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或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说出几句你所知道的名言?

高梁美酒


儒家学说思想的核心,可以用八个字来表达,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孔子用人类最原始的血缘社会纽带来整顿超血缘失稳定社会的社会结构。这就是儒家学说的核心。什么意思呢?

他是把人类最原始的跟动物社会结构相似的血缘纽带,用来整顿超血缘社会的紊乱社会体系和结构。由于,他用了一个最底层的最稳定的系统来整顿一个失稳,从而构成中国社会两千年的稳定基石,至今仍然发挥着影响。


因为,人类早年都生活在血缘社会中,因此他们要寻找自己血缘的根脉。所以,中国人都认为是黄帝炎帝的后裔,把所有的中国人,都编排成一个血缘,共存于同一系统中。

图腾时代,寻找血缘祖先是人类上古文化的一个最重要的特征。中国的这个文化——血缘世袭,礼制文化一直保留着。而孔子只是把远古时代的血缘文化条理化。

人类从氏族联盟部落,部落再联盟,这叫部落联盟。然后部落联盟再往上联合,这就是国家雏形。这个不断的联盟过程是个什么过程,就是一个血缘逐步被稀释被冲淡的过程。因为,只要部落联盟再往上一层一层联盟,血缘关系必然会越来越淡。而随着血缘关系越来越淡化,文明社会越来越族群化叠加化,社会就会越来越紊乱,原来的血缘族群稳定社会结构就会消失。

这个时候,孔子恰如气氛地用最原始的血缘纽带,重新解释和编排超血缘社会结构,从而造成超血缘社会结构的极度血缘化稳定

中国儒家文化是以血缘居先,然后建立血缘关系叫宗法。然后才是神祇。所以中国的神都是祖先神灵,可见中国文化的血缘系统何其深厚。

血缘社会是什么?就是“爱有差等”。什么意思?

因为,任何一个系统爱,都是有差别的。比如,父母和子女之间,亲兄弟和堂兄弟之间,他们在血缘结构中的爱绝不是均等的,这叫爱有差等。然后,孔子把爱有差等进一步分,这就叫叫“礼有尊卑”。

中国古代文献上形容“礼”只用五个字,叫“尊尊而亲亲”。注意第一个字是动词,第二个字是名词。所谓“尊尊”,就是尊重有尊位者。所谓“亲亲”,就是亲爱有亲缘关系者,这叫礼制,也就是尊卑有序。

所以,儒家思想按照血缘结构,建立了符合人伦,符合人性,符合生物性本质的“爱有差等,即礼有尊卑。我们就把这种“尊尊而亲亲”或“亲亲而尊尊”的血缘有序结构叫礼制。孔子把这个政治礼制又操作变成一个理论体系,这叫儒学,这就是儒学的核心。


所以,中国的文化特别讲究宗法关系。大家注意有一个词叫宗法。

所谓,宗法就是在血缘结构中建立的尊卑有序关系叫宗法。我们把这种血缘结构内部的有序层级关系,叫宗法结构和宗法关系。

孔子再进一步把周公旦的礼制理论化、伦理化、系统化,比如“三纲、五常、五伦”,所谓“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叫三纲。注意,它们全都是血缘关系。所谓“五常”:“仁、义、礼、智、信”,大家注意它的“仁、义、礼、智、信”都是在宗法关系中、在血缘关系中讲述的。所谓“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妻、朋友。前四者都是血缘,后者最终也是泛血缘。


因此,它讲究的全是血缘结构,叫“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妇唱夫随,君恩臣忠。

如果,想理解孔子的儒家学说,“礼”、“仁”、“恕”、“知”、“孝”、“忠”,就是这六个字。

为什么孔子的学说以“孝”治天下,是因为“孝”表达的是血缘结构。由于孔子最终要把整个社会编排成一个血缘大家庭。因此,忠君就相当于孝父。所以“忠”和“孝”是以血缘结构联系在一起的,这就是忠孝文化的来源。


超凡博弈


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是礼。

礼的实质就是等级。等级无所不在,君臣、父子、夫妻、主仆、上下、尊卑,包涵从吃饭到穿衣行动居住语言等各方面。

礼的外在表现形式就是礼法,礼法甚至高于道德,几乎可与法律相提并论,作用就是维护等级,稳固礼的存在,乃至延续发展。

儒家思想第二就是忠恕。

忠,广义是忠人之事,延伸到忠君。

此外,连带出孝悌。

孝不仅是传统要求,更被统治者肆意强化,成为儒家维护礼法尊卑,皇权控制国民思想的利器,鼓吹忠臣孝子,残害国民思想。

恕,其实是儒家思想体系中少有的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四川達州


儒家核心思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薄者厚,而其所厚者薄,未之有也。”––《大学》

儒家名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中庸》


国学归元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

义:原指"宜\

新农村小华


懵圈,我们找不到北了。这波讨论,不是我们在评论法家,道家,儒家,应该看到有一股思潮,认为过去的东西就是好的,就是正确的,重拾过去,以代今天。向后转向后看找回历史认祖归宗。

应该喊一声口令,向前看!大步走!跑步走!快跟上,别拉下,!

