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全、四娘子为何接受南宋招安?浅谈水浒传历史原型“红袄军”

崛起于宋、金、蒙三国鼎足时期的忠义军,浅谈“红袄军”下篇

公元1206年(宋开禧年间)官居丞相之上的平章军国事"韩侂胄"因贪小利失其大利,而导致兴兵讨伐女金之战失败后,史弥远借机取代韩侂胄而居之,后一再向金朝割地求和,屈膝妥协,史弥远安于一隅的思想将南宋王朝带进了穷途末路。

而此时,女金政权忙于招架成吉思汗,而对山东地域的管理也日渐削弱之际,"山东红袄军"与那些盘踞于地方的各股势力也顺势揭竿而起,这就意味着女金政权在山东地面上的统治地位也名存实亡了。

公元1212年(宗庆元年),首先在山东地面上斩木揭竿的人是刘二祖、杨安儿、李全。

公元1215年,起义不久的刘二祖就被金军捕获斩首了,跟随刘二祖起事抗金的霍仪也就顺理成章地沿袭了这股武装势力的领导地位。

公元1201年,揭竿而起抵抗女金政权的红袄军头目杨安儿的这股起义军其核心骨干有:刘全为义军统帅,展徽、王敏为义军幕僚,还有汲君立、王琳、阎通、董友、张正忠、孙武正等成员。

而山东另一股起义队伍李全因蒙古兵入侵山东境内之时,家人皆被蒙兵所害,因此与蒙古军有血海深仇。

李全所领导的起义军核心成员有:刘庆福、国安用、郑衍德、田四、于洋、于潭等人。

《宋史.李全传》记载:"大元兵退,金乃遣完颜霆为山东行省,黄掴为经历官,将花帽军三千讨之,败安儿于阑头滴水,断其南路。"

因抗击蒙古侵略者有功,接受金朝招安的"花帽军"受命进驻山东地区以武力征讨起义军,杨安儿、霍仪、李全等三股抗金力量皆遭受史前的打击。

杨安儿起义军被金朝"花帽军"击溃,本人也在渡船逃亡途中遭受奸人谋害。

(花帽军,就是指金朝末年时期,盘踞于河北区域的豪强们所拥有的地方武装力量。

头目郭仲元、郭阿邻、李霆等人皆因抗击蒙古大军侵略金朝时立下汗马之劳,女金赐国姓"完颜",同时对这支军事力量重新编制,授命为"花帽军"。

随后,略加整顿后既调防至山东地区围剿杨安儿、郝定等所领导的起义队伍,也就是红袄军。)

杨安儿亡后,由于身后无嗣,接管起义军的责任也就落在了他的妹妹杨妙真的身上,绰号"四娘子"。

话说,这位"四娘子"颇负盛名,为人更是聪明机智,力量惊人,一杆"梨花枪"耍得出神入化,而且还颇具团队领导能力

后来,杨四娘因为要筹集一万余人的粮饷而莅临磨旗山(山东莒县马亓山),通过武力交锋的形式与李全喜结良缘,两支起义武装就这样变成了一家人。

公元1216年(南宋嘉定九年),接替刘二祖成为起义军领导人的霍仪在和金兵厮杀中战死疆场,尚存的武装力量除了一部分鸟散鱼溃外,还有很大一部分都跟随彭义斌投靠了李全。

而此时,金朝的军事力量在和蒙古兵戈之后,也腾出手了,屡屡针对山东的红袄军发动攻击。

山东"红袄军"的武装力量也频繁被金军打败,斗志颓丧,起义部队食粮严重短缺,以至于暴发了人吃人的地步。

(关于山东"红袄军"吃人肉的传言,或许也是一种类似于黄巢起义军吃人肉的传说。)

