迦太基名将汉尼拔,为何会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遭遇滑铁卢?


罗马古城遗址

公元前264年至公元前241年这期间,新崛起的罗马共和国迦太基进行了长达20余年的争霸战争,即第一次布匿战争。虽然迦太基的综合国力要明显优于罗马共和国,但军事力量的不足致使其接连战败,最终不得不向罗马求和,签署了丧权辱国的和平条约。

壁画中的古罗马人

合约签订后,迦太基内部爆发了严重的社会危机。但当危机得以解除后,不甘心的腓尼基人又一次发动了对外征服战争,但并未直接触及到罗马的利益。然而在罗马看来,放任迦太基的扩张无疑是在给自身培养危险的种子,故而警告迦太基停止对外扩张的脚步。

可迦太基的军事主帅汉尼拔也是一个非常强硬的人物,他甚至曾经发誓要终身与罗马人为敌,进而选择无视罗马共和国的警告继续对外扩张。在几次周旋过后,罗马元老院正式通过了对迦太基进行军事打击的提案,第二次布匿战争在公元前218年拉开了序幕。

建立起迦太基的腓尼基人

不甘失败的迦太基在失败后继续对外扩张

公元前264年,迦太基和罗马共和国双方为了争夺西西里半岛的霸权而进行了第一次布匿战争。虽然迦太基的陆军不是罗马军团的对手,但罗马海军也无法和迦太基的海军争锋。双方在陆地和水面上不断交锋,虽然互有胜败,但多数情况下还是罗马获胜的次数更多一些。

到了公元前241年,迦太基再也无法继续和罗马争锋,于是选择主动亮出白旗宣告投降。战后,迦太基在西西里岛的势力被迫退出,而且还因战败所带来的内乱丢掉了撒丁岛和科西嘉岛两处土地。在罗马崛起之前,迦太基从未遭受过如此大败,这一结果自然不能够被腓尼基人所接受。

第一次布匿战争的主战场西西里岛

不过腓尼基人也明白,如果继续和罗马人进行陆地作战依然没有太大的胜算。况且如今的罗马已经不再是过去的罗马,而是更加强盛,军队战斗力更强的罗马。为此,迦太基转而向伊比利亚半岛扩张自己的势力,并未再踏足腓尼基人日思夜想的西西里半岛。

公元前226年,汉尼拔率领迦太基军队向位于埃布罗河的萨贡托发起了进攻。萨贡托小小一个城邦如何能够抵挡汉尼拔的大军,故而选择向罗马求援。萨贡托是一个独立并拥有自治权的城邦,并不是罗马共和国的领土。而且该地也并未与罗马订立攻守同盟,所以罗马起初并不想要干涉迦太基和萨贡托之间的事务。

位于如今西班牙境内的萨贡托地理位置

然而在萨贡托沦陷后,罗马人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是迦太基要重新崛起的一个重要信号。为此,罗马派出使者向迦太基问责,明确指出迦太基应当交出汉尼拔并接受罗马人的审判。对于这种无理要求,迦太基自然果断回绝了。罗马人认为这是迦太基对自身的挑衅,故而在使者返回后不久就公开宣布对其宣战,第二次布匿战争由此开始。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时殷弘和博士研究生惠黎文在《战略、制度和文化的较量——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的罗马与迦太基》

一文中也曾提到:

"为限制迦太基在伊比利亚的强劲势头,罗马与之缔约,划定伊比利亚北部边界。然而,公元前222年,20余岁的汉尼拔成为在伊比利亚的军队统帅,其根本目标就是发动新的战争,变更迦太基与罗马之间的力量对比和地位对比,复兴迦太基的地中海优势。三年后,他围攻并攻陷罗马在伊比利亚的同盟城市萨贡图姆。罗马随之向迦太基宣战。"

伊比利亚半岛

可以看出,在萨贡托沦陷之前,罗马并没有对迦太基采取较为严格的外交限制,即便是迦太基已经出现了明显的对外扩张行动之后也并没有出手干涉,是因为萨贡托沦陷与否与罗马共和国自身没有任何利益影响。但是在萨贡托沦陷之后,汉尼拔又明显显露出了继续扩张运动的姿态和信号,这才会让罗马人开始警觉。

根据当时的形势分析,迦太基在夺取伊比利亚半岛之后必然会再度崛起,到时候一定会和罗马共和国再度发生争霸战争。只能说这一时期的罗马元老院对于外交事务并不够敏感,反射弧实在过长,把汉尼拔的军事行动目的看的过于简单,直到萨贡托沦陷八个月后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不过,罗马之所以要迦太基交出汉尼拔,想必也是挑起战争的一个借口。按照正常逻辑来说,迦太基既然任命汉尼拔为军事统帅,那么这次征服活动自然是迦太基授意的。在这种情况下,迦太基的君主又怎么会交出汉尼拔本人?想来当时的罗马元老院早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才会提出这个一定会被拒绝的要求来为罗马军队创造一个出师之名。

