要是指动态研判疫情态势,分区分级精准部署防疫措施。凭借这两件法宝,我们攻坚克难,最终掌握了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主动权,社会运行秩序有序恢复。现如今,科学界对新冠病毒的认识更加深入,针对病例的检测、发现、报告、追踪手段愈发灵敏严密,疾病诊疗方案不断优化完善,各地也积累了“边防疫边复工”的经验。有了“科学”“精准”的加持,虽然疫情风险仍在,我们也不必再害怕。

当前,疫情防控是大事,但是稳增长、惠民生同样重要。在防范疫情风险的同时,促进国民经济尽快恢复,保障居民生活物资供给平稳、就业就医需求有效满足,完成脱贫攻坚任务,无不需要尽快抓好复工复产。一些地方一味追求“零新增”,怕出事、怕担责,导致当地生产生活秩序恢复进度缓慢;有的企业存在各种顾虑和恐慌情绪,对持有通行码绿码的员工提出额外的隔离要求;疫情低风险地区的一些小区仍然实行封闭式管理,居民日常出行和生活面临种种不便。类似想法和做法,都与动态防疫、常态化防疫的要求相违背,继续下去,将积累起新的矛盾,使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遭受更大损失。

疫情在短时间内结束的可能性不大。防疫与复工复产并非对立关系,如何在二者之间找平衡,考验地方施政者的能力和担当,也是对防疫策略和应对方案的检验。“零新增”固然是各方期待,但无论是政府、单位还是个人,都应树立科学的防疫观,基于疾病的流行规律理性看待偶发病例,将防疫视作社会机器运转的其中一环。“零新增”之后又出现新增并不可怕,实事求是公布、及时妥善处理,不仅是科学、精准防疫的态度,也将给公众恢复正常生产生活传递信心与力量。

审核:陈会扬 曹政 闫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