山东"红袄军"内忧外困之际,起义军核心领导层的头目们也就为了各自的前程不得不思虑它日之路,很多头领打算接受南宋政权的招安,以解"跋胡疐尾"的困境。

可是,南宋政权对于山东"红袄军"的立场问题上,势必要有一个思想转变的过程。

因为,南宋政权当初将山东"红袄军"看作是一伙打家劫舍的"山林盗匪"。

所以,南宋统治者对山东"红袄军"是趑趄不前、顾虑重重,接收吧,害怕因宋金之间的合约而开罪金朝;不接收吧,这是一块到嘴的肥肉,有些舍不得。

根据《絜斋集》记载,南宋江淮帅臣张贴文告,自淮北地区南迁的民众全部劝返,布告还说明将动用武力围剿"叛乱贼匪"。

这就是说,自金朝都城南迁至汴京以后,南宋统治者或许是杯弓蛇影之故,仍旧畏惧已是泥菩萨过江的女金政权。

而忽视朔方地区的风云万变之局势,依然采用闭关锁国自守的策略方针,毫无疑问地说,这就是一种避世绝俗的逃避。

为什么,南宋统治者会针对山东起义武装和逃亡的民众采用驱赶、剿杀的固执立场呢?

那是因为,南宋朝廷上至君、下至臣,都对死亡线上做困兽犹斗的金朝仍旧万分惊骇。

究其原委,依旧是南宋开禧年间,宋金之战的阴影还没有从南宋君臣的脑海中消退。

还有总揽南宋军政要务的史弥远不管局势如何的变化,仍旧对女金统治者俯首帖耳,以求苟且偏安。

公元1208年(宋金嘉定和议之后),南宋为防止和金朝发生争端,特颁布告示警示边防线上的蕃汉民众。

告示说明,边境之民众无论因何事宜与金人发生纷争,不究原委,一概处决。

尽管,女金政权在遭受成吉思汗大军频繁袭扰而选择南迁汴京后,南宋政权是否继续给金朝进献岁贡的问题上依旧是惶恐不安,恐惧女金大张挞伐。

同时,金朝在都城南迁之后就针对南宋政权采取了步步紧逼的战略。

因为,在金朝都城南迁以后,女金政权所控制的版图范围也趋于日渐萎缩,国民财政也窘迫拮据,国民生产力和国防力量也今不如昔、每况愈下,昔日的北方霸主也由此陷入逆境。

但是,女金政权一向把南宋政权视作无庸无能之辈,觉得在蒙古淫威下失去的土地、物质基础都能以侵略的手段来逼使南宋朝廷乖乖地献上岁贡来补偿,于是在公元1217年(宋嘉定十年)兴兵侵略南宋。

《通鉴续编》记载:"壬戌、金人遁去,随州、光化军皆以捷闻。时金人既为蒙古所扰,山东畔之,惟东阻河、西阻潼关,地势益蹙,遂有南窥淮汉之谋,兵端复启矣。"

《元遗山集.卷第十八》记载:"金贞祐以后,主兵者不能外御大敌,而取偿于宋,故频岁南伐。"

《金史.卷四十六》记载:"宋绝岁币而不许和,贪其淮南之蓄,谋以力取,至使枢府武骑尽于南伐。讹可、时全之出,初志得粮,后乃尺寸无补,三军偾亡,我师压境,兵财俱困,无以御之。"

公元1217年(宋嘉定十年)四月,女金政权获悉成吉思汗御驾东征之时,蒙古汗国对金战争也无暇顾及之际,金朝大军倾巢而出侵略南宋。

公元1217年(宋嘉定十年)六月,宋宁宗赵扩迫于局势需要,也昭告全国,同时颁布了宋伐金的诏书。

宋金两国之间签署的嘉定和议迄今全面决裂,宋金趋于剑拔弩张的关系也正式走向了战争。

宋金两个政权之间的这场消耗战持续了六年多的时间。

正因为如此,女金政权兴兵掠宋也让南宋统治者意识到了山东地区"红袄军"是可以羁绊和阻挡金朝南侵途中颇具价值的一股武装力量。

因而,南宋政权立刻转变对山东"红袄军"的立场。

同期,山东"红袄军"频频怂恿南宋京东经略安抚使"应纯之"、淮东安抚司公事"崔与之"等南宋边臣,转达愿意接受南宋朝廷招安之意,京东经略安抚使"应纯之"先期已私下接管了部分"红袄军"。