罗马元老院的元老们

汉尼拔率军攻入罗马本土

在得到罗马向迦太基宣战的消息后,汉尼拔一反常态并没有领兵回防本土,而是选择直接进攻罗马本土。这是一个非常冒险的举动,即便是他攻下了罗马,迦太基却沦陷的话,那么他所主导的这场战争将毫无意义。

公元前218年,汉尼拔在伊比利亚半岛募集了不少士兵,使其跟随自己一同出征。他在战前执行的战略计划是率部翻越阿尔卑斯山,从罗马人意料不到的位置向其本土发起总攻。然而他从出发至抵达阿尔卑斯山的过程就耗费了半年多的时间,这期间也有很多从伊比利亚半岛征召而来的部队放弃远征,选择驻扎在被征服的地区。对此,Patrick Hunt(帕特里克·亨特)在《Hannibal》

(汉尼拔)一文中曾经提到:

"This opposition and the likely desertion of some of his Spanish troops diminished his numbers as he reached the Rhône River, but he met little resistance from the tribes of southern Gaul. "

(译文:当他到达罗纳河时,反对派和一些西班牙军队的撤离减少了他的人数,但他几乎没有遇到来自南高卢部落的抵抗。)

迦太基名将汉尼拔

不过这并不影响他的作战计划,随后他便率部开始翻越阿尔卑斯山。即便是如今,想要翻越这座高山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汉尼拔的部队在翻山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非战斗减员的情况,但好在他最终还是克服了这些困难,抵达了当时意大利最大的河流帕杜斯河。

此时的汉尼拔已经在意大利半岛逗留了一年有余,期间还曾经消灭过前来追击的罗马军队,这才会出现元老院禁止费边与其交战的命令。

费边走马上任之后一直未与汉尼拔进行正面冲突,而是不断派出小股部队袭扰,使迦太基的军队惶惶不可终日。然而元老院却在不久之后突然提出要与汉尼拔决战,双方于公元前216年在坎尼地区摆好阵势,决战一触即发。

采取拖延战术延缓汉尼拔进军的罗马统帅费边

由于此时费边的独裁官身份已经到期,所以并未参与到这场决战之中,而是由两名执政官率领罗马军团主力前去交战。在这场决战中,罗马人因没有在合适的地形布阵,导致在战局刚一开始就被汉尼拔所包围,两翼遭受重创的同时中军也被突破。迦太基的军队在此战中斩敌无数,约有八万罗马将士、近两百名元老和两名执政官都死在了腓尼基人的刀下。经此一役,罗马的军事实力受到了重创,政治核心也被严重破坏,幸存下来的元老院成员不得不将军事策略转为全面防守,以观时变。

其实不难发现,汉尼拔此行是伴随着很大风险的:

首先,汉尼拔和他的军队本就是远征作战,基本上没有多少后勤补给可言,只能通过对意大利地区的掠夺才能够勉强维持军队的补给。与此同时,汉尼拔的这种远征作战也意味着他不会有补充兵员的机会,即便招募了当地的罗马人为兵,也要担心这些人有倒戈的可能。再加上汉尼拔个人对罗马人的仇恨,更不可能留用罗马降卒。

此时罗马应当做的就是坚壁清野、坚守不出,并继续派兵袭扰腓尼基人。只要汉尼拔搜集不到足够的粮草和军需器械,那么军队中很快就会出现混乱。再加上他是从阿尔卑斯山翻越而来,这就注定汉尼拔没有任何退路可言。

可惜罗马元老院在见到费边的御敌对策初见成效就急于决战,以为罗马可以依靠本土作战的优势一举击溃迦太基的军队,但没想到正是这种过度自信导致罗马几乎陷入了绝境之中。

坎尼会战战场形势图

迦太基再次战败,丧失扩张能力的同时也失去了主权

令汉尼拔没有想到的是,在他集中全部力量进攻罗马本土的同时,罗马人也复制了他的战法,在西庇阿的领导下攻向了迦太基的本土。此时的西庇阿年仅24岁,还并未建立过什么旷世功勋,而这一战即将成为他名扬天下的光辉之战。

印有罗马统帅西庇阿头像的银币

罗马元老院为他拼凑起了一万名罗马步兵和五百名骑兵,并派遣战舰将其运载至伊比亚半岛。在此之前,身处伊比亚半岛战场的罗马军团也一直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不断被迦太基所消耗。好在这里的罗马指挥官虽然无力击败迦太基的军队,但还是为西庇阿保留下来了不少罗马士兵,为其后来的战略反攻提供了重要的兵源基础。

与此同时,西庇阿还在伊比利亚半岛不断离间迦太基人和当地人之间的关系,使其放弃和迦太基之间的关系,进而倒向罗马一方。到了决战前夕,西庇阿的部队数量已经增长至将近两万五千人。随后双方皆率兵来到伊利帕地区列阵以待,准备展开最后的决战。

