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掌握人生的主动权,成就一番事业?一切从学会用心开始

心灵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命运。不管是处世经验,还是人生思想,都是外界事物对一个人心灵认知产生的影响。

怎么去做好一件事?怎么去做好一个人?圣人归纳出了“仁、义、忠、孝、信”等准则,成了一代代中国人的行为标准。但是怎么做才算的上“仁、义、忠、孝、信”?

阳明先生认为,其实圣人提出“仁、义、忠、孝、信”的时候,是很简单的,就是用一颗光明良心,顺其自然的面对工作生活中的不同群体不同的事物。当我们心怀坦诚,没有丝毫个人的私心私利,去面对君王,那么我们的言行就是忠。当我们内心光明,没有个人的私欲的时候,发自内心对父母充满爱的时候,那么我们的言行就是孝。当我们胸怀坦荡,问心无愧与朋友交往,那么我们的言行就是是信。

所以所谓的仁、义、忠、孝,只不过是在内心光明的前提下,面对不同的群体不同的待人接物的不同表现,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并不需要刻意的学习。如果心中真的对父母充满了爱,那自然就会在寒冷的冬天想到父母是否挨寒受冻,然后想方设法给父母添衣加被。在炎热的夏天自然想到父母是否忍受酷暑,然后想方设法给父母防暑降温。这也是圣人说的“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这句话的本源,就是那一颗对父母的关爱之心。这颗对父母的关爱的孝心,表现出来就是圣人说的“冬温而夏清”,就是孝。

然而世间众人,把“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清”,认定为孝的定理,认为只要做到了“冬温而夏清”的这种行为,就是孝,却不去仔细辨析这种行为背后,根本是一颗发自良知的对父母的爱心。也就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之下,那么世间众人更多只是注重学习别人的经验,然后照搬照套。而不注重从内心体会做人做事每个感受,忽略了检查言行是否与内心良知契合。

《礼记》有言:“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欲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阳明先生也说,孝行须是有个深爱做根,便自然如此。

所以当我们借鉴某一种经验的时候,哪怕是圣人的言行,我们不妨先问一下自己内心,这种经验真的适合我自己吗?当我们面对别人对我们的批评的时候,也不妨问一下自己的内心,我们是否真的内心有愧?

“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当我们面对每个人、每件事都无愧于心的时候,我们其实就已经做到了忠义礼智信了,只要是对着自己的良心做出决定,坚定践行,慢慢就发现自己的思维和行为在改变,慢慢改变的不仅是我们的习惯,而是我们的命运。

亲爱的朋友:阳明心印头条号,致力于阳明心学交流、传播,欢迎关注“阳明心印”,希望在致良知的大道上与您共行!如果喜欢本篇文章,请收藏、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