"寅缘铎得见纯之,道豪杰愿附之意。时江、淮制置李珏、淮东安抚崔与之皆令纯之沿江增戍,恐不能御,乃命先为机察,谕意群豪。"《续通志.叛臣传五》

紧随其后,这个方案也得到了南宋重臣李珏和崔与之的先后附和与一致赞成,并任命政治思想合格的军官撙节归顺的山东"红袄军",借用其武装力量阻击南侵的金朝士兵。

仅仅数月,山东"红袄军"的战斗力就势如破竹、每战每捷,在金兵南侵途中起到了行之有效的作用。

"红袄军"也因此名闻遐迩,南宋执政者们也对他们也刮目相待。

再说,归附于南宋的"红袄军"的卓越发挥也大大鼓舞了南宋朝廷光复昔日傲视群雄的远大志愿。

《宋史.卷四百七十六》记载:"纯之见北军屡捷,密闻于朝,谓中原可复。时频岁小稔,朝野无事,丞相史弥远鉴开禧之事,不明招纳,密敕珏及纯之慰接之,号"忠义军",就听节制。"

公元1218年(宋嘉定十一年),南宋朝廷郑重接纳了山东地区的"红袄军",更军号为"忠义军",并调拨一万五千兵卒的粮饷,史称"忠义粮"。

随后,山东"红袄军"李全、石珪、彭义斌等先后接受朝廷招安,这些接受南宋朝廷招安的武装力量中,以李全为首的"忠义军"实力最为强大。

李全,出生于潍州北海(潍坊),本是穷苦出身,家中弟兄三人,职业以售卖牛马为生计,与拜把兄弟雄霸一偶。因善骑射,耍铁枪,人送外号"李铁枪"。

他纵横驰骋齐鲁大地,驰名长城内外。李全归附南宋初始,满腔正义的精诚报国之心非常感人。

因为,女金皇帝完颜珣就曾极力招安李全归附金朝。然而,李全却答复道:

"宁作江淮之鬼,不为金国之臣"。《李全传》

公元1219年(宋嘉定十二年)三月,女金大军袭击江淮地区,李全自告奋勇带兵驰援,和女金政权的驸马"仆散安贞"(原名阿海)打了一场遭遇战,斩杀金朝将官数名,缴获金牌,一路追杀金军数百里后胜利而归,立下了赫赫战功。

"壬辰,与阿海战于化陂湖,大捷,杀金数将,得其金牌,追至曹家庄而还。阿海者,金所谓四驸马也。"《宋史.卷四百七十六》

南宋政权随后任命李全为"达州刺史,妻杨氏封令人。"《宋史.卷四百七十六

公元1219年(宋嘉定十二年)六月,达州刺史李全返回家乡潍州,将家人尸骨迁移,埋葬于淮南,以表真心降宋之意。

李全准备动身返回淮南之时,获悉金朝元帅张林有投诚归宋之意,就孤身前往游说张林尽早脱离女金,归顺南宋。

"六月,金元帥張林以青、莒、密、登、萊、濰、淄、濱、棣、寧海、濟南十二州來歸。始,林心存宋,及摑敗,意决而未能達。會全還濰州上冢,揣知林意,乃薄兵青州城下,陳說國家威德,勸林早附。林恐全誘己,猶豫未納。全約挺身入城,惟數人從,林乃開門納之,相見甚歡,謂得所托,置酒結為兄弟。全既得林要領,附表奉十二州版籍以歸。表辭有云:舉諸七十城之全齊,歸我三百年之舊主。"《宋史.卷四百七十六》

这段史籍,就是说金朝的署元帅张林归附南宋,一并将金朝统治的青、莒、密、登、莱、潍、淄、滨、棣、宁海、济南等二府九州四十余县,将官千余人,军马近两千匹,士兵十五万,悉数投诚南宋朝廷。

南宋统治者鉴于李全的功绩,委任他为左武卫大将军、广州观察使、京东忠义军都统制、马步军副总管,又赏赐银、绢、钱等之物颇多。

由于,山东"红袄军"(也就是接受南宋朝廷招安之后编制为"忠义军")"靴刀誓死"的决心和竭尽忠诚之心,南宋统治者也萌生了席卷八荒之势的梦想。

正如《金史.卷一百十八》中记载:"御史中丞完颜伯嘉曰:"宋人以虚名致李全,遂有山东实地。苟能统众守土,虽三公亦何惜焉。"

忠义军“李全”死因之谜,其妻“四娘子”为何叛逃蒙古?欲知后期如何,下篇文章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