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学阳明先生——王守仁

王守仁,别号阳明,是儒家心学的集大成者,其一生创立心学、教化世人、平定天下,实现了立言、立德、立功三不朽,是历史上公认的圣人(历史上公认的圣人有二个半,两个指孔子、王守仁,半个指曾国藩),五百年来,能把学问在事业上表现出来的,只有两人:一为明朝的王守仁,一则清朝的曾国藩。

阳明先生

阳明先生

创立心学

在被贬龙场时期,阳明先生对儒家思想有了新的领悟。王守仁认识到“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他在这段时期写了“教条示龙场诸生”,史称龙场悟道。并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于“致良知”。王阳明晚年将心学思想概括为四句话:“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教化世人

阳明先生告诉我们,每个人胸中各有个圣人,良知,存在于每个人的心中。只是有些人的良知被恶习、欲望遮蔽埋没。所以王阳明教我们“致良知”,就是发现本心、体悟良知。

致良知

平定天下

阳明先生一生实现着每个儒者的梦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阳明先生并将从付诸实践,一生平定了洪都的宁王朱宸濠之乱,为患江西数十年的民变祸乱,西南部的思恩、田州土瑶叛乱和断藤峡盗贼。实现了千百年来读书人的梦想,日本名将东乡平八郎曾说:“一生俯首拜阳明。”

王阳明如何实现这三不朽呢?他又有什么秘诀吗?其实就四个字可以概括——立志、勤学。

王阳明从少年时代开始就建立了的远大志向,他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一次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当时国家朝政腐败,义军四起。英宗正统年间,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朝廷赔款求和。这件事情在王守仁心理成为一个阴影,他发誓一定要学好兵法,为国效忠,那年他才十五岁。王阳明从小就勤奋好学,有这样一个故事,十七岁时,他到南昌与诸养和之女诸氏成婚,可在结婚的当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来这天他闲逛中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回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为了求学,连洞房花烛夜也忘记了,难道还不能说明阳明先生的好学吗?正是阳明先生从小便建立了远大的志向,并为了实现这个志向了努力学习,才最后取得了成功,成为了像孔子一样的圣人。

我等凡夫俗子如何学习阳明先生呢?其实,阳明先生早在五百年前就给了我们答案。阳明先生告诉我们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做到以下几点:一曰立志,二曰勤学,三曰改过,四曰责善。

志向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以做成功的事情,即使是各行各业的技能手艺,没有一项不是以志向为出发点的。如今求学之人懒散怠慢,荒废时日,最终一事无成,都是由于志向没有树立罢了;立志之后,就应当勤奋学习,要做大事必须勤奋学习;错误,从大贤大能之人开始,没有谁能免除,然而过错对贤能之人没有造成不良影响,是因为他们能知错就改,所以我们不要怕犯错误,知错能改;同时要接受别人的监督与提醒,做错了,也能够改正错误,只有这样才能进步。

我们应该秉承阳明先生的教诲,不荒废光阴,不要为过去的懒散怠慢,蹉跎岁月而懊恼,我们应该从此时此刻起,明确人生的目标,制定人生规划,为实现我们每一个人的梦想而努力奋斗!我们的未来是不是梦,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