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度使”从兴到衰,是怎样的原因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

导语

节度使的设立,是为了解决均田制被破坏流民、逃户带来的严重社会问题,和巨大的扩张机器无法继续运行,唐代边疆形势开始由攻转守。节度使可以将流民、逃户当做低价雇佣兵养起来,合理应对当时的战略方向,并逐渐由临时的出征改为常设军队编制,且节度使通过贸易等获得额外经济收入,为养大量雇佣兵提供经济支持。

唐朝——设节度使,衰亡原因

唐朝沿袭北周及隋朝旧制,初期开始设立地方军政长官——节度使。(因受职时,朝廷赐以旌节,而节是当时一种全权印信,受有节者可全权调度,故称节度使。)

节度使原本只是暂时设立,本应该很快废除,但是由于田均制度的瓦解,以及疆域广阔中央无法完全管理,继续对外扩张疆域,使节度使成为一个固定的官职,并且受到了皇帝的重用。

在这之后,唐朝不断的设立节度使来管理各地疆域,但是对外扩张并没有停止而是继续不断扩张,然后继续设立节度使,使节度使的权利越来越大,造成了循环,以至于之后节度使权利超过皇帝。

而在玄宗时期,兼所在道监督州县设立采访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造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使得皇帝的权利不断削弱,到天宝末期酿成了安史之乱。

天宝元年,边军的数量不断增大,而中央军不仅人数不足,而且质量太差,平时没有作战准备,打起仗来也是不堪一击,很轻松就被边军给击溃了。安禄山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在范阳起兵,而唐玄宗由于过度信任安禄山,还以为是与安禄山不和的人恶意编造的,并不相信安禄山会起兵造反。后来,安禄山不断的逼近长安,唐玄宗终于相信安禄山造反,召来宰相商量如何应对。后经过多次战役,在安禄山的强势攻势下,唐朝终究由盛转衰,安禄山称帝后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安庆绪自立为帝,欲将占有一大半权利的史思明除去,安庆绪后遭史思明背叛被杀,而后叛军内乱,史思明被其子史朝义所杀,叛军军心不稳,在唐军的攻势下叛军屡败,最后史朝义无路可走在林中自缢而死,持续了七个多月的安史之乱结束。

在战乱结束后,局势混乱不堪,急需有人管理局面,唐延只能任命多位节度使,来稳定混乱的局势,从此唐朝进入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五代十国——节度使巅峰,藩镇割据

五代十国这一时期,它是因为节度使的兴起而形成的,也因节度使的衰落而结束的。五代十国时期战乱频繁,就使得节度使的作用更加的突出,在不断调节的过程中,其权力也变的越来越大,甚至五代十国不少皇帝就是由节度使爬上去的。可见当时的节度使就是土皇帝,有的节度使的权利甚至超过了皇帝。

在五代十国这一时期,局面是非常混乱的,各个节度使为了争夺土地扩大权利,造成了许多血雨腥风改朝换代的混乱景象。

对于节度使而言,他们掌握的不仅仅是兵权和军队。最关键的是,节度使在自己的辖区内一人独大,兵马和人力、财力、物力都十分充足,甚至连律法也受其影响。在日积月累之下就形成了可以制衡中央、分庭抗礼、甚至可以与皇帝争夺天下的强大势力。

五代十国时期,节度使的权力达到了巅峰,皇帝的上台与下台都取决于节度使,且许多皇帝都是由节度使篡权而成的。例如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建立,都是由节度使篡权所致,由这些事件可知,节度使的权利在五代十国时期已经达到无法控制的地步。

在这么一个混乱不堪的局面中,宋太祖赵匡胤在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统一了大半个中国。

宋朝——架空节度使,加强中央权力集中

由于唐朝的盛世局面迅速衰落,及后来形成的五代十国乱世局面让宋朝的皇帝认识到了节度使的权利过于强大,已经严重威胁到了皇帝的权利,应该削弱其权利加强中央权利,以防重蹈覆辙。

于是,北宋时期宋太祖吸取唐朝末期五代十国时期节度使割据一方相互混战的教训,采用赏钱夺权的办法,给予功臣银钱田地,要求他们解除兵权,解除了当时的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对禁军的控制。(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并且通过派文臣担任知州事(重文轻武),不断更换武将将领,限制节度使节制郡县的权利,用转运使接管节度使财政权力,等一系列政策来架空节度使权利。这些方法虽然大大削弱节度使权利,可也造成了将领与士兵不熟,军队战斗能力不强,内部配合不默契,军事方面衰落无法应对强劲的外敌的局面。

在宋太祖实行了这些政策之后,节度使一般不赴本州府治理政事,节度使这个官职成为虚衔,以荣耀的形式授予宗室、外戚、大臣,对武将来说更是晋升的"极致",多者可带两三镇节度使,礼遇优厚。

在宋朝达到了加强中央权利,架空节度使权利的目的,从此之后节度使成为虚职。

元朝——废除节度使,权利集中

元朝时期,由于宋朝实行的一系列政策将节度使的权利架空,节度使已经形同虚设,中央的权利得到了高度的集中,疆域扩大到十分广阔。于是,在元朝时期节度使这个虚职被废除,从此结束了节度使存在了两百多年的历史。

节度使虽被废除,可其产生的弊端并没有消失,节度使留下的弊端对元朝的统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结语

节度使这一官职由暂时设立毫无实权,到后来的权利不断加强,达到与皇帝抗衡甚至超过皇帝的地步,这个制度带来的即有益处也有危害。其实,只要节度使的权利从一开始就能得到很好的控制,让其按照中央制定好的方向发展。可明显当时的统治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在几场战乱后节度使的发展便不受控制,统治者并没有及时制止反而过度信任节度使,才造成节度使后来的权利过大。当然,节度使这一制度不是可以因为弊端大就不设立的,这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设立节度使是对当时唐朝发展的最好办法。而且节度使这一制度本身并不坏,只是统治者设立时没有思考全面,弊端出现后也没有制止,反而纵容其发展,导致战乱频发民不聊生。

所以,一个制度的好坏之分并不仅仅是取决于本身,而是与当时的社会局面相适应,以及统治者对其影响的了解程度,对其发展的控制程度来决定的。

参考文献

《史记》

《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