在当今世界一日千里的今天,走回头路,踏步走,我们只能越拉越远,越来越落后。

我们别无选择只有向前冲,只有向前跑,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用最先进的社会制度引领国家向前走,大步快步向前跑,国家才有希望。

复古倒退是没出路的,只有改革开放只有创新发展才是中国唯一的出路!


用户1443742464612


在儒家思想中,一个理想人格的核心就是“仁”。

何谓“仁”?仁,指好的道德品质。

仁是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具体体现为:仁者爱人,仁慈待人。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

人生在世,不论是为人还是处事,先要能“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后才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保证自己绝不超越道德的底线,守得住自己一份良心的安宁。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就是,自己都不愿意接受、更不愿意承受的事情,就不要强加于别人身上。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但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在为人处事方面,从不顾及他人感受,特别喜欢表现自己。这种人稍微有点优点或是成就,就唯恐天下人不知,不是四处显摆,就是到处卖弄。殊不知,这样也会于无形之中伤害到了他人。

还有一种人更为奇葩,这种人讲起大道理来总是头头是道,可做起人来可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这种人平时道貌岸然、以“卫道夫”自居,常要求别人这样那样,可他自己却做不到。久而久之就被人看穿了,这种人在他人眼里自然也就不值钱了。

人若是能有一颗仁慈的爱他人之心,就不会无故伤及到他人。因为仁者爱人,当仁者一换位,站在了他人的立场上去考虑问题,就不会把自己也不喜欢的言论或行为,都用在了别人的身上。

做人其实很简单,只要信守一个“仁”字,别处处都以自我为中心,多换位思考将心比心,自然就可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仁者,爱人也。爱人者,恒爱之。

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牛哥谈人生


儒,人需,人的最高需要。

道家,从人的生理需要,崇尚自然随意。

法家,从人的安全需要,构建规则社会。

墨家,从人的生存需要,向往和谐发展。

儒家,从人的精神需要,追求圣人境界。

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张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推崇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节用),重视继承前人的文化财富(明鬼),掌握自然规律(天志)等。

华夏的发展,经历过道家,法家,到现在的墨家思想盛行。未来,一定可以达到人人都是圣人。

这和马斯洛理论的人的需求分析相符。

马斯洛理论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安全需求(Safety needs)、爱和归属感(Love and belonging)、尊重(Esteem)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


三思不可行


百年前鲁迅先生就总结过儒家学说:横看是“仁义道德”,竖看全是“吃人”,一针见血把儒家学说的“满嘴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的虚伪本质揭露的玲离尽致。


平常心想入非非


儒家思想主要来源于孔孟,孔子把自己的思想学说,用一个“仁”字来概括。仁有三个层次。

首先是人之性,由真诚而向善。

意思是我们要由真诚来引发内在的力量,让自己主动去行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多数人的善意行为,是十分被动的。比如,在路上看到了乞丐,如果同行的人,从钱包里拿出了一些零钱,那这个人很可能是因为压力,才这样做。

仁的第二个层次,是人之道,择善固执。

即对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坚决去执行。这个前提,是要对善有一个了解。孔子给我们提供了一套参考标准。我们和别人来往是否真诚?我们在面对对方期许时,是不是做到了提前沟通?即对于那些做不到的事情,是不是礼貌拒绝?对于能做到的事情,是不是能尽力完成?

除此之外,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社会规范。而无论面临怎样的冲突,我们都要以真诚为主。

仁的第三个层次,是人之成,止于至善。即最后努力达到一个比较完美的境界。

最终,孔子与他的弟子们,创立了伟大的儒家思想。

孔子的思想,不仅表现在关怀社会上,还表现在人文教育上。孔子的一生,引起了很多非议,承担着误解,更有数不尽的责任。可他面对这一切,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让自己的精神永远闪耀着光辉。不管那些君主权利如何,他都敢于挑战。他埋头苦干,为民请命,舍身求法。黑暗和邪恶在他的精神力量面前,在他追求的正义和仁爱面前,也依旧可以让我们捕捉到一点亮光。




我打江南走过


儒文化的核心有几个特征:

1,虚伪,不讲信用无原则。子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也。

2守旧,固执,繁文缛节一成不变,克己复礼为仁。

3依附权贵,拍马屁,媚上欺下。制造三六九等,上尊下卑,上可仗势欺人,下生自卑而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