罗马士兵的营寨

领导迦太基军队作战的是哈斯德鲁巴,他深知西庇阿和汉尼拔面临着同样的处境,那便是后勤补给的不足,故而选择一直与其对峙,拒绝真正交战。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哈斯德鲁巴慢慢放松了警惕。在一日清晨,哈斯德鲁巴下令腓尼基人开饭之时,西庇阿率部奇袭了迦太基的中军大营。不知是巧合,还是两大名将拥有相同的军事指挥智慧,西庇阿选择了和汉尼拔相同的侧翼突破战术,将战斗力最为强劲的罗马军团部署在两侧对敌军展开合围,而伊比利亚半岛当地招募的武装力量则被部署在了阵型的中间。当罗马人完成合围后,迦太基的军队顿时乱作一团四散而去。

这场战争最终以西庇阿和罗马人的完胜而告终,罗马人仅仅付出了八百人的代价就换取了一万五千腓尼基人的性命。战后,迦太基不得不选择将汉尼拔召回本土进行防御,此刻局势已经完全掌握在了罗马人的手中。

不得不选择回防迦太基本土的汉尼拔

公元前202年,西庇阿和汉尼拔在扎马地区展开了一场巅峰对决。双方的兵力差距并不算太大,罗马方面约有三万五千人,迦太基方面则拥兵四万余人。然而战果是出人意料的,西庇阿仅仅损失了一千五百人就消灭了两万余腓尼基人。战后,迦太基彻底失去了抵抗的能力,不得不被迫求和。遵义师范学院的郑猛在《汉尼拔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战败原因探析》

一文中曾经指出了汉尼拔战败的原因:

"汉尼拔不仅得不到宿敌农业奴隶主的支持,而且同一阵线的商业奴隶主也对他多方掣肘,结果是国内基本不发一兵一卒,唯一的一次支援也全军覆没,汉尼拔以一己之力对抗罗马这样一个正处于上升阶段的国家,结果不想而知。"

战后迦太基不得不再次接受罗马提出的所有条件:解散国内的常备军,并放弃伊比利亚半岛和地中海地区的所有岛屿。与此同时,迦太基被禁止发动对外征服战争;即便是遭到了其他国家的攻击,也需要和罗马元老院商议后才能决定是否可以反击。而令腓尼基人引以为傲的海军,也被罗马人所彻底收缴。

迦太基象兵

不难看出,罗马人提出的条件非常苛刻。光是解除国内常备武装军和自卫反击需要经过罗马元老院同意这两条规定,就足以毁掉这个繁荣的国家。所谓成王败寇,迦太基既然战败,就必须要迎接来自罗马的报复,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同时,迦太基还要承担数额非常巨大的战争赔款,这无疑是掏空了迦太基国内的财富,再一次引起了国内百姓的不满。

可以说,在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后,迦太基已经完全失去了与罗马争夺天下的资本。此时的迦太基连维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和君主的有效统治都十分困难,更不要提重新崛起了。不过迦太基并没有放弃汉尼拔,仍然让他在政治系统中留任,毕竟此时也没有任何像样的军队能够让他所统领了。有趣的是,战前罗马曾经提出要审判汉尼拔。但在战后,汉尼拔依然活跃在迦太基的政治舞台之上。

消灭迦太基军队的罗马士兵

结语

汉尼拔虽然战败了,但是他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却展现出了非凡的指挥能力,这也让当时的罗马人对其感到敬畏。后世曾经根据欧洲历史排列出了欧洲四大军事统帅,汉尼拔也有幸位列其中。而其他三位分别是马其顿王国的亚历山大大帝、罗马共和国末期的凯撒大帝和法兰西帝国皇帝拿破仑,足可见汉尼拔的军事指挥能力有多么出色。

虽然罗马再一次获得了胜利,但付出的代价也非常巨大。在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后,罗马共和国境内的公民数量出现了大幅锐减的现象,很明显都是阵亡在了战场之上。古罗马历史学家阿庇安曾经提出,罗马在这场战争中损失了将近十万人,这无疑会对罗马的发展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

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失败让迦太基基本上失去了对外扩张的能力,就连维持自身安全也因军队被解散而无法做到。可以说,从战争结束后开始,迦太基就开始走上了下坡路。即便如此,罗马人也并不想要放过这个与自身缠斗多年的宿敌。在不久的将来,罗马人再次起兵攻入迦太基本土,彻底消灭了这个曾经繁荣到令罗马人都仰望的国家,这便是第三次布匿战争。

参考文献:

1.《战略、制度和文化的较量——第二次布匿战争中的罗马与迦太基》,时殷弘、惠黎文著

2.《Hannibal》,Patrick Hunt著

3.《汉尼拔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战败原因探析》,郑猛著

文章内容来自今日头条:益儒历史 独家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我们将持续为大家输出精彩的原创文章,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